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媒介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4-07-06

顾永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网络新媒体以其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以及传播渠道的畅通性深受广大高职学生的青睐[1]。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网民,他们既是网络媒体的受众,也是重塑与影响网络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适应网络新媒体形势下的社会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要性

(一)网络是新时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

信息时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高职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通过网络审视社会变化,表达不同意见,创造网络新词,彰显了他们作为年轻一代网民的特点,可以说使用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醒目标签。有研究表明,网络对于青年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网络不仅载有丰富的资源有助于辅助课程内容的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巩固提升,丰富知识视野,而且网络生动、灵活、便捷的特点极具吸引力,网络学习使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显著提高。网络思政育人作为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中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作为新时代的重大使命任务,必将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实施纲要》中对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了“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机制,创新网络思政育人内容,汇聚网络思政育人资源,打造网络思政育人队伍,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质量”[2]。针对上述文件,高职院校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借助网络媒介平台,不断丰富网络思政育人内容,大力创新网络思政育人手段,积极构建网络思政育人质量体系,把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网络思政育人的全过程,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不断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网络育人使思想政治工作收效明显

所谓网络育人,并非采用纯线上的方式开展育人,而是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纷纷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以网络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借助网络资源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课程思政”;另一方面组织“青年大学习”推进理论学习的常态化,开设线上“信仰公开课”,组织更多学生共同接受新思想、素养、梦想、青马等教育。二是以网络方式推进学生各项管理。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就业系统等“智慧校园”信息系统,规范了学生的管理,方便了学习生活;QQ、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充分使用,促进了师生之间、同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三是以网络方式营造和传播校园文化。通过精心编辑校报等传统纸媒,精心策划校园广播,精心打造校园网、官微等新媒体平台,提高校园正能量新闻的阅读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推出体现学校育人目标和品牌形象的网络红人和“网红”基地,引领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和文化氛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沟通交流方式,也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停课不停学”的过程中,除了线上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思政教育也转战线上,并没有因为师生难以见面而受到影响。一轮又一轮的涉疫情况排查和疫情防控宣传教育,一次又一次的线上主题班会课,相关信息和通知要求的传达,及时到位的心理健康倡议和咨询服务,就业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都在线上不折不扣地进行。同时,高校或机构也基于疫情推出了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等学习素材,包括大量的思政“云”课,在育人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二、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体系不完备导致育人适应功能较为落后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政育人的适应功能体现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与当前网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内容层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校园新闻发布网站,还未能建立对学生有持久影响力的网络媒介平台。同时,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尚未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挖掘思政育人素材,尚未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与自身内涵建设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网络思政育人资源库。因此,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内容仅为理论宣讲与道德说教,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忽视了网络思政育人主阵地的育人规律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二)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建设不完善导致育人整合功能弱化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教师与学生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并通过网络媒介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网络媒介已经成为师生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首先,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建设还不完善,网络媒介平台的海量信息具有复杂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给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传统教育工作的思维方式、组织流程、工作机制难以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阵地的建设与发展[3]。其次,网络思政育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网络思政育人阵地的准入门槛较低,育人主体范围宽泛,导致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主体呈现出非专业化的特征。在现实情况下育人主体大多是班主任和辅导员,以优秀学生干部为辅助,学院缺乏既具备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又具备思想政治专业素养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专任教师、专业课教师、相关专家学者等网络思政育人主体团结到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阵地上,不断壮大网络思政育人队伍,形成网络思政育人合力。

(三)网络思政育人机制不完善导致育人模式维持功能衰退

规范化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与完善的思政育人工作机制都有助于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行。在思想文化上,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根源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源于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根源于将个人前途命运融入国家发展的职责使命担当等。但是,伴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渗透于网络中的各种社会思潮与西方意识形态对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较大的冲击。部分高职学生对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日益推崇,造成部分高职学生的信仰危机与理想信念的缺失,这是网络思政教育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困境,甚至已经危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正常实施。从规范上来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布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网络思政宣传格局,但存在媒介融合运营与管理不规范,思政育人创新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网络思政育人品牌效应等问题,导致未能在兄弟院校之间形成品牌模式的大范围推广,个别成功的网络思政教育案例可复制性不强。

三、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探索的路径与对策

网络媒介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线下”到“线上”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过渡与转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努力构建学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

(一)以信息技术改善育人适应功能

高校要改善育人适应功能,就要关注青年学生这个育人对象。高职院校在把握媒介融合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的习惯,清楚地知晓网络媒介环境下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与完善网络思政育人培训体系,围绕学院网络思政育人的工作重点,积极邀请专家、教授、学者开设系列讲座。通过学习网络媒介理论,提升思政专业素养,分析翔实的教育案例与符合学院特色的应用等,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自觉性与媒介素养。其次,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网络媒介平台,如智慧校园网、校园思政教育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让传播正能量,凝聚学生共识的校园主流网络媒体在校园中发挥宣传与引领作用。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方式,牢牢把握校园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新时代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最后,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在最前沿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网络新媒体+思政+服务”模式。根据学生网络语言使用习惯转换网络话语体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围绕学生共性与个性需求及时体现出思政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与话语魅力,继续探索“网络媒介+思政+实践”模式。学生通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实践前期准备,体验实践过程,感悟实践背后的点滴故事,符合当下高职学生更愿意选择视频记录与网络传播个人学习与生活状态的习惯,强化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更乐于投身社会实践。

(二)以打造高素质队伍促进育人整合功能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介对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嵌入性影响,以抓好校园网络意识形态为前提,建设好网络思政育人阵地。首先,以宣传部、学工处、团委、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为依托,构建校园网站、两微平台、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等一体化宣传格局,做到对学院各处室部门、各分院系部、各专业年级、各班级小组的全覆盖。对于突发的校园网络舆情,在制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管与危机突发应对机制的前提下,及时精确研判与有效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确保校园长期平稳有序。其次,通过大力宣传倡导文明健康使用网络的思想观念来提升高职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引导学生依法依规文明上网。同时,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校园线上线下各项活动,科学合理找到校园线上线下活动的平衡点,依托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整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潜心研究校园教育教学、户外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育人元素,抢占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发挥校园网络思政育人阵地的影响力。再次,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政育人合力的重要性,将网络平台、网络载体、网络内容与育人机制、育人理念相结合,达到最广泛的思政育人效果。各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思政育人专家团队,并成立一支校园网络信息员队伍。网络信息员及时收集学生的网络行为动态,并将学生日常用网情况与他们平时在校表现紧密结合起来,经过专家团队与网络信息员的通力合作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下一步高质量的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校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力求让网络思政育人队伍结构更加多元与合理化,并与校内专家形成有效的互补与联动,共同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三)以价值引领与文化资源增强育人模式维持功能

在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系统中,文化传承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精髓与内涵,通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线上线下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如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提升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参与感,增强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与共建意识,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建立具有学校内涵特色和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特色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库,借助网络新媒体让学生更加直观且接地气地参与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学习与熏陶之中,使优秀校友与地方名人的榜样力量成为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价值引领。最后,高职院校需要挖掘职业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育人元素。职业文化是高职学生自身技能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也是职业院校履行其使命,发挥其社会职能的隐性背景[5]。高职院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深入理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专业思想与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职业精神融合的魅力。高职院校通过着力营造富有特色的职业文化氛围,让职业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一流的高职院校具有一流的职业文化”。

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变得愈加明显。换言之,网络思政育人是网络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把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创新具有文化内涵的育人机制,打造高质量的育人队伍,建立完善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形成服务于广大高职学生的网络思政育人大格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