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史红霞,孙建刚
(1.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03;2.邯郸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9。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2],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3]的要求,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在融媒体环境下,科普传播工作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其传播实效也得到了提升,但如何推动科普传播内容转型和模式创新,促进科普功能的实现,是目前我国科普传播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进入了大数据、云计算时代,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介的介质壁垒,形成了相互融合的媒介生态新格局。 2019年1月,***总书记于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的重要指示,为新时期媒体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及传受双方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融媒体”是将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进行全面整合,全面提升其价值和功能的一种运作模式。融媒体使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产生聚合效应,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融媒体格局下,信息传播者借助不同媒体的传播特质,将单一的文本转化为图片、动图 GIF、音频、视频等生动的信息传播内容,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系统,使公众在领悟、分享过程中,实现内容的升级和升华。除传播内容的不同外,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多样化,实验操作类、真人演讲类、动画模拟类等,满足公众不同的需求。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接近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更受到公众的喜爱和接受。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公众浏览资讯的方式更多,获取信息的数量也更多。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发出传统媒介不具备的转发、评论和点赞等互动功能,大众自发主动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去,因而信息传播客体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选择者,他们自主选择信息接收内容,对内容供给的质量与深度期待更高。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关系平等,“人人都是自媒体”。
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传播终端数量激增,信息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流。传播者可以在受众最需要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达信息,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直接获得传播效果的反馈,及时改善和提升传播效果。受众的反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信息传播空间向立体化开放格局转变。
融媒体时代,为推动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民众的科普需求,科普传播面临深刻的环境变化和技术变革,必须进行全方位创新和纵深改革。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号角,科普传播工作,应当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4]。
科技创新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国全面开启了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加强创新。我国在某些尖端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世界的创新引领者,但是在关键核心领域的创新任务依然艰巨。科学普及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科普传播创新是面对时代要求的必要选择。
科学普及是将专业人士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它是一种教育活动,且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教育[5]1-10。可见,科普的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普及通过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 帮助群众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走近科学、鼓励创新的氛围, 继而催生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提高公众的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在航空航天、信息通讯、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人们通过科普传播,感受科技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关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通过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了解和对科学家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开始坚守科技伦理、尊重知识产权、崇尚科学精神。随着人们对科学价值的认知提高,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增强,对科普传播内容和形式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到2025年达到15%、到2035年超过25%的建设目标[6]。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大科普传播创新的力度,切实提高我国科普能力,全面提高民众科学素质,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强劲动能。
科普学集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于一体,科普传播的发展自然会受到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在融媒体时代,如果要做好科普,就必须运用好融媒体技术,既要发挥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发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科学性,推动科普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科普内容枯燥乏味、传输单向灌输、反馈时间过长,必须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模式转型。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有关受众参与度、交互量的具体客观、真实有效的数据,科普传播以此为依据,提供针对客体需求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元有趣的方式,增加受众的参与意识,增强科普传播的交互性,催生科普传播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根据 CNNIC 的最新数据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7]。巨大的网民数量为科普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网民有着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对科普作品的数量、质量及其表现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信息环境,必然要进行创新。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科普传播媒介不再拘泥于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科普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科普信息的生产、传输、和存储方式的变化日新月异,科普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行。
“大科普”时代已经到来,传播主体已经由单一政府演变为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专家学者、普通大众并存的局面,科普主体呈现多元性特点。但在科普传播过程中,政府、媒体、企业等传播主体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缺乏权威的组织对科普传播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
科普传播借助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融合多种信息载体、令人身临其境的互动性情景,让科普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即时多样。但由于传统媒体的绝对话语权被打破,科普参与者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科普信息变得鱼龙混杂、泛滥成灾,未经核实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另外,为迎合大众追求轻松娱乐的心态,科学传播内容变得日益娱乐化,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科普传播内容质量下降,极易对受众形成误导。
融媒体环境中的科普传播形成了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直接提升了科普效果。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的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分析出受众需求与偏好。灵活多变的科普传播方式让受众可以直面科普工作者,并与之互动交流。科普传播效果能得到迅速反馈,及时有效地调整科普内容及方法。但是受大众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水平的局限,单纯的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受众需求,科学普及的效果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
科普传播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性传播途径,在融媒体传播的环境下,要不断进行内容转型和传播路径创新,以实现科学普及的效果。
政府机构部门和专业的科普机构要担当起科普传播的主要职责,设定一定的机构来创作科普作品,挖掘和推送优质科普内容,利用权威平台的优势,开展科普传播工作。科普机构应推陈出新,打造科普品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我国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宣传团队,来促进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传播。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8]科普人才既要具备专业素质,又要有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能够结合自身特长,自觉投身到科普事业中。
我国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普监督团队,专门负责监督与检查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能够高标准地审核传播内容,从传播源头控制科普信息的质量,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使大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向大众提供专业权威、真实有效、广博精深的优质内容,是科普传播的主要任务。在传播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专业词汇进行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解释,帮助受众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还要聚集一批业界专家学者,设定与之相契合的科普板块,提升科普内容的质量。鼓励权威作者为受众解答疑惑,普及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法为受众呈现科普权威内容,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我国政府官方网站、电视台要继续发挥科普传播的指导作用,民间科协等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讲会、交流会来进行科普传播。专家学者和自媒体平台要拓展思路、探索新的网络传播路径,综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传播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结合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网络直播,让科普更加快捷高效。利用 VR、H5、AR 等技术为受众打造一个虚拟体验平台,让受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做到真实体验、身临其境。
要不断拓展媒介传播的有效渠道,充分开发报纸、电视、广播、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BBS、短视频等传播载体,构建门类齐全的融媒体科普传播矩阵。
充分发挥科普主体的能动性,顺应融媒体背景下科普传播的新特点,探索新的科普传播形式,实现科普的可视化、动态化,增强科普作品的吸引力。还要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适应大众差异化的科普需求,实现科普内容精准推送,有效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科普传播也要培养营销思维,让公众参与到营销过程中来,可以通过参与创造输出科普产品来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用户的关注度。还需要注意综合运用重大节日活动营销、热点营销、事件营销等策略,创新科普传播形式。
社会反馈是了解科普传播有效性的参考依据,为提升科普传播价值,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科普资源的信息公开平台,来进行专业化的科普内容推送,接受公众反馈意见,即时了解和评估科普传播效果。
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推动科普传播创新,促进科普功能的实现,是目前我国科普传播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创新是科普传播的必然选择,结合科普创新的现状,科普传播可以从传播主体、科普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形式和社会反馈等实施路径进行创新,以期提升科普传播实效,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