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新时代教师的成长及其向度*①

时间:2024-07-06

张 伟 张茂聪

(1.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276002;2.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250014 )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及新时代教师,并对教师发展问题予以高度概括和全面阐述,成为新时代教师发展向度的重要政策话语依据。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前夕,***同志考察清华大学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再次提及新时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征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力抓手。尤其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国家立足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而,新时代教师的成长及其向度乃是当前需要探究的重要命题。

一、我国新时代教师成长的多维性

***同志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20日。这一要求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构成审视教师成长多维向度的权威理据。

(一)教师应成为职业信念的坚守者

信念的坚守者是将坚定的信念贯穿于自身的职业价值认知之中,进而转化为自身职业兴趣的行动个体或群体。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教师认为可以确信并愿意作为行动指南的认识和理念,根植于对教师价值的自我观念内化。教师职业信念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自身一旦超越教师作为现实本我的角色观而过分强调理性信念,则会成为一种虚无的教师理想主义。新时代教师的职业信念固然要强调教师在群体属性上所应具有的牺牲精神和职业信仰,但是教师群体是由每一个“生活世界”中的教师个体构成,教师个体的现实诉求不能被遮蔽。因此,教师的理性信念需要来自制度层面的切实保障,为教师安业、乐业、敬业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从而使广大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做到“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此外,新时代教师的理想信念还体现在对传道授业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践行上。教师职业的授业型特征决定了教师群体要做到“明道”“信道”。***同志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特别强调教师“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10日。。这种责任和使命首先要求教师群体对所从事职业忠诚和热爱,即从职业理想上要执着于教书育人,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信念,摒弃“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的生存型职业认知。顾明远在谈及好教师的三重境界时,将教师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认识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达到的境界,认为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才能全身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才能不断成长。(4)顾明远:《教师成长的三个境界》,《中国教师报》2018年1月10日。

(二)教师应注重“道德人”的身份标识

***同志对教师师德建设寄予殷切期望并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拥有一种向善的生活方式。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作为“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所思所想皆对学生起到不容忽视的垂范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从四个维度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具体要求,并将“师德高尚”放在首位。

诚如***同志所言:“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6)***:《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10日。新时代教师更需牢固坚守师德信念,以深厚的德行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践行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并使之成为不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常态。

(三)教师应坚守“专业人”的职业底色

***同志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7)***:《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20日。《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有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所有这些重要论断,都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近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对教师专业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国家政策层面更加明确了教师的“专业人”职业属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性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达成一致认知。我国《教师法》中对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也有明确规定。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教师素养中最重要、最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部分。(9)戚如强:《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6日。2018年,***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专门强调要“实施教师振兴行动计划”。这些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具有极强的公共政策影响力,各地教育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重大政策的指导作用,围绕一系列政策举措从教育公共政策层面抓好教师职业价值提升,规范并固化社会对教师价值的肯定性认知。山东省紧密对接国家层面的系列重大教育公共政策,在出台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中,拟利用未来10年的时间,着力“培养10万名骨干教师、万名卓越教师、千名教育家型教师”。(10)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03/zt1803_ls/201811/t20181130_362023.html。

(四)教师应将“仁师”视为终生职业追求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突破长期以来专业本位理念的束缚,从过分追求知识传授的角色禁锢中解脱出来,在“教”和“育”的价值抉择上更加注重价值观层面的化育作用。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中谈到教育者的人格时说:“第一先须有温热的心,能够爱人!须能爱具体的这个那个的人;不是说能爱抽象的‘人’。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11)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同志多次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12)***:《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10日。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因此,好的教育意味着教师以“仁师”为终极追求,让教育回归到“爱的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轨道上来。

二、新时代教师成长的外在支持

***同志在2020年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13)***:《***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光明日报》2020年9月10日。外部的支持系统是新时代教师成长向度的重要保障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和条件支撑。

(一)教师地位持续提升

教师地位可谓是教师成长的牛鼻子,在新时代教师成长中起到“牵一制总”的作用。2018年9月,***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1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自古以来,我国有着“崇文尚教,尊师重道”的传统,教师位于“天地君亲师”之列,被视为国之重器,独享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尊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为提高教师地位进行了不懈努力,以教师为典型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倍受重视,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扬。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的地位问题成为各地方乃至国家的政策聚焦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磅文件,产生了既定的积极政策效应。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新时代教师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支持和保障。仅就经济方面而言,各地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导向下,通过实施省级公共财政的政府统筹,让教师在事业单位系统中的工资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15)***:《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10日。。通过一系列政策颁布和实施,做到“对师道尊严正本清源,并且进行转换创新”(16)石中英:《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与时代意义》,《当代教师教育》2017年第2期。,使新时代教师成长的诸多掣肘因素得以有效破除。广大教师全方位感受到职业带来的荣光和尊严, “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职业形象在新的时代得以彰显和强化。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向度空前拓展

***同志强调:教师“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17)***:《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20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师承担的育人职能单凭知识的传授难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向度需要拓展。长期以来,受制于职业、专业的钳制,教师更多的是在传授知识。因此,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模式更是对教师发展造成了视域和眼界上的局限。(18)于永伟:《从知识学习走向精神成长:教师教育改革的意义拓思》,《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3期。教师往往将自身的精力集中在课程设计、目标达成、考试成绩、教材研究、教法提升等技术性事务中。专业素养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同其他职业相比,具有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情感体悟、教师的反思和批判等素养的发展,也同样是教师专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仅仅依赖教师对知识习得是不够的,它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教师劳动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物,也不是一般的动物或植物,而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性、有个性、作为社会整体一员的活生生的人。”(19)王正平:《尊重教师:教育伦理的一项重要原则》,《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4期。因此,教师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批判、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对生活事件的反思,既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创造性之所在,这就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向度的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全面加强

***同志在2016年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指出,教师要做好“四个引路人”,其中除了“做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之外,还强调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光明日报》2016年9月10日。教师的职能并非是单一的知识指向型,需要通过教师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实现对学生的化育。当下教师群体被时代寄予了与其他职业不同的道德期待,代表了来自社会层面的精神期许。这种对于教师的精神期许,承袭了自古以来 “万世之师表”的价值认知,“师长”“蜡烛”“恩师”等称谓正是从方方面面展示了来自于社会的道德期待。教师群体或者教师个体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示范者被社会各方高度重视。***同志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所具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更是全面体现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磅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明确将“突出师德”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四)教师的公共性不断彰显

***同志强调,教师“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21)***:《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20日。。教师作为一个古老而又特殊的职业,在我国一直有着良好的“公知”形象,历来有“关注社会”的传统。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公共领域的角色。时至今日,教师职业的发展虽经历了时代变迁,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仍具有极其鲜明的公共属性。***同志多次强调的“大先生”也是勉励广大教师要对社会公共事务充满热情,教师不能仅仅囿于专业的领地中做一名教书者,甚至退守到具体的某一学科之中,成为葛兰西笔下的“有机的”知识分子(22)[意大利]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8页。。

正所谓“师者,弘道也”。***同志指出:“好老师要心中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2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10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现代化为指向的我国教育事业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群体公共性的问题。教育所培养的未来公民不仅需要有建设良善社会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有求真批判与守护正义的精神与勇气。(24)余宏亮:《教师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异化及其超越》,《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0期。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形象有别于其他群体,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对教师群体来讲,则需要通过理想信念来培育学生具备公共理性和家国情怀。

三、新时代教师成长的实践理路

新时代的教师发展需要正视时代所提出的新命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在继承传统、省思当下和审视未来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探究、积极调适,勇于找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发展实践路径。

(一)营造新时代教师成长的制度生态

新时代教师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按照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教师的发展尤其需要教师在理想信念层面的价值认同、人格德性层面的师德提升以及学术知识层面的专业成长等诸多方面发力。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营造广大教师乐于从教的氛围迫在眉睫。中共中央 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25)***:《***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光明日报》2013年9月10日。,并进一步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新时代教师的成长,亟待通过理性的制度设计、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制定适合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打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教师制度体系来完成。

首先,营造尊重教师的政策氛围。国家乃至地方的政策设计中需要充分考量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职业荣誉制度等方面的实施保障力度。国家层面需要通过发挥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作用,着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当然,这些政策期冀离不开各级政府层面的精准对接和强力实施。就地方而言,要充分进行省域、县域甚至是跨行业等层面的教师薪资水平、职业发展权限、权益保障机制等的摸底,搞清目前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和改进之处,进而全方位地科学谋划、设计相关政策。从目前教师队伍发展的现实状况看,教师的地位仍需进一步提升。受市场经济尤其是消费社会形态、社会价值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竞争力和职业魅力受到抑制。客观而言,部分教师收入与当地公务员收入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由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差别,导致各个地方的教师收入差距很大。从社会地位来看,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很多地方也在尊师重教和提高教师待遇方面进行积极创新实践。一方面,实施教师荣誉制度、教师从业年限激励制度、“银龄计划”等,致力于通过制度设计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通过“时代楷模”“最美教师”等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有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其次,高扬教师的价值理性。在某些人眼里,教师的价值仅仅是知识传授的搬运工,甚至窄化为“得分王”的培养者;学生也只是一个知识容器,是班级管理中被约束的对象。在这种工具理性的驱动下,教师职业的价值理性被遮蔽,教师职业的精神能动性式微。高扬教师职业的价值理性意味着要突破个别人对教师工具性的评价,彰显教师的目的性价值,即教师在“以教书育人为业”中赢得社会尊重和多方认可的同时,逐步获得自我价值认同。这种对教师的尊重,诚如彼得洛夫所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是从活动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的,无论什么巧妙的计划和设施,都不能代表教育事业中的人格。(26)[苏联]彼得洛夫:《论人民教师的威信》,方德厚译,上海:作家书屋,1951年,第46页。此外,尊师是一种社会联动行为,需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不仅需要公共政策方面的价值引导,还需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等多方社会力量的合力共建,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化地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再次,破除规制教师发展的关键性阻滞因素。新时代教师的发展要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做到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聚焦和着力解决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如在教师身份管理、职称评定、待遇提升三大方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以统筹思维协同推进。以教师待遇保障政策为例,应建构多层次、明晰化和长效化的教师收入保障机制。如探索实施教师工资收入联动机制、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行业保障机制,确保教师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工资重点区域奖补机制、艰苦岗位津贴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进实施教师工作年限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安心、舒心从教。

(二)回归教师的日常道德实践

道德的本义是一种趋善的实践。教师的“实践信念不是一种‘心理状态’,更不是对制度化的教理和信条大全的由精神自由决定的信从”,而是“一种身体状态”。(27)[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以“有高尚道德情操”为指向的新时代“四有”教师必须让师德回归教师的日常道德实践,方能回归教师师德的道德本义。

首先,对教师群体道德形象进行定位,规避教师道德上的圣人化倾向。教师并非是安放在神坛上的圣洁无瑕的神,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个体差异的人。因此,对于教师的道德要求不能过分苛求,而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教师回归到日常的道德实践之中。诚如鲁迅所言:“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28)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19页。真正有效的师德建设路径就是激发其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的道德感,而非单纯、片面地从制度层、管理层和文化层予以强化。

其次,从自我道德实践感的培养出发,激发教师师德践行的内在动力。师德作为道德在教师职业的具体体现,同其他道德形式一样,应当更加强调自律而非他律。教育劳动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师德建设首先要重视教师的自律。当然,教师在道德层面的自律并非是对教师道德行为的绝对放任,而是把握教师在师德践行中的绝对道德主体地位和道德践行的能动性。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使然。表,乃作示范、表率之解。教师原本就被奉为“道德之师表”,旨在更加强调教师需要在具体的言行举止中对他人产生示范和表率作用,教人知荣辱、明善恶、分是非、辨美丑,而且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如一,识大局、懂规矩。这样的道德要求如不能从教师对道德的内在体认出发,势必难以激发教师内在的道德践行热情,也无法将师德建设做好、做强。

最后,强化全社会层面对于师德公共理性的认知。斯宾诺莎在关于社会应鼓励何种意义的道德行为时专门提及,“依理性的命令而生活的人,则是主动的德行或德性”。(29)[荷兰]巴鲁赫·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2页。道德行为注定是知情意行的多元互构的产物,知是行之基,脱离了对“何为道德”“何以为德”“德为何人”等智识层面的省思、认知,师德建设便很难达成全社会的共识,也不能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行动自觉。

(三)着力培养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适力

首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永恒的要求。在新时代,教师面临着更为强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主动寻找教育生命的意义,成为教育生命意义的探求者,开启新时代教师教育自觉之路。从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在知识层面的学习不能止于同一化、机械化的模式,而是要与教育发展趋势同向同行,赋予自我更多的专业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谨防专业本我建构中外部因素的过度规制,规避教师专业成长中行政因素的过度介入,让教师自身享有专业发展的自主选择权。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足以说明,教师专业发展已经逐步由“被动受训”状态转向基于教师专业个体的“自觉研修”状态。(30)杨婷、金哲:《从被动受训到自觉研修:教学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40年》,《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第8期。教师要更加注重外塑型培训和内塑型研修,致力于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只是要成为“学科知识领域的学问家”。(31)侯小兵:《为师之道:“学高为师“经典命题真伪之辨》,《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年第5期。因此,新时代教师的成长注定要改革我国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固有的“外塑培训”(be made)的模式(32)姜勇、洪秀敏等:《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页。,扭转依靠外部强制性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面,更加注重通过“内塑型研修”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成长。

此外,教师要厚植自身的专业情怀,树立专业自信。教师专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专业建构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权威形象,让教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而非主宰者和控制者,让师与生在彼此的欣赏中完成知识层面的传授和价值层面的引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一定的专业自信,找到一条适合自我专业发展的合适路径。

最后,改革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营造“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学的学习氛围,引导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自我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教育形态。

(四)打造符合时代认知的师者形象

首先,在信念层面明确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定位,强化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精神旨归,具有根本性、内在统一性的特征,在教师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教育的公共性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指向,它既是现代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即教育活动应以公共价值为导向。(33)张茂聪:《论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页。要通过各种举措树立教师的信仰,强化教师所担负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属性。

其次,新时代教师的发展不能游离于时代的共同信念之外,在理想信念的设定上“趋高而不就低”。教师的高度源于对师道传统的体认,而教师的高度恰恰决定了教育和学生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教师要在信念层面主动将教师个体梦想与国家梦想高度结合,做到“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真正履行***同志对教师提出的“引路人”的职责。

此外,新时代教师要注重对“仁师”的追求,打破单纯地强调教师“专业人”形象的藩篱。目前的首要之举是破除“知识学习”语境下教师教育的规范化、实用化和技术化的单一路径,扭转教师专业身份建构中的知识中心导向。教师应在“器”的层面找准定位的同时,不断强化对于“道”的层面的精神追求,不断提升师者的精神境界,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要求规训自我。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师的诸多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理性审视新时代语境下教师成长的多维向度提供了方向指引,更为构建新时代教师成长的向度提供了科学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