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潘链钰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齐梁间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约公元465—520年)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项内容入手,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1]715这是刘勰关于鉴赏诗歌做出的一种方法论的理论总结。刘勰所作的古代最为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堪称融体系、体例于一体的文学理论权威教科书。《文心雕龙》对于如何写文章,如何分析文章(诗词)做了十分精细的分析。首先,有必要对刘勰提出的“六观”之说的内涵做一些简单的讲析。
位体,是指作者对文学(文章)体裁的选用,体裁是作品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情有密切的关系。置辞,是指即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和特点。能否通过把握语言符号来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通变,是指即运用比较的方法,看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继承和革新,是否能做到推陈继新。奇正,是指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否多样统一。要求平中见奇,奇归于平。事义,是指即看作品题材的选择,看作品中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传达思想感情等的需要。宫商,是指即看语言的音乐性,即语言的节奏旋律是否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符合。刘勰认为只有从内容到形式作通盘考虑,这六个方面都熨烫妥帖恰到好处,才可以使文章“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刘勰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高考试题中的“诗词赏析”这一题当中。根据高考考纲要求,“诗词赏析”作为一项考察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和阐释的能力,是最能检验学生对古代诗歌与文化掌握的形式之一。一般而言,诗词赏析的分数值虽然只占到10 分左右,但是经过历年对高考试题得分率的分析,以及结合笔者在平时对学生的考核情况而言,这道题目的得分率并不是很高。湖北省2010年这道题的平均得分率是6 分,2011年是7 分,2012年是6 分,2013年是6 分。统观学生的得分率可以看出,这道题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属于在课本之外综合考察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最关键的是题目所给出的诗词绝大多数并不是高中课本上的诗词,而是课外的、甚至学生从未听过读过的,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诗词只能是就一首论一首,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将所有的诗词统统讲授一遍,这在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对于一个要身经百战的高考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宗旨始终是每一个学生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其实这道题最关键的在于如何把握题目的意思,进而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诗词知识进行语言的总结。很多学生表示对这道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板而烦恼。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对刘勰“六观”的鉴赏方法的剖析,教会学生怎样答题,怎样组织语言就很有必要。
从对历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诗词鉴赏这道题的题目设置而言,一般选取的古诗不会是十分生僻的作家,也不会是水平十分差劲的诗作。一般高考出题组选择的古诗词带有三个特点:一,偏爱在书本之外,却在大众熟悉之内的诗词。比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二,偏爱选择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华的诗人的诗作。比如杜甫《秋兴八首》。三,偏爱诗词艺术圆融,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诗歌。比如孟浩然的《过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些诗作,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很难,但是又能在很多方面设置出题目,以便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熟知程度和分析诗词、遣词调句的能力。下面,我们选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作为例子来使用刘勰“六观法”分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孟子曾有“知人论世”的观点,也就是在分析诗歌作品时,要知道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甚至诗作的背景。教师在讲授诗歌之前,也确实需要将诗歌的写作背景大致讲述,因为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教师深情并茂、引人入胜,那么学生一定会对这首诗歌记忆深刻。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六年或八年李白寓居金陵时。天宝年间,李白因高力士、杨贵妃进谗言而被排挤出京(长安),开始了以金陵为中心的漫游生活。天宝六年回金陵登临凤凰台时,触景生情,感时伤事,写下了这首抒发个人感慨的名篇。凤凰台位于旧金陵城的西南。《江南通志》上有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2]355凤凰自古就是吉祥之征兆,而此刻李白笔下的凤凰,却多了几分伤感。在知道写作背景后,还必须阐明的文学常识就是:首、颔、颈、尾四联的位置。一般而言,律诗八句四行,每行分别名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这首诗,首联二句,虽连用三个“凤”字,但毫无重复之感,更无刻板生硬之病,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跟崔颢的《黄鹤楼送别》之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极具“凤去台空”的悲凉意蕴。无论身处高位的吴帝还是潇洒风流之名士,都不能敌时间和岁月的清洗而变为尘土。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看似写景,却含无尽之情,王夫之所谓:情景相生,自是李白所携带的文化基因。从这样远阔的景致写去,仿佛是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散开而无所拘束。然而人世上始终不能摆脱的是作者的内心,即使苍茫如天地沙鸥,亦或巍峨之高山,都不能抚平诗人心中的各色清愁。而此愁最后的落脚,正是千古帝都——长安。长安所蕴含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正是作者心中的长安情结,让他的愁绪一丝丝的增长,犹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止。那种“不能见”、“不得见”,其实是人生的无奈与郁恨交织的苦果。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即是说此苦楚。
以上大致论述了这首诗八句的内涵。那么,从刘勰的“六观”而言,鉴赏这首诗歌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具体分析。刘勰所谓的“六观”,第一观便是“位体”。“位体”便是这首诗的体裁。这首《登金陵凤凰台》的位体很明显是律诗,具体而言就是七言律诗。律诗跟绝句比,最大的特色就是包容性强,掰肌分理,能够将作者所要论述的东西分层次讲清楚,一般结尾则抒情,含韵不断则上佳。绝句虽然短小,但要求意境深远,含无穷之貌才是最佳,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此不赘述。李白最擅长的是歌行体,因为歌行体的自由能够将他肚子里的才华无限自由地倾倒出来。律诗则要求诗人心术工整,于有限的框架内发挥才思,较而言之显得拘束。但为什么李白这里选择的是要求工整、限制颇多的律诗呢?因为诗人感情的缘故。悲体之诗,最适合用限制极多的律诗,尤其是七言律诗。因为这种“位体”犹如一个压榨机,能够将诗人本来要喷薄欲出的感情忽然压制,在一喷一压之间,那种愁苦的感觉则跃然纸上,就像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没有直接书写他的那种愁死苦闷,而是借景抒情、借古怀今,直到诗的最后,诗人才用一个愁字,将自己内心的不得已倾斜出来。全诗尾部用一个愁字,能将悲凉的气氛全部凸显出来。而在这个方面,很多试题就会问“全诗的诗眼在哪里?”那么答案很明显,就是这一个“愁”字。如果学生大致知道,律诗的特点,再加上对这首诗的分析的话,这样关于“找诗眼”的题目不会很难,这是关于“位体”的分析。
关于置辞。置辞就是作者的用辞,写景写人等等。这首《登金陵凤凰台》的前三联全部是写景。而最重要的是,李白诗中全无死景,都是含情之景。不论是早已不见的凤凰、凋零的花草、久逝的衣冠还是天与水,李白(包括其他诗人)都会赋予他们一些别样的情感。这首诗的置辞大致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凤凰、江水、吴宫花草、晋代衣冠、青天、白鹭洲。沿着这样的写景顺序,李白的置辞别有特色,那就是由近及远,先是眼前的凤凰台,然后是历史远去的花草宫殿,最后是极目所见的青天白鹭。这是一种将自己感情慢慢延伸出来的写法。安置这些辞句,明显的用意正是“伤感”。在最后一联还有三个关键的置辞:浮云、蔽日、长安。浮云暗指奸佞之臣,蔽日则暗指圣上被小人蒙蔽,长安则是政治的意象,是皇权的意象。李白在“凤凰台”伤感“长安”,结合上文对凤凰台及吴宫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李白正在用一种怀古及今的手法,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无奈”。那么,位体里面我们看到了全诗的诗眼,是一个“愁”,置辞中我们能看到的则是全诗的“诗魂”——“伤感”与“无奈”。这样一来,很多题目会问“全诗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问题只要抓住“对现实的伤感”、“对政治的无奈”、“怀古伤今”等等这些关键句子,则可以拿到分数。
关于通变与奇正。通变与奇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刘勰说通变,主要是就诗艺之革新与否而言,而奇正则是风格是否达标而言。李白之诗向来被认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灿烂的明珠之一,与杜甫合称“双壁”。李白之诗艺革新最重要的是他能将他人难写之景写出,他人不可道出之句道出。首联的三个“凤凰”原本是作诗之大忌,但在李白手里成了名句。因为从音韵上讲,“游”和“流”都是朗朗上口之音,而“凤之游”与“江之流”皆是漂浮不定之貌,意象相通,因此很容易便成为人民心中意象画面的联合体。这是李白高妙之处。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向为人所称道,乃全诗名句。这句运用的想象与夸张,一直是李白最喜欢和最擅长的写诗风格。而正因为李白将一个愁字写在一种洒脱的境界,将内心的伤感付诸天地,这是他人难以做到的,这算是李白特有的通变和奇正。刘勰说“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要分析一首诗是否有诗艺的变革或者风格的演化,则需要对历代诗歌作很多精细的研究,要看很多,要读很多,这是一种基本功的联系。那么通过分析,假设有题目问道“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那么只要考生答出夸张、想象、双关,还有洒脱之情,豪伟之貌等等,都是可以拿到分数的。这便是分析诗歌通变与奇正的好处。
关于事义和宫商。事义其实大部分跟用典能有关联。事义就是作品题材的选择以及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传达思想感情等的需要。李白的诗,论及用典则不胜枚举。在这首《登金陵凤凰台》里,用典的集中在颔联。吴宫花草之意象和晋代衣冠之意象,在前文已经分析,主要是作者面对历史上曾经的繁华而今的落寞所产生的无限悲凉之情。这是答“此诗用典及其所含的思想感情”这样题目的关键。至于宫商,一般而言,考题很少涉及到宫商之类的考察,是因为古代音乐有些失传,而有些则太过繁琐。高考很少有涉及到宫商音乐的考察,最多涉及音韵学方面的考察,比如悲凉诗用坎坷韵等等,首联三个“凤凰”则是回环之韵,表示起句则愁思环绕等等。这些不在考察重点范围之内。故不赘述。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20世纪至今一直是显学,又被称为“龙学”。他是中国古代关于如何写作、如何鉴赏的智慧的结晶,被历代文人所重视和阐发。然而作为语文考试中的难点,诗词鉴赏却是考察学生古代文化与文学的关键。既然刘勰所阐发的六观之法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鉴赏诗歌,那么这样的方法我们应该好好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并让他被更多的人熟知和运用,相信这会给语文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气象。
[1]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四库官臣. 江南通志[M]. 京华书局. 影印乾隆元年刊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