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蕴涵之中国文化解读

时间:2024-07-06

蔡绿茹

金庸及其武侠小说,既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塑造者、表现者、思考者、批判者。它承袭古典武侠小说的精髓,创立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并且其思想意蕴深远。汇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儒道佛学、天文地理为一体,更将奇门八卦、阴阳五行融汇其中,可谓一绝。从某种意义上说,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小百科全书”[1]。“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部作品圆了多少读者心中的武侠梦。严家炎先生就曾提到:“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广大读者都会有的共同感觉……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由多元所构成,儒、道、墨、法、释乃至兵、法家等各种思想成分都有。”[2]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来看不如后期的《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作品,但确立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写作特色,在历史与传奇、正义与邪恶、理想与现实等方面都有着自身鲜明的风格。该部小说不但有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且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历史与传奇的结合

金庸的小说中,大部分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而且还出现历史人物,并涉及一些历史事件。陈墨先生曾指出:“金庸小说的特点,是人物不仅活动于江湖之间,而且还活动于‘江山’之间,参与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进入朝廷,与许多历史人物发生紧密的联系。”[1]

《射雕英雄传》以南宋与金对抗为大的历史背景,铺排了一系列江湖争斗以及武林侠士的爱恨情仇故事,并通过主人公郭靖背负着国仇家恨闯入江湖,历经无数磨练,最终成长为大侠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具有为国为名情怀的民族英雄形象。可以说,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充分体现了文学虚构与历史现实的这种虚实交织的完美结合。

《射雕英雄传》中关于蒙古部落统一的历史就写得很精彩。从成吉思汗发迹之前、家族衰弱、妻小蒙难、直至最后统一蒙古、征伐四方,基本上都是按史实写的。成吉思汗、博尔术、木华黎、窝阔台、拖雷、王罕等蒙古历史上著名人物,在书中都被写到了。在《射雕英雄传》[3]第37回写到成吉思汗远征西域大国花剌子模国时,由于撒麻尔罕城倚峰而建,固若金汤,久攻不下。最后郭靖采纳了黄蓉的计策,让士兵腰上系上革伞,降落至撒麻尔罕城,才攻破城池。这段描写虽然虚构了很多情节,使内容更加丰满、生动,但也遵照了一定的史实进行创作。金庸在37回后就有注明:“花剌子模为回教大国,国境在今苏联南部、阿富汗、伊朗一带。撒麻尔罕城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据《元史》载,成吉思汗攻花剌子模国旧都玉龙杰赤时,曾以石油浇屋焚烧,城因之破”。[3]

由此可见,金庸写史,虽然只是作为传奇小说的一种结构框架、背景材料、情节因素,但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却是一丝不苟,将虚构的人物和传奇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结合得天衣无缝,在关键之处还加上注释、说明,帮助读者分清真假,认识历史。

二、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特别是儒家与道家思想长期影响着国人,金庸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对这两家思想进行了解读与扬弃,并把自身的理解融入到他的多部武侠小说中,渗透进人物的塑造上。儒道精神,是金庸小说人格模式的重点之一,儒道典籍更是金庸小说展示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仁、义、信,是入世之学,道家讲空、无、隐,是出世之学。不管是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是道家清净无为的精神境界,都能在金庸小说里得到充分展示。《射雕英雄传》就深刻体现了儒道思想的并存。

(一)“侠之大者”的儒家人格体现

金庸小说提倡的“侠义精神”就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射雕英雄传》中描写的很多人物都集中地体现出仁爱、重义和守信的人格魅力。

1.仁爱

仁是仁爱之心。在与别人相处时,能做到互相关照,尽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对他人无条件、不求回报的付出,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孔子称为“克己复礼”[4]。郭靖就是典型的具有儒家“仁”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虽然只是江湖中人,不是朝廷命官,但却能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国家遭难、百姓受欺之时,毅然抛弃恩怨,舍弃私利,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堪称“为国为民,大仁大义”之大侠典范。

在《射雕英雄传》[3]第37回,蒙古军进攻撒麻尔罕,久攻不破,成吉思汗为此宣布:谁能破城,城中一切金银财宝尽数赏他。最终郭靖用计破城,成吉思汗信守诺言要赏赐予他。此时郭靖私下已决定要利用这次机会,向成吉思汗请求解除与华筝公主的婚约。可是这时却遇上蒙古军屠城,城中数十万百姓奔逃哭叫,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残忍砍杀。郭靖看到这一幕后,断然将他的要求改成“饶了这数十万百姓的性命”,而且毫不后悔。郭靖这种甘愿牺牲自己,舍弃个人小我,成全他人的做法正是“侠之大者”儒家人格的完美体现。

2.重义

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在他人有难时出手相助,舍己为人,即为义。“义”简单来说就是责任,是一个人对家庭、朋友、社会、国家所应负的责任。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坦诚相待,见义勇为。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义薄云天的故事。

《射雕英雄传》[3]中郭啸天、杨铁心的兄弟情义就让人为之动容。南宋年间,隐居临安郊外牛家村的忠良之后郭啸天、杨铁心在一个风雪之夜突遭横祸,被与金国王子完颜洪烈勾结的南宋官府陷害、抓捕,在与官府打斗的过程中,郭啸天不幸惨死,这时的杨铁心想到的是义兄临终的嘱托,为了保全郭家骨血,拼死救出郭大嫂,而放弃了先救自己的妻子,造成了夫妻十八年的离别。这是何等的侠肝义胆、豪气干云。

3.守信

信者,人言也。古语有云,夫信者诚实也,君子修道一言为定。故言顾行,行顾言,心口和一,以信笃行。受人之托,决不能失信于人;应允过的事,决不能食言。“信”字被放在“五常”的最后,代表着最基本的道德准绳,守信就要对自己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言而有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射雕英雄传》[3]中郭靖的启蒙师父江南七怪无疑向我们完美诠释了何为“一诺千金”。江南七怪自小义结金兰,感情深厚,重情重义。缘于受奸人段天德蒙骗在嘉兴与丘处机发生冲突,后识破奸人阴谋,释兵言和,但双方比武未分胜负。这时,丘处机相约江南七怪一同寻人,由自己去救助杨铁心妻子包惜弱,江南七怪去救助郭啸天妻子李萍,并各自将两家的孩子教养成人,十八年后重会嘉兴,由郭杨后人代为比武再分输赢。江南七怪义薄云天,慨然应诺。为了一个承诺,千山万水寻找郭靖母子,更远赴大漠,终寻得二人。在漫长的十八年里,费尽青春、倾尽全力教郭靖武功,培养郭靖成才。在小说里,江南七怪的武功平平,不及很多武林高手,但他们信守诺言,终人所托,无愧“大侠”称号。

(二)“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烙印

道家思想讲究顺应天道,回归自然,和要求“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肯定个人的价值,保证个体的身心两全,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道家那种豪放不羁、崇尚精神人格自由的人生境界,与“大巧不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哲学和艺术追求,以及独特的对宇宙的体悟和认识的方式[5],都在金庸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道家武功的精髓

《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被黄药师囚禁桃花岛上时,闲来无事,创出了一套“空明拳”。这空明拳的拳理,就来自老子的《道德经》[6]。该拳法为天下间至阴至柔的拳术,以虚击实,以不足胜有馀。书中第17回写到:

周伯通道:“我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跟着将这四句话的意思解释了一遍。郭靖听了默默思索[3]。

这一段,将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的哲学思想,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将“无”与“空”的哲学精神,以武功及其“武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同样,《射雕英雄传》中各路武林高手争夺的绝世武功《九阴真经》起句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句出自《道德经》[6]第七十七章《天道》章,《道德经》为道家内练之学的根本经典,九阴真经可能即指《道德经》。书中主人公郭靖无意中默诵了《九阴真经》之后,通过仰望夜空星象、观看全真七子演练天罡北斗阵、目睹一灯大师救治黄蓉等若干场景慢慢开始自己的学习领悟过程。《射雕英雄传》正是将这种道家思想和理解通过郭靖的武功逐步进境一一展现出来,让人不禁为之称奇!

2.道家人物的塑造

金庸小说中塑造了大批具有道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各自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但同时又拥有道家精神所具备的共同烙印。《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和周伯通就是典型的代表。

说到黄药师,一生潇洒不羁,外号“东邪”,可谓是道家愤世嫉俗的“怪杰”,不为宗法专制所束缚,不为世俗思想所规限,他表现出来的离经叛道往往令人拍案叫绝。黄蓉在和大理国状元朱子柳的比拼中,曾引用了一首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3]当场令朱子柳无言以对。而这首诗正是非汤武、薄周礼的黄药师讥刺儒家圣人之作。儒家推崇的“三纲五常”也好,“仁义礼数”也罢,在道家看来它们仅仅是一种浮于表面的道德。道家重视人的自然天性,以“自然之理”凌驾“道德之理”,他们所主张的,是顺其自然,自我完善,表里如一,返璞归真。

周伯通则是道家自由洒脱的“顽童”。道家哲学讲究不争,对周伯通来说,世人迷恋的功名利禄他全不放在心上,他看淡生死,率性而为,自得其乐,而这一切都源自他的本心。周伯通一生嗜武如命,但他却豪不争名夺利,练武仅仅是感觉有趣好玩罢了,并非为了争武功天下第一。正因为如此,他谨记师兄的嘱托,决不偷学、使用《九阴真经》上的功夫。可见,道家之侠更多地注重人的天性,而不去迎合世俗中的碌碌之为,依从本心并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

三、五行八卦的贯穿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丰富,内容包罗万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佛经道藏、儒墨典籍、历史地理、风俗人情、武功招数、易理玄机、渔樵耕读、医卜星相交相辉映,呈现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文化宝库。《射雕英雄传》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周易五行、阴阳八卦在全书的精彩展示与深刻内涵。

(一)人物名号的渗透

由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确立,引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确立了古人的“世界观”,即五方运行,五行生克。《射雕英雄传》中的五位高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被誉为“乾坤五绝”。这五大高手各自称霸一方,互相牵制,他们的名号正好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一行、五色中的一色,符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1.东为木,色青。书中写黄药师首次出场:“身穿青色布袍”。“黄”字草头,代指“木”。黄药师生活在桃花岛,桃木茂盛,终日以“桃”为友,与“木”结邻,擅长吹奏木箫。木克土,所以王重阳所得的《九阴真经》被黄药师骗取。

2.西为金,色白。欧阳锋的侄儿欧阳克、手下侍女皆作白衣装。“锋”赖“金”利。欧阳锋惯用的乐器铁筝,也是金属所制。西毒长居白驼山,其秘技为蛤蟆功。由于金克木,因此西毒杀死江南七怪,嫁祸东邪,把桃花岛搅得天翻地覆。

3.南为火,色赤。一灯大师,“灯”的偏旁为“火”,“一灯”之名出自《法华经》: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独门武功为“一阳指”,“灯”与“阳”皆作赤红色。段智兴出家为僧,所着袈裟亦为红色。由于火克金,南帝的一阳指正好克制西毒的蛤蟆功。

4.北为水,色黑。洪七公,“水”为“洪”的偏旁,洪水汤汤,漫没涯涘。水至柔至刚,澎湃起来威力巨大,所以北丐的武功为降龙十八掌,天下至刚的武功。洪七公身为丐帮帮主,又属污衣派,衣服定然不洁、污黑。水克火,因而南帝段皇爷最佩服的人是北丐洪七公。

5.中央为土,色黄。王重阳为历史人物,原名“王喆”,姓、名二字皆含“土”字,“重”字亦具“土”形。王重阳是全真教开山祖师,身为道士,惯用黄冠束发。土克水,洪七公中了欧阳锋的算计,武功几乎尽失,依靠研习王重阳的《九阴真经》内所载上乘内功自通经脉,才得以恢复功力。

(二)武功招数的来源

金庸小说里所描写的武功原理,基本上都来源于《易经》,讲究阴阳平衡、阴阳对立,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既不能太刚,也不能太柔。

《射雕英雄传》中的著名武功“降龙十八掌”刚猛凌厉,比如它的第一掌叫做“亢龙有悔”,就出自《易经·乾卦》[7]:上九,亢龙有悔。即最高、最后的一爻。这一爻的位置到了最高点,根据“物极必反”之理,因而“有悔之象”。《易经·乾卦·文言》专门作出了解释“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亢龙有悔的“亢”,就是龙升腾到极高处的龙星,正因为飞得极高,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此才会出现“有悔”的结果,即“不吉利的占筮”。[1]洪七公曾对此招做了一番生动的解释:[3]“这一招叫作‘亢龙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倘若只求刚猛狠辣,亢奋凌厉,只要有几百斤蛮力,谁都会使了。‘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哪一天你领会到了这‘悔’的味道,这一招就算是学会了三成。好比陈年美酒,上口不辣,后劲却是醇厚无比,那便在于这个‘悔’字。”“亢龙有悔”无疑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懂得按照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行动,审时度势,知进晓退,这样才不会招灾惹祸。

不只“亢龙有悔”,像“降龙十八掌”里的“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神龙摆尾”等十八个招式名称几乎全都来源于《易经》。

(三)奇门八卦的运用

《易经》作为学术规范,与中国古代典籍《河图》与《洛书》关系密切。河图为圆,象征天,洛书为方,象征地。河图、洛书是为了说明万事万物生成、变化之规律的,以后即发展成为八卦、六十四卦。[1]

《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毕生钻研易理学说,精通九宫八卦、奇门阵法,更将阴阳变化、乾坤倒置运用于他所居住的桃花岛的设计上,真可谓神秘莫测,即便是欧阳锋、洪七公这样的武林高手,没有岛上哑仆引路,也休想随意进出桃花岛。就连他弟子陆乘风的归云庄,也是根据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布置的,庄中道路东转西绕,曲曲折折,随处可触机关,栏干亭榭看起来完全一模一样,让人无法分辨东西南北,不懂《周易》及奇门术数之人,根本无法进出。

同样,黑沼隐女瑛姑为了上桃花岛救出被困的周伯通,潜心研究五行奇门、九宫八卦之术。黄蓉被裘千仞打成重伤,躲避追捕时无意中闯入瑛姑的黑沼泽,就曾用“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的歌诀,轻松地破解了瑛姑研究了十多年才懂的九宫图。对于四四图,五五图,乃至七十二数的九宫八卦图黄蓉也都随手拈来,解释得头头是道,着实让瑛姑目瞪口呆。

总之,金庸小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中国传统诗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对金庸小说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对于广大读者来说,通过他的作品,得以与传统相连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蕴,领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美感,寻找到一丝身为华夏儿女自豪而温馨的归宿之感。

[1] 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2] 严家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1998(21):63-70.

[3] 金庸.射雕英雄传[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 谢新华,吕蓉.简析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6):17-19

[6] 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7]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