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王小荣,孙素梅
(河北工业大学 a.人文与法律学院 b.学报编辑部,天津 300401)
邯郸地区成语典故的文化形态研究
王小荣a,孙素梅b
(河北工业大学 a.人文与法律学院 b.学报编辑部,天津 300401)
成语典故作为别具特色的语言载体,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邯郸是中国著名的成语之乡,邯郸地区的成语典故保存数量多、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从邯郸地区成语典故的文化界定、常用成语典故的数据统计与历史源流入手,探析邯郸成语典故中蕴含的战争史实、历史人物、社会风气、道德伦理以及民俗风情等姿态各异的文化形态,以期对全面深入地了解该区域文化的特色、弘扬民族语言文化有所裨益。
邯郸地区;成语典故;区域文化;文化形态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典故是这其中别具特色的语言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它运用得当就能达到一定的社会实用价值。邯郸是中国著名的成语之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为邯郸地区积淀并保存了大量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本文从邯郸地区成语典故的文化界定、常用成语典故的统计数据与历史源流入手,探析邯郸成语典故中蕴含战争史实、历史人物、社会风气、道德伦理以及民俗风情等姿态各异的文化形态,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该区域文化的特色。
在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成语和典故都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特殊词汇,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情况下不加区别也未尝不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将其完全等同。《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就有明确的解释,指出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1]173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1]303。由此可以看出,成语和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语是从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和功能的角度来说的,典故却是从语源的角度来说的。但是在现代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有一些词语既是成语又是典故,我们把这部分词语统称为成语典故,从整体性的角度对探究邯郸地区的成语典故。
邯郸地区成语典故的界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由发生在邯郸地区的真实的历史故事引发出来的成语典故;
二是无论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与邯郸人相关的真实的历史故事所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
三是由和邯郸相关的文学作品所凝结成的成语典故。
从邯郸地区成语典故的界定标准,我们可以看出邯郸成语典故的内容丰富,数量多,本文就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邯郸地区成语典故进行统计整理,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形态。
表1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邯郸地区成语典故统计数据
表2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邯郸地区成语典故源流分布数据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赵国从公元前475年正式建立,到公元前222年灭亡,经历了253年的历史,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有64个成语典故出自这一时期,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英明和魄力、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从容和大气、“毛遂自荐”的果断和智慧,甚至还有廉颇“负荆请罪”的诚意和勇气等记录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
(二)秦汉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并在邯郸地区设邯郸郡,赵国成为秦国的郡县。从西汉时期开始,邯郸一直是诸侯国赵国的国都。东汉时期邯郸仍然作为诸侯国赵国的国都而存在,一直到公元213年,曹操掌权,废除了赵国,从此邯郸失去了国都的文化中心地位,成为了魏郡下一个普通的小县。总体说来,秦汉之际的邯郸仍然是一个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孕育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典故,如“破釜沉舟”、“智者千虑”、“安然无恙”等19个成语典故都产生于这一时期,既反映了人们的胆识与智慧,又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
(三)三国时期
公元204年,曹操占据了邯郸地区邺城,并把这里作为其政治中心。于是在三国时期,邯郸地区再次成为了当时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文人墨客在饱受战争的摧残之后纷纷聚到邯郸地区,并且在此形成了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不仅留下大量文学作品,也因此留下了“老骥伏枥”、“曹冲称象”与“狗尾续貂”等10个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典故。
(四)辽宋时期
宋初在邯郸地区设大名府。宋辽对峙时期,大名府成了当时宋朝的陪都。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里,邯郸地区仍然是一定区域内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晋公子重耳“乞食五鹿”以及“黄粱美梦”、“当局者迷”等18个成语典故都出自这一历史时期。
(一)记录邯郸地区的战争史实
邯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如 “义不帝秦”、“三家灭晋”、“赤膊上阵”、“窃符救赵”、“破釜沉舟”与“旷日持久”等成语典故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记录了当时邯郸地区的战争史实。其中“窃符救赵”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2]2891,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因为害怕秦朝,魏国不敢出军队拯救赵国。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借如姬之手窃得魏王的兵符,夺取魏国兵权,完成了救赵的使命,同时也巩固了魏国的地位。该成语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三家灭晋”是指在春秋时期,韩、赵、魏三氏族瓜分晋国,并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国。三氏族瓜分晋国,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这标志着诸侯霸权政治的结束,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兴起,它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这在我国社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围魏救赵”出自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2633,战国时期,魏国恃强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齐国派兵救赵,齐军趁魏国都城内兵力空虚之际,攻打魏国,魏兵回救,遭到齐军伏击而败,赵国解围得救。这场战争采用攻击敌人的后方来使它撤兵的战术,即避实击虚的作战方法,成语典故中记录的古代战争中的兵法战术,对现代社会也有一些实用价值。
(二)描绘邯郸地区的历史人物
“毛遂自荐”、“三寸之舌”描绘的是赵国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毛遂。当时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向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在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苦苦交涉,但楚王却迟迟不肯发兵,毛遂佩剑上堂,痛斥楚王无能被秦国欺辱,连国君都成为秦国的阶下囚,一句话直击楚王痛处,楚王同意与赵国合力抗秦。毛遂虽然不是在战场上奋力杀敌的将领,但却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军事家、外交家。“奉公守法”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2962,指赵奢秉公办事,不徇私枉法,同时人人遵法守纪。当时赵奢负责征税,他尽职尽责,不畏权势,征平原君的税,同时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话,交了租税,并向赵王推荐了赵奢,体现了奉公守法的精神。“负荆请罪”是指廉颇主动认错,并请对方责罚,甘心受罚。战国时期,秦国国力强盛,经常欺负别的小国。秦国屡次借机欺辱赵国,赵国蔺相如有勇有谋,不畏强权,用智慧保住了和氏璧,后又在渑池会上为赵王保住了面子,于是被赵王封为上卿,官比廉颇大,廉颇认为自己为国征战沙场,却还没有一个靠口舌吃饭的蔺相如官大,所以非常不服气,想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却不与他一般计较,时时处处让着廉颇,这让随从很不解,问蔺相如才知道原因:蔺相如官位比廉颇高,其实并没有怕廉颇,他时时处处让着廉颇,是为了一国的安定,假如他与廉颇将相失和,自然就无法合力保卫赵国,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才不与廉颇计较。廉颇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惭愧,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由此将相和睦,为赵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如“攻城略地”、“完璧归赵”与“刎颈之交”等都展现了优秀的邯郸儿女的勇敢和智慧,面对强权不畏惧,面对机会不放弃,勇于展现自己,为国家的兴盛和繁荣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3]123-128。邯郸馆陶人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哲学家,与孔子、孟子齐名,是儒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所著的《荀子》一书,论题明确,语言形式丰富,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青出于蓝”是源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2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他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白马非马”这个成语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5]4,公孙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具有哲学意义的理论和命题,对现代具有借鉴意义。
(三)彰显邯郸地区的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
“路不拾遗”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6]157-175指的是路上没有人会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品行高尚。“夜不闭户”指的是即便夜里睡觉时也不用锁门,形容社会治安比较好。由此可见当时邯郸地区的社会秩序安定,民风也变得淳朴起来。“载舟覆舟”是指百姓就像水一样,可以承载船,同样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治理国家应坚持以民为本,把人民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赏罚分明”是该赏的就赏,该罚的就罚,绝不偏袒,也不姑息。还有一些成语典故反映了当时邯郸地区的道德风尚,如“师道尊严”、“顶天立地”、“一言九鼎”与“坐怀不乱”等。这些成语典故表现出我国古代先进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也有借鉴作用。
(四)传承邯郸地区的民俗风情
邯郸地区的成语典故也蕴含有关服饰、饮食、信仰、节庆与民族交流等民俗风情,堪称“活化石”,以此管窥邯郸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如“罗敷采桑”、“胡服骑射”等成语典故都反映了有关服饰习俗的特色。“罗敷采桑”出自于《陌上桑》,描写罗敷美貌的诗句千古流传,“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代邯郸女子罗敷的服饰特点。“倭堕髻”是东汉时期很常见的一种女子发髻,该发髻不同于普通的盘发,它偏向一旁,像骑士的坠马一样,显得十分妩媚。“耳中明月珠”罗敷以明珠作耳环,而且以湘绮为裙、紫绮为襦。罗敷的服饰反映出当时东汉时期邯郸妇女流行服饰的特点。“胡服骑射”出自于《战国策·赵策二》[10]124,春秋至战国前期,邯郸地区的传统服饰是长袍宽袖。战国时期,赵国与匈奴长期对峙,匈奴骑兵凶悍强壮。虽然赵国盛产马匹,但在军事上,马匹却只作拉战车之用。赵武灵王与匈奴骑兵战斗后,发现匈奴的骑兵比较灵活,机动性很强,特别适合作战。中原地区的军队都以重铠甲装备。而匈奴的军队则装束轻便,能进能退,机动性强。于是,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军事改革,仿效匈奴军队的装备,令全国民众穿胡服,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学习挽弓骑马练习射箭,使得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
“黄粱美梦”、“鹿死谁手”、“乞食五鹿”与“瓜田李下”等关于古代邯郸地区饮食习俗的成语典故,从中可以管窥当时邯郸地区的饮食结构,粮食类的有黄粱(小米),肉类的有鹿,果品类的有瓜和李子。这些成语不仅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实用性,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古代邯郸地区饮食习俗的考察。“敝鼓丧豚”与“河伯娶妇”等成语典故有关民间信仰习俗。“敝鼓丧豚”出自《荀子·解蔽》“故丧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4]136在先秦时期的邯郸地区,如果有人得了风湿病,那他的家人就会打鼓驱鬼、杀猪祭神,但总是好不了,这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习俗的真实写照,有些地方甚至延续至今,但随着科学的发达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些习俗也会渐渐消失。“河伯娶妇”也是关于邯郸地区的民间信仰习俗,在战国时邺城有个新来的县官名叫西门豹。刚到邺城任职,他发现这个本该热热闹闹的地方十分荒凉,就问当地的居民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说:都是因为河伯娶媳妇才这样的,河伯是漳河的河神,每年都要娶一个媳妇,要不给送去,河伯就会发怒,把村庄、田地全淹了。于是这个地方有姑娘的人家就都跑了,西门豹经过调查,才了解到原来是地方上的贪官跟巫婆串通起来搞的鬼。于是在给河伯娶媳妇的当天,西门豹借口说这个姑娘不漂亮不能嫁给河伯,麻烦巫婆去请示一下,便把巫婆推进了漳河,由此也就破了这个迷信的习俗。“邯郸斑鸠”最能代表有关节日民俗的成语典故。古代邯郸地区,每到正月初一,便会放生斑鸠。长久以往,便流传下了每年正月初一放斑鸠的邯郸地区节日习俗。“代妤摩笄”记载了赵国与代国通婚交好的事件。春秋时代末期,有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叫代国。赵襄子出于政治考虑将自己的姐姐代妤嫁给了代王为妻,之后为了吞并代地而杀死了代王,代妤听到消息后便自杀了。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典故是这其中别具特色的语言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邯郸作为中国著名的成语典故之乡,其成语典故数量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形态,运用准确得当就能达到一定的社会实用价值,而且对弘扬民族语言文化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周振国,向回. 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精神与当代价值[J] . 河北学刊,2012(1).
[4]王先谦. 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庞朴. 公孙龙译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陈秉才. 韩非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7]何建章. 战国策注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李俊丹)
The Culture Ideology of Allusion in Handan Area
WANG Xiao-ronga, SUN Su-meib
(a.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ulture and Law College, Tianjin,300401, China;
b.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Tianjin 300401, China)
Allusion as a distinctive language carrier, and it is bearing the weight of the fine traditions of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hometown of the famous Chinese idiom handan, handan region of allusion to save quantity, content is rich and colorful, profound meaning, has a high cultural value and application value. Defines the culture of handan region allusion, common data statistics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allusion, analyze the war and handan idiom contains historical facts, historical figures, social morality, ethics and customs of cultural forms, in order to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beneficial to carry forward nat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Handan area ;allusion; regional culture; the culture ideology
K231
A
1673-2030(2016)01-0020-05
2016-01-05
王小荣(1971—),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孙素梅(1972—),女,河北河间人,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副编审。
基金课题: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下的冀民俗事象实证研究”(课题编号:SD16108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