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陈珊珊,张梦楠,李卫东
(1.宿州学院 a.外国语学院;b.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萧县鹏程中学,安徽 宿州 234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顺应时代培养出高素质的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师范类英专生),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必不可少。但由于英语专业分支较多,且每个学校的专业定位不一致等原因,导致目前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对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多集中于非师范专业,旨在培养多元化英语人才,而非仅仅是专业的中学英语教师。国内外学者针对“需求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建立了相关模型以评估当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但鲜有从需求分析角度实证研究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影响,并探讨非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英语人才,本研究基于需求理论的指导,结合对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师范类英专生展开研究,旨在改革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化水平,培养教学技能。通过调查,以期找出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方案,完善英语人才培养策略。本研究将从需求分析角度出发,针对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以及通识类选修课程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完善课程设置提供信息参考。
全球政治经济迅速发展,英语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门通用语言,英语被广泛用于商业、国际文化交流和教育领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更多的英语人才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英语人才不仅应该只精通两种语言,还需要具备与国际商业规则和条例、法律、金融、医疗保健等其他领域相关的知识。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于英语文学与教学理论。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学生可以通过TEM-4和TEM-8,并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由于这些课程是传统课程,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理论知识,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从实践中学习。此外,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本院非专业课程不能与时俱进。而非专业课程有学分要求,通过所有考试是毕业的必要条件。复习非专业课程对于想要提高专业技能的学生来说,占据了许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
S学院是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定位为师范方向,主要培养初高中阶段英语教师。研究人员均为S学院师生,针对当前专业课程设置的弊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得问卷发放和收集等更加便利。
现有对于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很少提及师范类英专生如何提升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往往局限于如何教授英语以及如何设置英语类课程,而对于师范类英专生的学习需求分析不足。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认为设计课程时要将学生的需求放在课程设置的关键位置。
第一,将学生需求放在课程设计的中心位置,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课程体验感。针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制定相关策略,提高培养质量。
第二,对于教师而言,本研究说明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这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环节,学院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时间。例如,为期两周的实践活动延长至三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实践中学习。
第三,通过本研究,课程设计者可以获得有关学生需求的最新信息,并添加实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学生的想法与课程设计者有出入,在重新设计课程时考虑学生的需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研究提出的建议鼓励课程设计部门从多角度制定发展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民主和有效。
《交际教学大纲设计》一书首次提出“需求分析”的概念。(John Munby,1978)[1]76对于“需求分析”这一理论,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来自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基本上,它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学习者的内在学习需求;第二,由社会和公司设定的外部需求。本研究主要围绕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展开调查。
需求分析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SA)和“目标情景分析”(TSA),PSA意味着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以及他们对下一阶段的期望。TSA意味着学习者必须在课程后达到学习目标要求并具有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问卷调查设计基于目前情景和目标情景,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数据收集。
1978年,John Munby(1978)[1]76出版了《交际教学大纲设计》,正式将需求分析的概念引入外语教学。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中外学者对“需求”的定义有不同的结论。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的主观内部学习需求,二是由社会、雇主和用人单位设定的客观外部学习需求。需求分析包括Richterich(1980)[2]25-27提出的现状分析(PSA),它是指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专业知识、对下一阶段学习的期望和要求。以及目标情境分析(TSA),它指的是学习者在一门语言课程结束时的水平或其未来工作的要求。因此,对目标群体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需求分析理论。Brown(2001)[3]35-36认为,需求分析的过程是系统地收集外语课程的主客观信息,使课程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Hutchinson和Waters(1987)[4]55-63提出的学习需求分析(PSA)模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鼓励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束定芳(2017)[5]22-25提出外语教学和外语学科建设应满足国家战略的大需求,也要满足个人发展的小需求。外语学科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应以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徐飞和马之成(2017)[6]85-90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需求分析的研究,发现尽管需求分析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中国并不以需求分析为核心。由于人们的需求是多维的、动态的,对中国人外语学习需求的分析也应是多维度、多层次、多区域、多样化。此外,周川和赵丹萌(2021)[7]47-48提出,需求分析应扩展到基于教学实践的教科书分析、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需求分析理论有助于理解学习者和社会对外语教学的需求,解决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陈冰冰(2010)[8]120-123在Dudly-Evans与St John的需求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其中包括“个体学生的需求模型”和“社会需求分析模型”。
对于国内外的英语课程设置,学者姜霞和王雪梅(2017)[9]40-46比较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英语课程设置和培养项目,他们认为这三所大学都强调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全人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语言文学基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文秋芳(2014)[10]118-126提出了“多人才观”的实践。目前研究主要针对需求理论,建立模型,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进行改进,但很少提及通识课程等的设置。本研究从学生需求角度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S学院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学生对课程设置的不满意之处及原因,最后提出建议。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师范类英专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当前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当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并提出优化课程设置建议。
调查对象是来自S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四毕业生,问卷调查表被发送至微信聊天组,共有134名学生参与了此项调查。选择大四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本研究是从学生角度探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缩小调查范围能使课程设计更加具体;(2)大四学生已经完成了本科所有课程,他们可以更客观地表达对课程的真实感受;(3)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和考研的压力,他们更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要求。学生的反馈可以显示出当前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从学生角度来看,本问卷考虑了以下几点:(1)学生是否能通过现有课程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2)学生是否对本专业有兴趣,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3)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态度;(4)学生是否具有专业以外的能力技能;(5)学生对未来的展望与目标;(6)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2.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的定义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和整理,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
Brown(2001)[3]35-36认为,需求分析的过程是系统地收集外语课程目标的主客观信息。中国学者陈冰冰(2010)[8]120-123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模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由于本文是从学生的角度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进行的调查研究,笔者仅采用了“学生个人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52.9%的学生通过了TEM-4(英语专业考试),有16名学生没有通过TEM-4,但通过了4级和6级考试。有26.5%的学生选择英语专业是基于兴趣,其他人选择英语专业是因为可以避免他们不喜欢的科目,或者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向他们推荐本专业。毕业后,其中一半人更希望在学校或机构担任英语教师。学生对这个专业和相关职位仅有片面了解。他们参加过课外教学活动,并获得相关经验。调查主要集中在非专业课程上,通过重新安排课程设置,让学生丰富语言以外的技能。
此外,学生建议学院应该提供更多实用的课程,以便他们能够运用教学理论。对于那些与英语无关的科目,可以设置为选修课程。作为英专生,学生需要学习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但对于师范类英专生来说,开设这些课程对专业发展没有真正的帮助。
在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当前课程的以下问题。首先,S学院外语学院有两个外语类专业,商务英语和英语(师范)。作为师范类英专生,现有课程设置不太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毫无疑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师范类英专生。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主要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学生不希望非专业课程占用太多课时。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现有非专业课程对英专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在不感兴趣的课程上学不到知识。第二,非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工作并没有帮助。与非专业课程相比,他们更喜欢可以提高专业技能的课程,也就是实践课程。
1.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学生对当前课程的结构不满意。由于学生认为“无关的课程”太多。例如: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英语教师,这些知识对师范类英专生没有太大帮助。但学生被要求必须参加这些课程,并花很多时间为期末考试做准备。
如上所述,师范类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语教师,学生需要有助于教授理论的课程或一些实用课程来提高教学技能。学生对非专业发展课程兴趣不大,不过因为需要参加笔试,学生只能勉强应付。
2.实践活动和课程不够
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师范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为了保持平衡,在第三年设置更多的实践课程和活动也很重要。特别是学生在大四需要进行实习。若未接受完整的培训,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则会不知所措。此外,学生还需要在真实情景中授课积累经验,从而提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非专业课程单调且效率低
调查显示,学生对线上非专业课程不满意。学生观看课程视频的目的只是因为学分,而不是从中获得知识。由于缺乏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无法从网络录播视频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其内容也无法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然而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调查显示,学生愿意参加讲座等形式的非专业课,而非只观看录播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55.9%的学生对当前课程设置感到满意。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目前的课程可以帮助提高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当谈及线上非专业课程时,学生态度比较消极。他们认为线上非专业课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获得知识。当前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时,他们可能会向互联网寻求帮助,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学习太多有用知识。从调查结果可知,学生们希望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首先是专业技能,即语言能力和教学技能。第二,学生需要有实践课程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向老师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希望减少非专业课程的比例,并取消线上非专业课。
根据研究结果,一半的学生对课程感到满意,现有课程可以帮助提高专业水平。学生有一定的语言与教学技能,并有决心提升自己。外国语学院实践周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练习平台。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表示在本科就读期间,部分非专业课程并不能帮助其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且复习这些课程的期末考试会占用很多时间,导致学生去中学实践的机会减少。根据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打算在本科毕业后成为一名英语教师,而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他们来说专业课程应该更严格。由于本科生有强烈的自我提升意愿,因此需要增加部分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加强专业性。
针对当前课程的局限性,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方案,尽一切努力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课程结构在课程设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通识课程的学分过高,专业课程学分过低,这种设置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因此,通识类课程的学分应该减少,专业课程的学分应该增加。针对不同课程的重要程度,要合理分配学时。
学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利用他们获得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理解理论,还需要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延长实践周。并增加模拟教学等实践类课程,根据学生的表现确定期末学分。
对于非专业课程,学生不想在考试上花太多时间。首先,要丰富学生非专业课选择,提升学生对拓展课程的兴趣。改变非专业课评估方式,由原来单一的出勤率+期末笔试成绩改为出勤率+课堂表现+家庭作业+期末笔试成绩。
由于发放调查问卷正处于学生本科毕业实习的阶段,导致本研究的样本数量及回收的有效调查样本量较少。师范类英专生的培养关系着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英专生专业素质与教学技能,是发展外语教学的基础。对于师范生的培养,既要着重理论的教学,增加知识储备,又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非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学院的学术发展定位,积极与其他学院相配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