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正高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应该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在人民身上,这一过程突出人民的主体性。文章以唯物史观作为思想资源,梳理唯物史观中对人民主体性的论述;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人民主体性思想在文化自信中的价值体现等方面来探讨文化自信中坚持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必要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性;文化自信;价值追求;价值体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如何才能发挥到最佳,如何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主体性利益等问题备受关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在实践活动中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积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人民主体性的集中表现,我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和进步归根结底是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的自信来源于人民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的一种认同,并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喜爱和强烈自信。当前,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人民,始终依靠人民。
一、唯物史观中对人民主体性的论述
人民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归宿、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我们必须以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由人民来评价作为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这充分展现出人民的主体性,发挥人民的重要作用。
(一)人民在实践中创造文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中心,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在实践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性确立了人体的主体性地位。首先,人民是社會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它不仅促进了物质生产活动的有序运作,而且促进了物质生产活动的创新发展。其次,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是文化创作的根源,精神生产活动的创新发展,文化的繁荣发展得益于人民主体性的发挥。第三,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还是社会关系的变革推手。
(二)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归宿
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强力推手,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的利益戚戚相关。人民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归根到底就是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任何决策都要始终以人民为第一位,为人民的切身、正当利益做好有力保障、为人民幸福安康的实现做好统筹规划,要让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保证人民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在社会发展中,一切都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让社会成果人人共享,尊重和顺应人民的需求,这样才能推动社会有序和稳定发展。
(三)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人民主体性通过对社会实践成果的选择和评价表现出来。首先,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无论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还是创造文化需求层面的精神资料,人民始终是任何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对社会实践成果的贡献决定了其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其次,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社会财富,创造了人民的价值评估能力,人民的价值评估能力逐渐形成于自身的价值创造活动中。人民在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预设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对人民作为价值评估主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人民在价值活动的选择和创造上为人民作为价值评价主体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源。人民的需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表达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只有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主体性。
二、人民主体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文化自信是人民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信心,这种自信主要表现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文化、表现文化;人民在实践中创造文化支撑文化以及文化对人民形成文化自信产生的影响等。
(一)人民在实践中创造文化表现文化
马克思的文化观中把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力求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目标。人民作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力量,既是物质文化的生产者,又是助推精神文化不断提升的创造者。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造了许多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向世界传播的优秀文化,正是因为这些文化的存在,为文化的繁荣发展铺下了深厚根基,使人民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民主体性地位,增强了人民对创造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文化的自信,是人民对自身创造文化能力的肯定,同时表达自己对文化创造成果的信心。
(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支撑文化自信
实践的观点是文化生成的逻辑起点。文化的产生根源于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人民在从事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不仅单方面地创造文化,人民在创造文化的同时,借助这个过程来表达人民创造如此优秀文化的自豪和骄傲,表达出人民对文化的自信,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文化作为人民辛勤劳作的劳动成果,人民创造了它,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人民,其具有积极和消极作用,文化的对抗可以形成或加强人民的文化自信,人民对先进和优秀文化的青睐和信任彰显了人民的文化自信。马克思文化观既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又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追溯历史,审视人民群众在特定时期的文化创新,才能够支撑文化自信建设。
(三)文化对人民形成文化自信产生影响
人民不仅创造了文化,还被文化影响和塑造着。人民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自我得到重新或者更好的创造、发展以及完善。著名的哲学、人类学家蓝德曼指出,文化所创造出的内涵要比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更广泛和深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自然的,无论是谁都要依附或者生存在某种文化环境下。换句话说,无论是生活在哪种群体中的成员他们都有可能选择或者延续与他们生活、生存相类似的文化,他们的言语、行为以及生活习惯等许多方面都可能会被这种文化同化,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人民创造文化、创新文化,同样,文化对人民也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不例外,人民创造、传承和选择的文化并不一定全都是优秀的、先进的文化,也会有落后、糟粕文化的夹杂和存在。这些文化表达了人民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自觉喜爱和信任,彰显了人民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中人民主体性思想的价值体现
文化自信是人民的自信,是人民对自身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先进文化的正确评判、自觉喜爱和强烈信任。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的主体性思想在文化自信中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坚持与发展
中国今天稳健地步入了快车道并非偶然,而是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丰硕成果,使中国进入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步入新时代,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导下向超车道不断靠近。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倍受世界瞩目的成绩,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党和人民始终坚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愿意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体系,制度更加相信,这种前所未有的自信来源于人民主体性的发挥,这源于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优越性的坚持和发展。
(二)人民对理论创新的热情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基礎,理论创新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人民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人民对理论创新的热情投入彰显出人民对文化的自觉喜爱和强烈信仰。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许多成就,创新了许多理论成果,这些优秀成果离不开人民对于创新、创造的追求,理论的创新引领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民对理论创新的热情与自觉,人民对文化创新的热情彰显了文化自信,也反映出人民主体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党在实践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调动了人民积极参与理论发展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中心地位。
(三)人民对文化创造力的重视体现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重视的领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们不仅需要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还需要在精神层面上更加满意,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强劲的文化实力,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在步入新时代的当今中国,人民对文化的创造、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因其在文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的分量不可小觑。人民清楚地理解和认识到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加关注文化,积极努力地释放文化创造力,将中国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向世界传播,用文化做好中国名牌,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人民对文化创造力的重视直接反应出人民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同时也是人民对文化的自信,希望通过他们的创造和创新文化自信能够巩固和加强。
四、结语
总之,文化自信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只有不断充分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自我创造,对自己所创造的文化进行实践,让人民感受到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有利成果,将人民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化自信是其它“三个自信”的深层次表现,要让文化自信持续发挥动力,从而使我国在新时代下更具发展的动力,能够促进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提高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步协调发展,文化自信的更好发挥让人民在新时代条件下面临的主要矛盾能够使人民的发展与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有利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