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国家现代化话语的建构*①

时间:2024-07-06

俞祖华

(鲁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探索史,作为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有着先进理论指导、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先进政党,对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担当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使命,有着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战略意志与卓越的领航能力。党在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奋斗历程中,不断拓展对现代化概念与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现代化模式与道路的探索,不断丰富对现代化理论与叙事的建构,不断增强党领导现代化的本领与水平,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被动的现代化到主动的现代化的发展,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迁,使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一、不断拓展对现代化概念与内涵的认识

现代化是关于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历史叙事的经典范式之一,也是关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叙事的宏大概念之一。如果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那么,现代化既与民族复兴一道构成中国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概念起源于18世纪的西方,而“中文‘现代化’或‘近代化’语词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便散见于知识分子的著述中”(1)黄兴涛、陈鹏:《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历史研究》2018年第6期。。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开始使用该词。1921年6月10日,张太雷在致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提道:“因为近几年中国的粗放养蚕业受到现代化大工厂廉价生产的排挤,妇女便常常到这些工厂去打短工。”(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17-1927》(第2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第182-183页。这是中共早期领导人提及“现代化”一词的开始。1923年7月1日,陈独秀在给萨法罗夫的信中提道:“现代化工人的数量很少,尽管在这些工人中政治觉悟开始发展,但他们的要求充其量只是直接改善他们的状况和本组织的自由。”(3)《陈独秀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35页。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在中文文献中也开始使用“现代”“现代化”“近代化”等语词,如李大钊在1919年年初就有“现代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现代生活的种种方面,都带着Democracy的颜色”,“现代民主主义的精神”要让每个社会成员“去发展他们的个性”(4)《李大钊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1、632、635、648页。,“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5)《李大钊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8页。等说法;瞿秋白1923年11月在《东方杂志》第21卷第1号发表了《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他还在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所散发的传单中提及了“现代化”一词。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推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并引发讨论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现代化”“近代化”等词纳入自身话语体系,并不断深化对其内涵的认识。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演说中就提到了“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页。。同年初,周恩来在《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多次使用了“现代化”这一语词。毛泽东在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后,开始着手谋划“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7)《在渝参政员昨日举行茶会 毛泽东同志出席致词》,《新华日报》1945年9月19日。目标,强调“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8)《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2页。,提出在抗战胜利后建立“中国的现代国家”“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9)《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号召“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0)《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1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0页。。此后,中国共产党话语的体系中“现代化”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从革命时期的“工业化”、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改革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在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迁,党在不断丰富、拓展国家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国家工业化,工业化几乎是现代化的同义语。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 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2)《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又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13)《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6-207页。他在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上相继提到“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建设时期,实现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话语到“四个现代化”话语的过渡,其间一度提过“三个现代化”。党先后提出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三化”和“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提出了以“工业化”的“一化”为主体、“三大改造” 为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后,中共领导人提到过“三个现代化”,如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5)《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页。。1960年初,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6)《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最初由周恩来于1954年9月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3页。十年后,他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四个现代化”调整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23页。;后又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了“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

改革时期,实现从“四个现代化”话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的过渡,同时使用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等语词。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共领导人认识到不可能在20世纪末实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现代化,只能实现“标准低一点”的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谈道:“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1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4页。他们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仍只局限于物质文明层面、只局限于经济领域,仍是不全面的,现代化应该是涉及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叶剑英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7-218页。。邓小平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2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9-250页。党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开始突破单一的经济现代化取向,开始不断拓展到其他领域。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开始使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概念;1982年9月,胡耀邦在十二大上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中共十三大之后,‘四个现代化’基本不提了”(22)李文:《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场接力赛》,《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到20世纪90年代后“四个现代化”概念基本从党的文献中淡出。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对现代化变迁的“全面”特征不断拓展,从“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

十八大以来,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话语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话语的过渡,从理论上、实践上迈向全面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五位一体”的五个领域外,又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远景目标。与此同时,还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第一个百年”到来之际,***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他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二、不断深化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探索

现代化是一个起源于西方并不断向非西方国家、地区扩展的全球化进程。在现代化扩展进程中,发展出不同于西方原版现代化的多种道路、多元模式,“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24)***:《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2日。。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元素日趋增多、中国模式日趋定型、中国道路日趋宽阔、中国影响日趋扩大的历史过程,既超越了西方原版现代化模式,也超越了苏联式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世界现代化模式与道路更趋多元多样。***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表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趋于定型、成熟。党对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阶段,“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8页。。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民主革命与工业化关系、如何推进中国工业化进行了理论思考,并在局部执政地区作了实践探索。对于民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一方面,指出革命的目的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并强调“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另一方面,指出实现国家现代化必先以革命扫除两大障碍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26)《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2页。党为扫除国家现代化两大障碍、确立现代化政治前提,突破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苏联革命模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探索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使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被动的现代化到主动的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在取得中国革命胜利不久,刘少奇对“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在国内所实行的基本道路”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条道路由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等构成,并称“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道路,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所应该走的道路”(27)《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4-165页。。

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迅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指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能够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主要是由于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又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8)《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5-116页。那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较多借鉴“苏联模式”的现代化,尤其是受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路线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指出:“应该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29)《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4页。1957年6月,他强调:“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但是主要的还是要学苏联”(30)《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很快发现苏联模式存在弊端,故而不能一味照搬苏联建设模式。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3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4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改革开放起步之时,叶剑英强调“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3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7页。。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他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3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4)《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9页。。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5)《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19页。。***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用四个“走出来”阐释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36)《***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9-40页。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7)***:《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他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38)***:《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外学界提出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问题。2004年5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推动了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并在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前后形成高潮。鉴于“中国模式”是在西方语境下提出的,国内多数学者主张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探讨。

中国道路包括总括层面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具体层面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中国道路”现在通常情况下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以来,***对“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他使用过“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等提法,如2013年3月17日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中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3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道路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体现。2003年11月3日,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提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问题(40)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学习时报》2003年11月17日。。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41)胡锦涛:《中国的发展 亚洲的机遇——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4年4月25日。;同年8月22日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重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此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提法趋于定型。2016年7月1日,***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强调“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4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2021年7月1日,他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重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4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三、不断丰富对现代化理论与叙事的建构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借鉴西方现代化思想、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通过总结新民主主义现代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富经验,阐述了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及其叙事体系。党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叙事,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革命时期,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4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1081页。的现代化目标;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建设时期,毛泽东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4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9-350页。。此后,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时期,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二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4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页。,十三大报告提出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页。,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9)《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20页。,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人还一再表达了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雄心壮志。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51)《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2页。。10月29日,他在与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委员座谈时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52)《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0页。1956年1月,毛泽东谈到“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53)《毛泽东文集》(第7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并“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在修改该报告时表示:“我们必须用几十年时间,赶上和超过西方资产阶级用几百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5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47页。。邓小平多次阐述了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如1980年1月,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拥有各种有利条件,一定能够赶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5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0页。***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话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56)***:《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页。;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讲话中称颂其坚信“革命成功以后,经过全民族努力,中国一定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称“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57)***:《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2日。。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总体布局。革命时期,中共虽将工业化确认为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但也提出了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三个方面或包括建立现代国家与建立现代工农业两个方面的总体布局思想。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58)《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59)《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两个转变”思想。建设时期,党在开国之初仍提“工业化”“工业国”,但很快认识到“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6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第535页。,于是有了“三个现代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改革时期,十二大报告确立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总体框架。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6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这是党的文献首次使用“总体布局”这一概念。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讲话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62)《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2页。;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3)《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4页。,形成“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5年10月,胡锦涛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提法,并称这一总体布局 “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6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025页。;十七大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丰富发展。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时间布局。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65)《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20页。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6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1956年9月,他在会见外宾时谈到“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6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起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975年1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第二步”的时间设定为“在本世纪内”。改革时期,十二大报告提出了“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两步走”战略。邓小平在十二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了到21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的“三步走”战略思想,十三大报告写入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安排,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页。。邓小平在十三大召开前曾谈到了“建国一百年时”即后来“第二个一百年”的时间节点,称“十三大报告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讲了到建国一百年时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下个世纪中叶,二十一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将发展到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一百年已经过去三十八年,还有六十二年,所以说我们的路还很长。以后的六十二年,我们还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很谨慎,并且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还是要讲”(6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页。。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新世纪“三步走”战略规划,并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0)《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十六大把“两个一百年”写入了党章。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进行安排:第一阶段,从 2020 年至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个百年”即2049年建国100年时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全面实现“强起来”目标、“达到西方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包括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人均GDP、“诺奖”数量等方面实现全面赶超,可能还要放眼于“第三个一百年”即2078年改革开放100周年之时,或如邓小平所说的“恐怕要到二十一世纪末”(7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69-770页。。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空间布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从“城市中心论”转向以乡村为重点,一直到革命胜利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再从农村到城市的中国革命空间战略的两次转向。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主张“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7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26页。;随着“一五”计划制定与实施,东北重工业基地基本建成。改革时期,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决定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海南经济特区、设立浦东开发区等,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7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278页。。后来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四大板块”的现代化建设空间布局。十八大以来,相继推出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空间布局上,以往主要考虑的是东西平衡的问题,今后又要着力解决南北差距扩大的问题。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党以革命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以建设确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制度与新兴生产关系,以改革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全面深化改革赋予社会主义以生机与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在革命时期以土地革命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事业,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号召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汇聚起推进国家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使源自人民群众的“中国力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动力。党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重视人才人力资源,使来自教育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红利成为推动现代化升级换代的“第一动力”。党注重以解放思想释放国人的创造活力,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培育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感召中华民族的“中国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党充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在推动国家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致力于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党建引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动力”。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外部支持。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十月革命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借鉴西方现代性、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分不开的。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当时主要是学习、借鉴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7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43页。;即使是在十年“文革”中,我国抓住机遇打开了改善中美、中日、中欧关系的窗口,为改革时期实施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改革时期,我国紧紧抓住了一系列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产业转移等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使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新时代,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拓展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尽最大可能延长战略机遇期,尽最大可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等各种陷阱。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本土特色。中国现代化道路既借鉴了外来现代性,又内生于中华文明基因;既全面融入全球化,又突显了中国特色。革命时期,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探索了富有本土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时期,虽因经验不足一度“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肯定了“‘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这个提法好”(75)《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认识到“必须抓住中国的特点”即“国大、物博、人多、任重”八字(7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3-534页。;又鉴于“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的教训,探索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7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0-241页。;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进一步强调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改革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他在1979年3月21日会见中英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称“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96页。;3月23日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到“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7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97页。;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同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伟大的斗争任务召唤着我们》的社论,提出要“勇于和善于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现代化的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一面鲜明旗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除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原有术语,又使用了“小康社会”“振兴中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更能体现中华传统、中国特色的术语,来描述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指出:“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81)***:《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求是》2020年第24期。他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与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82)《***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6页。。他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讲话中高度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不断增强党领导国家现代化的本领与水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经验,在于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在于把党建设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顺应乃至引领现代化潮流、始终领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强有力现代化政党,建设成为具备鲜明的国家现代化意识、具备强烈的推进国家现代化意志、具备高超的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导核心。党的先进性鲜明地体现在按照现代政党要求不断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体现在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意识、勇立潮头的现代化导向、掌舵领航的领导现代化本领上,体现在始终不渝探索现代化的持续创新力与持之以恒推动现代化的强大领导力上。

革命时期,党展现了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扫除国家现代化两大障碍的能力,展现了局部执政能力与在根据地领导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本领恐慌”的概念,号召开展学习运动,强调“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83)《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8-179页。,包括学习如何开展生产运动、如何进行经济建设。革命胜利前夕,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84)《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9页。。他在《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电报中又一次发出加强学习的号召,要求军队干部学会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党的当务之急是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提升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本领与水平。1955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证明,我们党的水平是大为提高了”,但“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适合这种新的情况钻进去,成为内行,这是我们的任务”。他又指出:“我希望,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要奋发努力,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对于经济建设,我们要真正学懂。”(85)《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4-396页。1957年4月,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强调全党要大力提高建设本领,他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全党还是小学生,我们的本领差得很。搞革命不能说我们没有本事,我们把革命干成功了,搞建设我们还说不上有多大的本事。”(86)《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1961年6月30日,刘少奇在建党40周年讲话中号召全党“认真地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指出“现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没有学会的。我们必须努力学习”(87)《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14、316页。。

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再次强调全党学习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指出过去一段时期“主要的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尤其是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3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要求“提高全党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89)《切切实实加强党的建设——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二周年》,《人民日报》1993年7月1日。。1999年1月,江泽民要求全党加强学习,其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市场经济,操作现代金融,在一些具体方面我们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90)《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8页。。他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9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包括“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9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72、276页。。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9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进入新时代,***高度重视解决党员干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本领恐慌”问题,他要求不断增强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与水平,指出全党“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称“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94)《***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02-403页。。他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中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9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他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讲话中要求“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9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7)***:《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9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2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现代化推进主体、从现代化动力系统的角度探索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国家现代化整体系统,提出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体现了党对增强领导国家现代化本领与水平的高度自觉。增强党领导国家现代化本领与水平,包括提升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力、领导发展全过程的人民民主能力、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能力、领导社会建设社会治理能力、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能力等方面。

结语

中国共产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紧扣现代化大党建设与现代化国家建设两个维度,历经革命时期的雏形、建设时期的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与新时代的完善四个阶段,从概念与内涵、模式与道路、理论与叙事、本领与水平四个方面展开,构建了顺乎潮流、接轨国际、面向世界而又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在何谓现代化问题上,相继形成了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话语系统;在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上,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现代化战略擘画上,设计了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总体布局、时间布局、空间布局、国际布局与动力系统等战略思想,铺陈了“两个一百年”“两个大局”“三个伟大飞跃”等宏大叙事;在现代化主体建构上,提出解决党的“本领恐慌”,提高革命本领、建设本领、改革本领,加强驾驭全局领导能力、长期执政能力、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伟大社会革命,把中国共产党锻造成全面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化大党。党关于国家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成果,是百年大党理论创新史的辉煌篇章,是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叙事体系的亮丽板块。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独特建构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相辅相成,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滋养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这一理论常青树的实践沃土,党的现代化话语又引领中国从借鉴西方到学习苏联再到“走自己的路”,引领中国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引领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