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首都现代服务业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7-06

张红琴

一、首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200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2005年,在北京市“十五”规划中指出:“十五”期间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这也是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整方向是加强首都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合理引导资源配置,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2010年末,“十二五”规划编制之时,北京市委提出了“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品牌影响力的概念,并具体提出目标,即在“北京服务”品牌方面,建立辐射全国、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在“北京创造”品牌方面,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同时,2004~2020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市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这个规划意味着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北京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将会逐渐减少,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将会不断增加。

二、首都现代服务业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1.首都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关于印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试行)的通知(京统发〔2005〕81号),北京现代服务业包括9大行业。(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2)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3)房地产业。(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商务服务业。(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包括研究与实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质勘察业。(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包括环境管理业。(7)教育。(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包括卫生、社会保障业。(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包括新闻出版业、体育、文化艺术业、娱乐业以及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根据北京市2010年暨“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3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增加值3323.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30.5亿元,增长9.1%。

?

从表中可知,201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生产总值6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4.75%,占第三产业的67.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66%。

2.首都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情况统计

?

从上表可知2010年1—11月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第三产业的59.23%,利润总额占第三产业的87.05%,税金总额占72.81%,从业人员数占63.05%。

三、首都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

据北京市统计局资料显示,现代服务业等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行业就业增长较快。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增量的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2010年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421359人,同比增长12%;金融业从业人员255286人,同比增长8.3%;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672967人,同比增长3.4%;房地产业从业人员337957人,同比增长3.8%。

(数据资料来自北京市统计局)

此外,根据北京市近几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趋势可以预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立足于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大有可为。

从上述分析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区域环境看: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正在走向深入,北京在经济调整中首当其冲。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为会计人员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北京市目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会平稳增长。

第二,从需求状况看: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比较稳定;同时,每一个经济实体都需要会计,所以,会计岗位在人才市场中各类岗位需求排名中总是位于前列。

?

第三,从就业渠道看:和社会总体状况一致,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占会计人员就业岗位的主体地位,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企业成为会计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第四,从企业人才需求看:对人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的要求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经验和技能已退居其次。

四、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和素质要求如表3所示:

五、面向首都现代服务业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首都经济发展对应用会计人才的需要,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以人文修养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专业基地为平台,以理财技能为核心,以实践训练为手段,以课证融通为标准”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参照会计从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针对岗位群及职业发展需要,确定会计岗位能力,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在相关技术领域有影响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以联合培养人才为主要媒介,寻求校企合作双赢的结合点,建成会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质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示: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具体如下:

1.知识够用

传统会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但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的操作技能相对较差。

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育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教育时间较短的情况,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

2.技能扎实

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因为会计实务能力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技能上,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

3.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

4.获取职业资格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

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1]http://www.bjpc.gov.cn/zt/shierwu/.

[2]http://www.bjstats.gov.cn/.

[3]金灵君,叶艳.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基于会计文化视角[J].财会月刊,2010,(9).

[4]冯琴.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9).

[5]华耀军.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7).

[6]陈维彬,李洁.高职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