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康溪顺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这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群众路线方法论是高职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也是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2]群众路线要求“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有利于更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品格完善、智力增长、技能提高、个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高等职业教育要聚焦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遵循群众路线观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满足学生正当的个性化需求,努力打造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依托教育资源优势和自身传统特点,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大学生关切,关注大学生成长,积极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即“三为”育人理念,搭建起别具特色的“五育”舞台,努力实现“五育”之间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2018 年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是教育系统在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教育方针的重大而明确的指向规定。2021 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5],这些讲话为我们指明了“五育”全面发展的未来路向。“五育”融合发展具有整体育人优势,是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三为”育人理念指的是坚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贯穿办学治校始终,坚持“五育融合”,全面深化改革,力争让学生“个个有舞台,人人能出彩”。
(一)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注重价值引领。这是“五育”融合的出发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工匠精神、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推动形成高职院校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一是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建设工匠学府、服务漳州发展”办学定位,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聚焦“怎样培养人”,强化“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认知体系引领,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将其作谋划、推进工作的出发点,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学生事务等方面深入实施改革,推进机制改革、管理体系优化、教学信息化与校园环境改造等支持系统的建设,推动办学治校与服务学生发展相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频共振。三是聚焦“为谁培养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教育,强化问题导向,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成为教育服务和教育质量的体验者、参与者、体现者。
(二)坚持“为了一切学生”,注重因材赋能。这是“五育”融合的均衡点。基于大学生状态和阶段性成长任务,发掘大学生潜力,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一是立足“一切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位大学生,尊重、支持每一位大学生发展的愿望和可能,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般的和困难的大学生,上进的和后进的大学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大学生,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等都给予充分的关注培养、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做到一个不少、一视同仁。二是立足“人人出彩”,坚持因材施教,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包容性、适用性,以匹配不同状态的大学生。满足和支持大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让更多大学生凭借技术技能出彩。三是立足“兜底帮扶”,做好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建立重点关注大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大学生制度,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工作队伍发展体系,深化“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把大学生工作做实做细,确保不让一个大学生“掉队”。
(三)坚持“为了学生一切”,注重服务共情。这是“五育”融合的着力点。通过“书记、校长面对面”“与学生共进午餐”“学生座谈会”和设立“学子心声”诉求平台等方式,畅通大学生诉求渠道,重视解决大学生急难愁盼问题,甘做大学生的“服务员”。一是着眼衣食宿行,以大学生宿舍“一根晾衣绳”事例为启示,掀起“为学生办实事”热潮:宿舍空调安装全覆盖,食堂推出“2 元爱心套餐”活动,校园遍布直饮水、共享雨伞和自助口罩机,增设扶行电梯和校内公交车等,让大学生感受无微不至的关怀。二是着眼学习就业,实施差异化教学,开展成果导向OBE 课程改革,推进三创教育,持续深化“三教”改革;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实施课程思政“十百千”工程;坚持“五育并举”,率先推行以“五育积分”为载体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校领导访企拓岗、直播带岗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三是着眼活动实践,完善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建设,落地“工匠文化+”为核心的“123”育人模式,丰富志愿服务、研学培训等实习实践,开展阳光健身跑、八段锦比赛、校园歌手赛等活动,推动大学生跑起来、跳起来、唱起来;推进大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不断提高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效果,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四是着眼安全保障,校园配套人脸识别系统,建好用好卫生服务站、心理咨询中心“心晴空间”“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安全、便捷服务。统筹推进智慧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建设,校园逐步实现优化、美化、智慧化。
从现有文献看,专家学者对于如何有效实现“五育”融合的路径,归结起来,主要有文化制度融合(价值理念的融合、精神品质融合)、课程教学融合(德育一体化、课内外贯通、学科间的融合、课程领域内的融合)和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活动场景的融合、活动方式的融合)等路径,每种融合路径有相应的融合方式[6]。虽然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新时代新任务,我们“三为”育人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尚未健全。一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贯通还不够全面;各类育人资源挖掘还不充分,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还需完善;二是“课程思政”的组织和改革需进一步加强。仍存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度不高的问题。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师主体分化的情况,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交流不够,互相配合较少,协同育人的合力还有待加强。
(二)“五育并举”落实成效有待提升。一是“五育积分”项目设置还不够合理。“五育积分”各项目权重和积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修改,“体美劳”育人目标明晰度不足、过程化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较少;二是录入系统、流程还不够科学规范。相关部门在落实积分录入过程中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视化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离统计智能化、查阅人性化还有一定差距。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存在短板。近三年新招聘的辅导员占比70%以上,他们大多是刚毕业就加入辅导员队伍,但因缺乏全面的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思政教育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5],工作分工过细,工作历练不够全面,在大学生面对突发或矛盾事件时,因掌控局面能力欠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有时难以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因辅导员工作内容庞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内生动力存在不足[7]。
(四)心理育人方式方法需进一步改善。目前,由于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还存在一定的歧视,导致很多公众存在心理问题后得不到重视,有的家长怕暴露自己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愿意向学校透露大学生情况;个别大学生由于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同度较低,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或未经医疗机构诊断,擅自停药或减少药量,导致病情复发等情况。如何提高“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出发点,以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助成长为指引”的心理育人工作能力和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为有效化解困难,逐步解决阻碍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摸索,提出以下举措建议。
(一)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善用社会大课堂,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等,建好用好各类教研和网络平台,完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持续深化思政课“多元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十百千”建设工程,加强思政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合作,通过优化课程思政模块、完善专业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与评价,将思政元素系统性地融入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学框架中,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8],做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9],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到各专业、各课程中,形成“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
(二)有力强化“五育融通”。建设有本校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牢牢占据第一课堂的阵地优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功能,丰富教育载体,强化浸润意识,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充分考虑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让“五育并举”成为大学生的负担[7];以活动打造“五育并举”氛围,以评奖评优探索大学生的多元评价,推动更合理的建设性方案与现有体系融合,进一步完善优化“五育积分”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结果应用创新,通过示范引领不断激发大学生完善自我。
(三)加大辅导员培养力度。实施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九条意见,优化对辅导员的考评机制,落实职称、培训、科研等配套政策,推动辅导员专职化专业化建设,引导辅导员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推动“三为”思想在辅导员队伍中入心入脑,确保高校对大学生的关心关爱落实落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增加辅导员学习交流的机会,深化职业能力竞赛等活动,提高辅导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和处理育人工作新问题、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深化“我为师生办实事”。进一步畅通大学生诉求渠道,加强大学生合理表达诉求专题培训;对心理障碍等重点关注大学生科学细致地开展人文关怀、帮扶和辅导,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高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邀请大学生家长参与“家校互通”服务,打造便捷的协同沟通平台,拓展多元立体的协同途径,促进育人效益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持续推进“五育”改革和“三为”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实做细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服务工作,提高育人亲和力及实效性,确保高校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