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露阳
摘要: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多重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策导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其战略布局必然离不开国家政策。格力作为空调产业的标杆企业,借力国家战略“大跨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其实施多元化战略,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文章将结合国家政策、市场现状,对格力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格力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应对节能减排、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减少石油能源消耗、应对能源安全危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利于其发展的资源储备和技术基础,区别于传统汽车产业的竞争劣势,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在2015年实现“弯道超车”,成为超越美国的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同样与国家以及各汽车企业正确的战略布局息息相关。格力作为赶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末班车”的跨界企业,通过与珠海银隆的战略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依然有巨大的市场。
政府政策发挥核心领头作用,企业充分借助政策利好,多层次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确定和发展。
(一)国家和地方政策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作为政策驱动为主的产业,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特别是补贴政策对其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高育红(2009)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部分试点阶段便指出政府的扶持和补贴政策决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成效。智研咨询《2017~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中将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的发展总结为探索、试点、推广、加强和调整五个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关键政策的梳理,可以明显发现国家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至发展为相对健康的市场发中挥着关键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地方政府围绕国家大政方针,配合国家导向,结合本省、市具体情况,出台具有差异化、保护性的政策,鼓励当地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研究开发以及新能源汽车质量的提升,增强当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通过补贴减税刺激、引导消费者的购买,从消费者角度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骗补”的恶劣影响以及为督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国补贴政策出现优不补劣的态势,实现逐步退坡。虽然,2018年全国两会上继续通过发多个“政策红包”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从整体趋势来看,补贴政策将从战略上的主导力量逐渐转化为辅助力量,让位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战略规划
国内各汽车企业凭借政策利好的东风,纷纷转型,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根据对多家销量前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战略的分析,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借助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的风口,结合企业自身和市场情况,积极制定及调整本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如北汽新能源在技术、研发、制造、资本、供应链、后市场等方面实施全面的“开放共享”战略、比亚迪汽车的“7+4发展战略”和“双驱战略”,都帮助他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抢占市场份额,成为2017年国内电动汽车销量排行榜片名前列的汽车企业和汽车品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在“政策驱动市场”向“市场驱动市场”转型的调整阶段,各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进行战略调整,通过掌握并不断创新核心技术,降低成本,全面布局,提高市场竞争力,消除地方补贴差异和减少补贴带来的市场波动,为2020年后补贴完全退出打好基础,并在全国及全球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整体上存在高速增长和发展不均两大现状。
(一)高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速增长,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阶段,2013年之前年度产销量均不足2万辆;2014年产销量升至7万辆以上;2015年产销量大幅攀升至33万辆以上,市场份额突破1%;2016年,由于骗补风波的影响,以及国家补贴新政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调整,产销量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均超50万辆;2017年随着新能源骗补丑闻影响逐渐消,以及政府补贴目录稳步发布、双积分等政策刺激,新能源车产销量从下半年开始快速恢复,全年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增速分别提高了2.1%和0.3%。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2.7%,市场份额上升至2.7%。而在国家政策持续支持以及市场需求增大的双重刺激下,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有望继续提升。
(二)发展不均
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存在着行业板块、区域市场和终端消费结构消费不均的情况。
1. 行业板块发展不均
行业板块发展不均衡,乘用车占据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大份额,商用车市场发展相对缓慢。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总总销量的74.4%,其中纯电动乘用车46.8万辆,占比60%,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11.1万辆,占比14%,远超过2016 年的 62%;而2017年新能源商务车市场占比总共26%,其中純电动商务车占比24%,而插电式商务车占比仅为2%。不管是纯电动乘用车还是商务车的占比都相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高,这与“十三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以电动汽车为核心,向纯电驱动技术转型的政策引导息息相关。
2. 区域市场发展不均
区域市场发展不均衡,以一二线城市为主。2017年北、上、广、深等34个省、市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发布适用于本地的地方补贴政策,不仅大部分省、市的补贴政策有高有低,并且还有大部分三四线甚至更小的城市并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而政策(不止补贴政策)在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绝大部分的新能源乘用车受补贴红利以及路权、牌照红利的引导,销往了相应城市,导致市场发展不均衡。不过这也侧面说明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3. 终端消费结构不均
终端消费结构不均衡,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占比大于个人消费。在政策引导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也积极推广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相关领域中,例如,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等,还在邮政车、旅游观光车等其他推广领域应用。早在2011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就推广了一万多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所占比重为50%,推广了将近五千辆新能源公交车。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公交车、出组车、配送车辆等交通运输行业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0万辆,占据总销量的近40%,相较之下,个人消费依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关注重心。
格力电器作为我国知名的家电企业,多年来坚持专业化,使格力空调常年占据国内销量榜前列。尽管格力空调在行业内依然占据相对优势地位,格力很早便认识到国内空调产业进入成熟稳定期,继续依靠空调这一主营业务实现进一步大幅度增长的空间有限,因此布局多元化战略,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一片利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董明珠看见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好前景,于2016年开始与珠海银隆战略合作进军新能源汽车。虽然格力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间相对较晚,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但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行业板块、区域市场和终端消费结构消费方面的发展不均衡,使格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依然存在巨大的机会和空间;即使格力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跨度较大,但是与珠海银隆的战略合作减少了不少发展劣势。
(一)格力合作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的SWOT分析(见表1)
(二)格力合作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分析
主要从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两个方面分析格力合作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原因。
1. 多元化战略
“好空调,格力造”让绝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格力只生产及销售空调,这契合格力多年来专业化的战略。2014年格力电器便提出“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的集团性企业”,打造以手机、智能家居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作为格力多元化战略重要的布局之一,选择银隆作为合作对象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格力和银隆同为珠海企业,存在着地理位置优势;格力没有造车经验,但是拥有家电方面的开发技术,银隆不仅有造车经验,并且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方面有着技术优势,因此格力在智能电器、智能装备上与珠海銀隆的钛酸锂电池和汽车产业互补结合;同时借着格力和董明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格力与珠海银隆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带来了极大关注度。因此,格力与银隆的合作为其多元化战略的发展带来许多有利条件。
2. 纵向一体化战略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全面布局,不仅是上游的电池技术、中游的控制器及电机技术,还是下游末端的整车制造和销售,都会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产生巨大影响。而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是范畴更为广泛的“清洁能源汽车”,这需要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更加多样化,并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技术要求更高。银隆不仅造车,同时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电池,银隆新能源就可以完全从材料生产加工到整车组装,将车辆生产出来并交付使用,可以说是占据了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因此格力与银隆的战略合作,通过借助银隆相关的研发技术,帮助其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上实现纵向一体化战略。
国家系列政策对格力新能源汽车发展依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格力和珠海银隆的合作及战略布局有利于其多元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非常多丰富经验的传统车企转战新能源汽车市场,而银隆以生产客车出生,优势并不明显。在最大限度运用政府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质量的保证,向市场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抢占市场份额,需要格力制定正确的、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及完美的落实。总的来说,格力合作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符合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并且目前从宏观角度看不失为正确的选择,但是面对众多优势更为明显新能源汽车企业,格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政府支持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05).
[2]唐葆君,刘江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3]王小峰,于志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导报,2016(17).
[4]谢萍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商论,2016(36).
[5]张海斌,盛昭瀚,孟庆峰.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的政府补贴机制研究[J].管理科学,2015(0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