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汪来杰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校地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
汪来杰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基本模式是:实行“实务+教学+研究”导向下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绩效评估改革;以“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优化;“校地联合”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模式创新;“校地联合”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校地联合”的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实现这一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校地合作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力度;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工专业人才发展环境;学校要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校地联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1991年我国成立的社会工作者协会对社会工作有如下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最终要由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来承担。
建立校地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模式,培养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有利于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均衡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公平公正,更加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所谓校地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模式是指,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以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模式。
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为学校提供各种政策等资源,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教学、科研条件。另一方面,学校为地方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输入专业人才、提供相关的智力支持,有效解决地方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人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这样,校地双方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局面,最终达到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社工人才的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强,实验、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除了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因此,需要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由其提供专业的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中社工人员的专业实习督导,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校地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以社工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为依托,打造地方和学校两大实习实训平台,尝试构建课程实务、实验教学、专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践模式,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理论课程改革,力图培养“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卫生部门、城乡社区或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社会建设与管理、社区治理与服务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一)“实务+教学+研究”导向下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绩效评估改革
目前高校对所有专业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基本上是以教学数量、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研究为主,缺乏分级、分类的专业评估和能力评估,无法充分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教学性质与教学特点,客观上就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专业实务能力明显不足,在《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实务》等实务型课程的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在经验技巧、理念传导、服务开展方面经验不足,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社工实务开展方面的考核指标,将教师社会工作实务开展时间、受益人数、成效等具体指标纳入教学任务量,鼓励教师到社工服务实践中提升实务技能,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深入实践,提高其社会工作服务能力。第二,鼓励教师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合作,联合开展横向项目的科学研究,也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项目合作,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和服务项目的购买上,服务项目的购买,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研平台;就业岗位的购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实务+教学+研究”导向下的专业教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打造兼具深厚的专业知识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
(二)以“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优化
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强化实践教学和实务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调整学分结构,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务活动,优化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1.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实验课程、实务课程和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出色的目标人群服务能力、较强的本土社区沟通能力、创新的项目设计策划能力和灵活的人际沟通公关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实务+理论课程实务活动”的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是指,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实验课程教学,比如个案工作实验、小组工作实验和心理咨询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现实情境。实务课程教学体系是指,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基础实务课程教学,比如手语、社工手语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实务活动体系是指: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一些无法开展实验教学和实务教学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要安排其开展实务活动。比如,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多种实务活动,比如采取机构探访、社区观摩、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务活动中领悟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增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项目策划与评估》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与服务对象、社区及各类组织的沟通能力和学生的社会服务策划创新能力。加大《社区矫正》《老年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地方需求较大的社工领域的课时量,以使学生能出色地服务各类目标群体。
2.优化学分结构,增加实习与实践学分比重
借鉴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的经验,在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中,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学分,增加实习和实践的学分比重,保证学生有 800小时的实习时间。通过实习,使学生自我了解、接纳、改变,自觉践行社工理念和社工价值观,并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发展出新的共组模式。
(三)“校地联合”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模式创新
尝试构建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的实习实践模式。创新低年级专业学生社会工作实务体验平台,构建与完善高年级专业学生专业实验专用平台。改革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聘请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或职业导师,引入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机制,探索“校地联合”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建设、运作、评估机制。
1.建立校内实习基地
借鉴国内高校的做法,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作为校内实习基地。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设立心灵相约工作室,设立为校内师生服务的学生成长小组,开设青春电话热线,进行专业社工辅导。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向本地的中小学生或其他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不仅使专业教师有了实务工作和课题研究的平台,也使学生在实务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建立校内实习实践基地,重要地是能够使学生实现边上课、边实习实践,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同步进行,避免理论与实务相脱节。
2.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与地方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为学生提供参观场所。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使得上述五种社会工作性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比如敬老院、福利院等每年接待一年级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目的是增加一年级学生对社工专业的感性认知。二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上述五种社会工作性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为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提供实习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实习时间一般为2—8周,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三是支持学生开展专业调研。一方面,民政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为学生的调研提供必要的组织活动场所或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调研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实习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社工技能,同时感悟到来自课堂及专业学习之外的东西,进一步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校地联合”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国家与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要求,以满足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需求为目标,紧扣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优化核心课程设计,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1.优化核心课程设计
培养计划是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本科人才专业素养培养的关键。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的人才,因此,核心课程的设计要主动适应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对社工专业人才的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的行业专家对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人才需求最为了解,高校在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时,应邀请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的行业专家参与其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2.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进一步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授课时,尝试实行半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发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方面的案例建设、社工活动方案设计,引进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及社区工作课程管理平台;强化案例教学,积极探索情境体验式教学、社工服务现场督导教学及实验模拟教学等多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自由的环境下进行双方互动或多方互动,引导学生能自主探索问题,并对课堂上的相关概念做到记忆深刻。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应用为引导,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主动发现社会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学生选题策划、服务对象选择与需求调查能力、方案设计与活动策划、社会工作介入与活动开展、结案等方面能力。从教师“填鸭式”为主到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体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和督导式教学,努力提高本专业课程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社工技能。
(五)“校地联合”的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从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看,通过近些年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应该说能基本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业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起步较晚,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出身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和其他学科转行而来,很难向学生传授精准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二是专业教师实务水平低。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务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务经验。但实际情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往往是只懂理论而不懂实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务操作,对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更是涉足较少,很难将理论和实务结合起来。
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实行外引内培的方式,在引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国际、国内的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社工专业素质;邀请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和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学和指导。二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走出概念分析、超然于实务工作之外的纯理论层面,融入到社会工作实际工作过程中去,结合现实情况,开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不断积累实务经验,提高自身的社工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2.加强实习督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实习督导的责任本应由社工专业教师来承担。但由于现有社工专业教师实务经验不足,把实习督导看作是一种实习检查,并未能将专业实习督导与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导致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脱节。
结合高校实际,建立一支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相结合的“双师型”实习督导教师队伍,与社会公益组织、社会慈善组织、社会基金组织及相关部门进行广泛合作,聘请一些资深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督导、社会服务从业人员担任实习教学督导,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一)校地合作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力度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对社工理念、社工价值观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校地双方联合起来借助一些公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组织一些符合地域特点的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活动,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推介,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引导。
从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层面,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不断加大媒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力度,比如播放一些图文并茂的社工宣传片,制作一些典型的社工案例,组织开展一些社工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等,宣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让社会公众认识到社工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认识到社工的功能是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认识到社工的道德准则是公正、爱心、守信、奉献,认识到社工的服务对象是有困难的个人、家庭、社区和群体,认识到社工职业的崇高和价值。让社会公众真正感知社工、认识社工、了解社工、接受社工,逐步建立起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
从学校层面,可以借助自身拥有的多种平台和载体,比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团、大学生社会工作社团等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工实践活动,介绍社工专业的性质、社工专业的嵌入方法,以及社工作为一门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社工精神,把社会工作推向一个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二)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地方政府要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切实提供社工就业岗位。要营造良好的社工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社工人才队伍。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社工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网络,增加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数量,使其布局更加合理,覆盖更加全面,作用更加突出。进一步完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市场,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高质量与稳定性。
(三)学校要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学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科研的优势,加大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培育的有效路径,用先进的专业社工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的深入开展。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聘请地方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的经验丰富的资深社工人员作为社工实习督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绩效评估的方法,加大对社工专业教师实习实践教学的考核权重,提高专业教师的社工实务能力,最终实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谢永宪,孙爱萍,沈蕾.校政联合培养档案人才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4).
[3]王跃德,王世红.广东欠发达地区政校合作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现状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3(17).
[4]周丹红.关于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途径的探索[J].经纪人学报,2005(3).
[5]边燕杰,雷鸣.高校与社会服务部门合作共建“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教[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苏红霞)
G651
A
1673-2030(2016)02-0117-04
2016-05-01
河南大学重点教改项目(HDXJJG2013-5);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改项目(MSJG2014015)
汪来杰(1965—),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