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时间:2024-07-06

张文玉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一)指导思想协同统一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办好这样的学校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这方面来讲,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分支。虽然两者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是它们所遵循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的。

(二)使命任务协同覆盖

在目标任务上,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协同性。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指出:“学校党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进行。”[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可见,两者的最终目标任务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开展方法协同交叉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育人活动,是高校工作的重要方式。无论是高校党建工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们都是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展开的育人工作。高校党建侧重于对高校里的党员,包括大学生党员和教职工党员进行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对党员思想品德和政治信仰有严格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侧重于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进行引导教化。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两者都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两种教学方式,包括日常课堂授课、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意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增强育人实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发展困境协同一致

党的十九大报告会上宣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发展大势下,中国的发展也步入了近代以来的最好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在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难与问题。东西方外交、南北方发展的差异,国内外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各种矛盾等考验都前所未有。尤其当下处于技术时代,人类加速迈向信息文明,知识、智慧、信息等软技术的重要性逐渐超越了传统的机器、工业等硬技术,但包含着更多意识形态的产品和媒介向我们涌来,人类面临着更大范围、更强威力的技术风险的考验。以上都给高校育人工作,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如何在千变万化的形势下教育好、引领好青年大学生,是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

二、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在工作中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新时代,构建好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模式更加有利于这一任务的实现。一方面,“立德”一词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4]这代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将“立德”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党建的侧重点在于做好宣传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做好教育工作。两者协同育人,可以使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会议精神与教育、引导学生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另一方面,“树人”一词出自《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5]培养人才是国家的长久大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协同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还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培养具备优良道德品质和政治品格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保证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协同

党的建设,最早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时所提出的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一项伟大工程。后来其内涵有了长足发展,形成党的建设“5+2”模式和格局。而高校党建,即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所开展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等系列工作和活动。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思想建设是基础,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思想和政治相契合。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协同。一方面,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党建的引导作用,在日常理论授课和实践讲学中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爱国、爱党情怀,坚定政治立场,把稳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可以深化高校党建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通过围绕党的思想主张和理论观点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活动,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启蒙和教育功能,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其早日成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三)促进协同育人工作创新发展

“协同”一词最早出自古希腊文,意为协调、同步。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教授创立了协同理论,成为系统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千差万别的各系统之间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的关系。“育人”即为培养、教育人,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协同育人”这一概念应用于高校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影响或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各类要素的集体优势,促使它们相互合作、深度融合,以此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一讲话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布局提倡各部门、各系统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学生,教育、发展学生,保证育人效果最大化。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频共振、相互契合,两者进行协同育人是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要求,也是促进协同育人工作模式继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三、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现状

(一)新时代对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涵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远,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把好校园意识形态主旋律。从过去蒙辱、蒙难、蒙尘的屈辱历史到现在新时代的“国之大者”,党的领导是我们克服民族复兴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思想旗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时代敏锐性,自觉在各门专业、各门课程中强化这一理论,引导作为中国未来和民族希望的青年大学生响应时代号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2022年中国共产党要召开二十大,未来我们还要全面谋划、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时代要求对于高校党建工作来说,就是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前提下,学习、领会、宣传党的最新理论,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优秀的教师和大学生党员,使之能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应对当下的时代挑战,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

(二)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局

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模式,收获了一定的经验,协同效率更强,育人效果更好。但是,新时代条件下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时代给高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传统模式无法继续适应新时代要求,两者急需改变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融合程度不够,没能形成统一的工作模式。党建由学校党委垂直管理,分属于学校组织部和各院部。从“大思政”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盖领域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分属各部门和各院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各司其职,没能构建起一套完整协调的运行机制。其次,融合方式单一,育人效果不显著。高校党建工作重在宣传学习党的最新纲领、文件、会议精神,传达上级思想。形式上主要是下发文件、组织领导或专家作报告、开党支部会议进行集中学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关注学生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式上主要靠日常课堂讲授。两者相融合时,以依赖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内容不完善,形式单调,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最后,缺少专业协同育人队伍支撑。一方面,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成为高校重头戏,不少专业教师开始寻求专业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并尝试进行有效结合。但是这些教师大多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背景,育人实效难以达成。另一方面,高校里的师资队伍基本上是由教辅人员、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组成,他们分属不同的岗位和部门,日常沟通交流少,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协同育人队伍。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一)聚焦协同育人主体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育人”即培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无论是高校党建工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应该抓住并聚焦这一主体。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高校党建工作主要是有效管理学生党支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学生党员,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里的“人”指的就是青年大学生。“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总书记对青年多次殷切嘱托。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时代重任。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聚焦青年大学生这一协同育人主体,就是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来设计思考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尤其要合理利用好学生之中榜样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通过寻找、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来教育、引导、帮助其他学生,发挥集体力量,培养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共同成长、进步。

(二)打造协同育人队伍

***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六要”标准。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协同育人队伍是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关键。首先,党建工作者要融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很多高校委任校长和党委书记讲思政课,比如,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思政教师也开设素质讲座或公共选修课。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加强这些党建工作者的管理能力,提升业务水平,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保证育人实效。同时,对于高校其他部门的党建工作者,也可以委任他们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通过共同参观红色遗址,讲解红色故事等活动来实现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党建工作培训。比如建立相应平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基本的党务管理知识。在涉及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工作时可以让思政课教师参与进来,开设相应党课、座谈会,既能帮助监督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能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最后,要重视辅导员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在选聘辅导员时应要求其专业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且为中共党员,这样辅导员就具备了党建工作者的素质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日常思想动态监测都是直接隶属于辅导员管理,辅导员最能直接了解学生发展情况,并作出判断,从而更好地保证育人效果。

(三)完善协同育人环节

思政课作为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教材内容,多环节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坚定政治信仰,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完善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环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思政课,课堂讲授都是最直接的学习环节。思政课的课堂讲授要善于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特点和党史脉络,有针对性地讲好每堂课。比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时,四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党史故事和优秀人物生平事迹,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以朗读、演讲、角色扮演和微视频制作等形式充实课堂教学,教育引导学生赓续红色精神。其次,拓展实践教学新领域。实践教学是巩固课堂知识,深化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元化,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过程中,应重视将校内实践和校外调研相结合。在校内,党建工作者要经常与思政课教师联系,共同开设论坛,举办沙龙、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在校外,可以通过重走“红色之路”,打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场场“行走中的读书会”。周末可以组织思政老师、党务工作者和部分学生党员去附近的老党员家中进行交流研讨,回忆初心故事。寒暑假可以分批、分小组地组织全国各地的实践研修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史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最后,用好网络教学新阵地。网络教学是一种灵活性和便捷性极高的教学方式,尤其应用于疫情防控期间。当代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对网络教学的接受度和适应性更强。反倒是思政课教师,要及时转换思维,认真学习网络技术,丰富教案和课件,以抢答、选人、主题讨论、问卷调查等手段多角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教学互动中来。

(四)创新协同育人媒介

21世纪科技昌盛,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技术时代。尤其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思政”“网上党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为继续提升协同育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社交媒介。首先,创新学校官网建设,开设专门的“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比如“四史教育”专栏、“爱国主义教育”专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理想信念教育”专栏、“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专栏等,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传达会议精神,向全校教师征集优秀教学案例,推广教育活动形式。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展示学生相关实践活动作品,大力宣传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再次,以问卷调查、大数据等方式分析学生兴趣点,组织开设内容充实且丰富的线上线下公选课和素养课。最后,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内部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学生内部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师生之间以班为单位定期组织专题教学,以座谈等形式分享现阶段学习心得,同时可以打造“青年时评”“教师微视”等品牌,定期在各平台征集发表时政文章。总之,作为新时代的传播媒介,网络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大程度上提升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效。

(五)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模式,不仅需要党建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主要作用,还应该凝聚全校各个部门、学院、师生之间的合力,需要聚焦协同育人主体,打造协同育人队伍,完善协同育人环节,创新协同育人媒介,同时应当建立分工明确、责任细化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第一,建立一套协同发展的教学机制。由专业技能精湛、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配合选拔成绩优秀、品德优良的大学生党员组成教学团队,展开教研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以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第二,建立一套协同发展的考评机制。比如党建工作方面,在党员发展上,要严把入党关,细化推选程序,做好入党前培训和结训工作。在党员管理上,要定期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和民主评议会,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总之,考评标准要多元,考评方式要多样,考评主体要多种化,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评价。第三,建立一套协同发展的监督机制。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盛行,思政课成为学生“睡大觉”的“放松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系统多样的监督机制去解决,比如针对年轻教师和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持续实行督导随机推门听课制度;比如各院系内部、学校教务处定期开展公开课,由其他院系教师和领导进行评分,更好地促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