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的机理、问题及提升路径

时间:2024-07-06

姚 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这对传统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挑战和要求[1]。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实落细,需要吸收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实践项目。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要产出更多的效益,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可以突破其效益产出的局限性,健全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的机理: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个人或者群体[2]。在一项制度或政策的运行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会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需平衡和优化以实现各方利益需求的最大化[3]。创新创业教育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都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系统[4],依据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其利益相关者可以确定为政府、企业、职业院校、教师(师傅)以及学生(学徒)。

(一)需求融合:政府社会价值

对于政府来讲,其关注的是政策和制度的社会价值,即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实施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政府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工作中来,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此促进经济发展[6]。从政府层面来看,创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是必然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扩大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需求。国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需与专业教育结合,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进行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现代学徒制具有双环境、双主体、双身份的特点,学生在专业对口的企业学习,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前沿动态,具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天然优势,更容易将创新想法转换为创业实践。第二,是扩大现代学徒制影响力的需求。国家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但目前企业的参与度不高,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创新思维和技能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两者融合有为创新创业提供所需的合适的实施平台,能适时体现现代学徒制项目成果的价值,满足两者的需求。

(二)目标融合:学校质量价值

对于学校来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其发展的关键,直接体现在培养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上。第一,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内容上是一致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其中的职业行动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养成创新的意识,并在实践中形成操作性强、可实施的创新创业行为。将知识进行内化和融会贯通正是现代学徒制的重点内容,两者相互交融,互为补充。第二,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实现形式上是一致的。现代学徒制广泛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制教学,所做的项目多以产品、作品、方案等形式来呈现,教学项目和实践项目需适时更新,以满足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已经从简单的创意或创新想法转变为较成熟的作品或运营方案,项目更新迭代快。两者在形式上具备项目更新快的共同点,学校将其融合起来,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可谓“一箭双雕”。

(三)过程融合:学生能力价值

对于学生来讲,关注的是自身能力的提升,即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第一,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在形式上具有一致性。现代学徒制广泛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具体来讲就是采用信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和反馈的“六步”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习得完整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的实践应用,以创新一个机电产品为例,其实践部分一般采用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市场应用、效果反馈等步骤来进行,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致的。第二,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在时序上具有相通性。现代学徒制一般采用分段制来进行,以高职三年制为例,前两年分成多个时间段,部分时间在学校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学习,其他时间在企业完成以实践为主的学习,交叉进行,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常态化的教育,高职院校一般在大一就开设了创业方面的基础课程,并以创业计划竞赛的形式进行实践,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二开始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创新创业比赛,最后一年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设计的综合实践,在顶岗实习中部分学生还可以进行创业实践。两者都是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结果融合:企业经济价值

对于企业来讲,关注的是能否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即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行动策略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第一,企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可获得较高收益。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来企业工作,经过了学徒期的企业文化熏陶和企业设备的使用培训,可以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并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能够较快地产生经济回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的理念和技能融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革新之中,企业可以减少技术改进和研发的成本,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为例,将企业真实的技改创新项目引入现代学徒制的教学项目之中,将这两者进行结合,企业可以在同等投入下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二,企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可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代学徒制教育效果好的企业会增加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样创新进取的企业也会受到社会的称赞,两者兼而有之,企业的社会声誉会得到很大提升,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成果融合:教师职业成就价值

对于教师和师傅来讲,关注的是职业成就价值和能力认可度,即通过各种学习和社会活动取得的成果,体现出的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实现自身的职业成就,取得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开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实施者的角色,他们的利益诉求是获得在教育界和产业界的认同并获得经济报酬。将创新项目融入现代学徒制教学中,教师可以取得更多的成果,例如创新比赛奖项、专利、论文等。这些可以提升教师和师傅的职业成就感,增强其参与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的问题:载体、产权与效益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学校、企业、学徒三大主体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的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项目载体实施问题

现代学徒制广泛使用“项目制”的教学方式,在项目载体选取过程中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项目,项目任务与企业真实任务流程一致,学习场景企业化,做到教学内容与岗位内容和职业标准无缝对接,将选取的项目进行相应的分解和重构变成可具体实施的教学内容。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教学项目多依据企业的产品和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合作企业有着不同的教学项目。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项目通常不是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创新,而是针对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某一类产品进行创新,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差异,现代学徒制的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当前现代学徒制已全面推行,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开发教学项目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在教学载体、项目教学内容与形式、实施模式、考核方案等方面还存在数量较少、更新较慢、形式单一等问题。

(二)项目产权归属问题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若是产权归属无法妥善处理,将难以有序进行高职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在现代学徒制制度下,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师傅相比差距甚大,因而学生想要离开师傅独立完成项目开发是一件难事,若是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提出创意,并在项目建设中得到了体现,那么此时应该如何确定知识产权归属?若是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工作实习,那么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现有资源和生产条件来完成创新技术,此时又该如何归属知识产权?若是学生独立带着项目进行创业,那么企业必将蒙受一定的损失,这样的话企业将难以再支持学徒制。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个主体的关系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由学校主导,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实现“双主体”,而学生是创新创业活动和现代学徒制的执行者,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模式后产出的创新项目和开发的教学项目以及企业技改项目等项目知识产权归属问题需三方共同协商确定,若难以明确归属,必将影响到三方的合作关系,严重的话将会直接导致关系破裂。这就要求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职专业若想顺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务必综合考虑三方之间的权利和职责关联性,保障最终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能够得到高效处理,防止出现经济纠纷或者法律纠纷等问题。

(三)项目活动效益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合作企业的活动范畴,而是属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范围,但是合作企业作为经济获益体是非常注重投入和最终产出的比重的,因此,要注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徒制的活动是否能够让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部分企业考虑到这项活动项目各方面的风险,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并没有给予充足的支持,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一直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需要考虑发展目标和该项目是否有利润空间,是否会因为该项目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在现代学徒视域下,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还需基于企业员工的立场,确保企业的自身生产发展目标能够呼应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一旦企业和院校的目标出现偏差,企业在展开具体的实训活动时必将不会再增加金钱、精力和时间等成本的投资;在缺少企业各方面支持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也必将受到影响,导致最终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企业可能还会误会学生不服从企业安排,而创新创业教学和企业的学徒制教学在时序上的一致性,会让企业认为学生利用企业的资源做与企业现代学徒制无关的活动。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提升路径:产创教协同育人机制

(一)创新育人模式,构建产创教协同育人机制

聚焦现代学徒制企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升级的实际问题,深化行校企合作,构建“产创教协同”的育人机制。第一,企业需求与学校科研应用结合。学校制定政策支持教师服务行业的发展和产品技术改造,与行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平台和创新团队,为企业解决项目研发中的技术问题,为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教学项目来源。第二,科创成果与教学资源互通。通过设计和优化,将科创成果凝炼为专业教学项目,将科研场所转化为创新创业产业的孵化平台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基地。第三,教学活动与创新活动协同。专业教学融入创新要素,将创新方法和创新思路引入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组建科技创新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比赛、科技创新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创客空间,与企业联合承担创新创业服务项目,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第四,教学能力与科创能力并重。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开展科创能力提升工程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项目开发能力。

(二)项目流程规范化,明确清晰产权归属问题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还需高度重视其规范流程,其具体流程如下。首先,知识产权意向的评估。学徒在萌生创新想法之后,需对其进行总结整合,然后做成书面报告直接上报到高职院校,院校的专项人员对其进行意向备案和评估,保障学生的项目知识产权归属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其次,创新项目的成立。等到创新技术意向通过评估之后,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协商技术创新研发项目内容且达成一致意见后,再通过项目文件的形式进行明确。最后,项目的完成。学生在技术创新项目中占据主导位置,企业师傅在旁协助,学生所属高职院校给予一定的专业支持,保障这项技术创新研发活动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学校和企业在进行项目价值评估过程中还需注重其实用性和专业性,之后三方再一起参与到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启动的后续工作中去,便于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同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应明确三方主体的各项权利和职责关系。高职院校作为学生的教育教学主管,需积极实行项目价值评估、项目意向评估的责任义务,其权利为,能够参与产、学、研的活动,且能够结合项目的实际现状对知识产权的所属份额进行判定。学生是技术创新项目的主要发起者,其权利为,能够获得院校和企业的双方支持,在项目知识产权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其责任为,需要解决项目问题和全面把控流程。企业是技术创新项目中的支持方,享有此创新的相应部分的知识产权,同时还需履行为学生提供创新条件,提供项目评估支持和委派师傅等方面的责任义务。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为了能够最大化确保企业权益,企业还应该享有能够和学生优化合作完成项目孵化启动的权利。

(三)完善项目培育机制,提升项目活动效益

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还需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提供相应的实训场所。高职院校此时应结合合作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的课程项目内容,重点凸显企业特色。想要实施创新创业模式还需注重双主体并存的建设,全面兼顾企业和院校的收益,加强提升培训人才的整体效率,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构建双向教师体系,高职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性,院校和企业还需加强合作以共同建立双师型教资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需积极进入企业内部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实战经验,保障教学效果实现的最优化。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还应和学生积极交流,共同学习和进步,提升实践技能水平;企业师傅应参与到院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去,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二是融合职业岗位和课程设置。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依据国家相关的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课程内容,在企业岗位和社会岗位需求方面有所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无法应用到职业工作中,以至于人岗不匹配。基于此,这就要求院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结合企业现有的编制资源和规划要求,并依据该区域的实际经济水平,整合创新创业要求,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同时,企业也应该结合院校的人才教育,共同建立相应的创新培养基地,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三是建立全面综合的考核机制,由院

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结合学生实训的情况,完成考核评价,采取到企业内部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效果和实践过程,以得到最终的考核结果。同时还可以举办校企交流座谈会,制定双方满意的考核方案,以便能够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后期培训规划,提升其培训活动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