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时间:2024-07-06

唐 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400)

“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为满足和改善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1]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马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推动社会服务,既有利于高校社会职能的科学履行和校地双向联动的充分加强,也有利于高职马院建设的科学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全面实施。

一、问题之提出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能,社会服务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高职马院在四大职能中积极参与,发挥了相应作用,但其社会服务职能的践履相对滞后。

(一)压力所在:高职马院社会服务水平的相对低下

十八大以来,高职马院建设取得了飞速进步和显著成绩。高职马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总体取得积极成效。与之相比,高职马院社会服务意识、能力、产出都明显不足。各方面都在发展,社会服务相对缓慢;各方面都在进步,社会服务相对滞后。这一境况既不符合高校社会职能的定位,也不符合高职马院建设全面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正视社会服务这一短板、弱项、不足和缺陷,加以反省,不断改进,争取早日解决,进而实现高职马院更全面、更协调、更健康地发展,让高职马院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中发挥更多、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二)使命所在:高职马院社会服务价值的日益凸显

高职马院应积极、主动、勇敢、卓有成效地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职能。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增光,也可以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素材和基地,还可以为思政课科学研究提供线索和场域。当前,这一领域还有很多举措可出、很多办法可想、很多事情可做,只要尽早做起来,就能形成各方共赢、全面发展的格局。这对思政课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动力所在:校内外对高校马院社会服务的旺盛需求

各个专业、技术部门的社会服务已经司空见惯。“供求关系”倒逼专业、技术类社会服务工作不断改革创新,以此谋求新的“出路”。但是,随着近些年党和国家对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对马院社会服务供给有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实际上,很多单位需要高职马院提供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决策咨询等服务,但是苦于找不到“门路”,很多时候只能“应付”了事。应当说,只要高职马院有眼光、担当和魄力,这一领域一定可以大有作为。高职马院也会因为社会服务的高效供给,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与认可。

二、原因之分析

“随着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加深,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3]但是,“教师参与比例低以及社会服务质量整体不高、效果不佳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4]。同样地,高职马院的社会服务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各高职马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现状是不同的,有开展得较为积极的,有推动得不太顺利的;有教师组团参与的,有师生共同进行的;有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有短期内频频推进的;有理论宣讲的,有政策宣传的,有决策咨询的,有志愿服务的,有承接培训的,有横向课题的;等等。但是,总体而言,高职马院社会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妨碍了社会服务健康、有序、长效开展。

(一)认识水平不高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一样,都不可或缺。但是,高职马院的社会服务最容易遭遇认识偏差甚至误解。首先,某些高职院校决策层对马院的社会服务产生某种“歧视”或“不屑一顾”。毕竟,专业院系的社会服务往往能为学校、学院“赚来真金白银”,高职马院的社会服务往往难以“赚钱”,有时还会“赔本赚吆喝”。不容否认,社会服务如果能为学校、学院赢得经济效益,当然是好事,但不能因为高职马院社会服务社会效益有余、经济效益不足而另眼相看,甚而加以贬斥。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变,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境地,高职马院的社会服务工作一定难以取得明显的突破和长远的发展。其次,对社会服务认识不足。这里也分多种情形,例如,有的知名高职马院拥有大量的“资源”,思政课教师可以发大论文、报大课题,在电视台“露脸”,在各类新媒体“发声”,或活跃在各种会议、论坛、沙龙,相较于社会服务,它们在其他方面已经可以风生水起、叱咤风云,完全没有“必要”在社会服务方面下苦功夫、花笨力气;有的高职院校水平不高,甚至师资队伍都非常紧张,老师要“应付”思政课教学,非常忙碌,很难腾出人手去做社会服务这种“锦上添花”的工作,所以社会服务难以开展得好;当然,也有的高职马院,在面对社会服务的时候,选择了“无欲无求”,他们普遍认为,自己“闲适”的生活已经非常美好了,社会服务并不会为其“美好的生活”加分增色,自然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多此一举”了。最后,还有来自思政课教师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偏差。有的思政课教师将社会服务视为“负担”,认为是学校、学院“强加”给自己的,自己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其他的管理、庶务已经够多了,再做社会服务将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了。有的高职马院看不到社会服务对人才培养的反哺作用、对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对文化传承的协助作用,甚至将其视作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主业”的“搅局者”与“干扰项”。事实上,越是具有这种认识的人,他们的社会服务越做不好;社会服务做不好,有可能反过来波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进而“巩固”其错误的认知。

(二)激励机制不畅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中就有关于社会服务的指标和内容。但是,相较于其他的指标,这一指标显得有点单薄和无力。而且,这一指标在高职院校中是否得到很好的重视,不取决于高职马院本身,而是取决于所在的学校。换言之,某学校如果重视社会服务工作,高职马院的社会服务工作也会得到相应的重视;而如果该学校不重视社会服务工作,高职马院的社会服务工作也很难得到“额外”的重视。当然,这种“重视”与否,最终应当体现在相关体制机制上。也就是说,重视不应仅仅停留在文件之中、字面之上,而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奖励或惩处)加以落实。所以,当认真开展社会服务却没有得到奖励或肯定,不认真甚至不进行社会服务却不被惩罚和处理的时候,社会服务就会沦为一纸空谈、一句口号。毕竟,社会服务不可能仅靠一腔热忱来长期维持。

(三)宏观规划不清

社会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大腿”抱怨和“拍屁股”走人都是要不得的。社会服务整体质量的提升和生动局面的开拓需要有清晰的认知和宏观的规划。首先,某些马院并没有对社会服务这一项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宏观的规划。例如,有的院校认为社会服务可有可无,没有将其作为高职马院的一项“必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次,有的高职马院虽然对社会服务进行了充分“重视”,但是,却没有提供人、财、物等方面应有的支持,这样就导致“口惠实不至”,也就难以让思政课教师真正重视起来。再次,有的高职马院空有对社会服务“重视”的制度文本,但缺乏对社会服务内容、形式、办法、举措、评价等问题的清晰研判和思考。这样,大家也就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更加谈不上知晓哪些好做、哪些不好做了。在这样的“混沌”状态下,社会服务要想开展得好是很难实现的。最后,有的高职马院对社会服务处于完全“放任自流”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谁做了社会服务,并不会得到应有的评价、反馈、肯定和奖励;如果谁不做社会服务,也不会蒙受什么损失、风险、批评和处罚。这样,大家就会渐渐变得更加介意社会服务本身的“价值”——当某个社会服务能获取一些报酬或利益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愿意付出;当某个社会服务完全没有报酬或利益时,大家也就不感兴趣、不闻不问了。

(四)现实条件不佳

除了上述问题外,有的高职马院确实没有足够的现实条件去开展社会服务。其一,有的地方理论宣讲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该地区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云集,自然而然地,那些需求方必然会“货比三家”,其结果就是,那些条件优秀、盛名在外的高职马院及思政课教师才有可能获得好的社会服务契机,而水平不够、籍籍无名的马院则很难获得这种“宝贵”的机会。其二,有的地方高校较少,不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但是,当社会服务的需求和高职马院供给不匹配,该高职马院也难以有施展空间和“用武之地”。其三,因为种种原因,某些高职院校和属地之间的关系不太友好、较为微妙,甚至可能还比较紧张。这样,哪怕马院单方面想提供社会服务,属地的机关、单位也难以与其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接受这种“送上门来”的社会服务。

三、路径之探索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性的过程。”[5]高职马院要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而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助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精准的路径。

(一)科学认识自身,确保“量入为出”

同样是高职院校,水平却千差万别、判若霄壤。同样,高职马院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分野明显。因而,每个高职马院都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清晰研判,例如,是否有足够的力量进行社会服务,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开展社会服务,以及在社会服务中处于何种阶段等现实问题,都必须有科学认知。应避免社会服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社会服务的临时性和短视性。

(二)深化认识认同,做到“心中有数”

在高职马院内部形成对社会服务正确的、统一的认知。只有教职工对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有益性有了共识后,才会予以关注、投入精力、积极参与,最终产生积极的实效。当然,在此之前,教职工对社会服务的开展也需要有适宜的心理预期。换言之,大家不能期望过高,认为轻而易举且“一本万利”,而应该对成功、顺利、持续开展社会服务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毕竟,只有付出相当的努力、时间和精力,历经各类挑战、坎坷和挫折,才可能有收获、有成果、有喜悦。

(三)进行科学规划,实现“团队作战”

高职马院社会服务的开展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承担的,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因而,科学的谋划就显得非常重要。谁能进行社会服务,谁适合哪种社会服务,都需要有一定的定位。社会服务的内外对接,应该由统一的部门或人员进行,让社会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能实现最明确、高效的对接。以单位而非以个人的方式对接需求,也能提高高职马院的形象和声誉,避免某些个人打着学校旗号,做有损学校形象和声望的事情。“团队作战”能更加直观和全面地了解社会的服务需求,并整合资源积极地满足这种需求;当这种需求不能及时被满足时,也能尽早地发现问题、弥补缺漏。

(四)加强统筹协调,注重“全面发展”

社会服务只是高职马院工作中的一项。高职马院应当将这项工作放到全部工作中进行统一谋划、统筹考虑,既要开展社会服务,又不能让社会服务取代、削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地位;既开展社会服务,又“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职能融合加以思考”[6],让社会服务为人才培养提供素材、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文化传承提供土壤,进而实现各项工作因为社会服务而获得裨益,而非戕害。也只有将社会服务和其他工作放在一起考虑,才有可能让社会服务有深厚的土壤、强大的支撑和持久的动力,最终实现共同受益、全面发展。

(五)优化考核评价,促进“转型升级”

当前,许多高职马院的社会服务工作还处于比较简单、粗放的阶段。社会服务开展得不好,社会服务的对象、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和高职马院都难以受益。有的甚至非但没有实现“共赢”,还造成了“共输”,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感情。因而,要想社会服务有效果、能持久,必须将社会服务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产生关联,必须通过精神肯定、物质奖励等方式给予及时的反馈,进而“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原动力问题”[7]。必要时,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8],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还应当选树一批在社会服务中用心付出、积极工作、敢于创新、成效卓著的典型,让社会服务优秀者享受与人才培养优秀者、科学研究优秀者一样的荣耀。这样,大家才会在这方面用力、用心、用情,才能让社会服务改头换面、转型升级。

高职马院的情况千差万别。各高职马院应当在全面研判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瞄准目标、凝聚力量、打造团队。开展社会服务时,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协调,并力求让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实现协同,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产生积极互动。社会服务应当获得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一样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共同推动高职马院社会服务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