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张春玲,张东云
(邯郸学院 地理与旅游系,河北 邯郸 056005)
“闲暇”最早的设想是由19世纪下半叶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就提出:当闲暇时,为满足爱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动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1]59随着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发展,闲暇时间的不断延长,人们对于高质量闲暇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杜马泽德认为:所谓闲暇,就是当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入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完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体。[2]23
闲暇教育可以让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如何科学、合理、有价值的充分利用和安排闲暇时间,进而获得并具有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社会层次的闲暇教育,旨在通过全民教育,使得社会公众具有良好的闲暇自我管理、自我操作、自我控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良好风貌的形成尤为重要。
伴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却出现了公众对现有闲暇生活满意度较差、闲暇生活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公众对闲暇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闲暇方式和策略,导致的结果是:随着闲暇时间增多,在缺少正确的引导情况下,会增加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心理失衡,甚至引起犯罪行为的发生。在美国,闲暇导致了孤独、无聊、自杀、犯罪的发生;在日本,工作狂们在闲暇时间更多的是失落、愧疚、心理失衡[3]32;在我国,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其中的留守群体,闲暇时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呈现的低龄化、冷漠化让人深思。
所以,科学的闲暇教育能够丰富人们闲暇时间,使公众保持健康的、平和的心态,提高公众素质,一定程度上抑制、减少犯罪的发生,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以公平、正义为首要前提,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促进人的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这一核心不仅仅体现在党的各项工作中,更落实、贯穿于公众的终身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升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保障人民的各项利益。在公众的终身学习过程中,闲暇时间的教育、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全面提升公众各项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习型社会倡导学习求发展,力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多样学习的教育格局。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是通过个体学习、个体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学习、国家的整体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内涵以终身的学习追求终身的发展;以灵活的学习追求多样的发展;以自主的学习促进内在的发展,把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看成是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条件和根本动力[4]5。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强调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获得和掌握智力、体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闲暇教育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通过积极发展闲暇教育,引导、组织、构筑社会层面的闲暇体系,使公众形成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正确的闲暇态度和良好的闲暇行为,能够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具体的闲暇教育策略,如社区、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具体闲暇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全方位的建立和实现学习型社会。
“乐生”是人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状态,紧张工作之余,人们更应该学会如何“乐生”,如何充分、高效、有意义的利用空闲时间,这是全面建立乐生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乐生型社会的创建是在社区活动室、社区保健室、社区购物室、社区阅览室、社区建设场所等硬件齐全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教育机构、闲暇教育机制,教会人们如何运用这些仪器设备,如何“乐生”,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闲暇教育及闲暇活动的开展,使公众掌握基本的闲暇技能,能够对个人的闲暇生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促使人们工作之余,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学会健康地休闲与生活方式,做到勤于工作、乐于生活,以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生活。通过对个体的闲暇教育,实现人人乐享生活、乐于生活。对于由个体构成的社会,必将会形成乐观、开朗的社会风貌,进而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众的生活质量。
闲暇教育本身具有教育目的乐生性,教育形式自主性、灵活性,教育内容广泛性、多样性,教育阶段终身性的特点,闲暇教育的对象具有年龄跨度大、学历水平不一、区域差异大的特点,据此在建立闲暇教育的社会响应机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社会层面闲暇教育的构建过程中,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由政府层面相关部门作为牵头,制定全民闲暇教育规划,指导全社会闲暇教育的开展,并责成相关部门进行活动的实施、活动的监管及活动有效性评价,充分发挥政府导向、法律监管作用,保证社会闲暇教育的顺利、有效实施。
闲暇教育资源应具有有用性、有效性原则,才能对公众形成很强的吸引力;对于该类资源,应借助网络、媒体、杂志等媒介形成共享资源,免费对公众下载、开放和浏览,为闲暇教育实施提供一开放的基础平台,保障闲暇教育活动的开展。
相关机构、部门在具体闲暇教育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群体、对象,科学、合理的设置闲暇课程,使其更符合本地特色和本民族特色;同时课程设置也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公众“乐享”、“乐学”。
在课程选择上应突出闲暇对象的主体性原则,突出闲暇对象的自主性,由其自愿接受闲暇教育、选择具体闲暇教育课程;同时可由相关部门进行课程选择指导,通过相关程序对闲暇对象进行分析评价,帮助其科学合理地选择闲暇教育课程。
闲暇教育是社会层面的教育形式,地域范围涉及城市、乡村,教育对象涉及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人员等,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本着广泛性原则,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对象和群体进行开展;闲暇教育开展的主体是家庭、学校、社区、厂矿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但是,闲暇教育的实施不是任何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节协作完成,闲暇教育的实施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公众在终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和完成。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社会层次闲暇教育构建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社会层全面开展闲暇教育。
第一,应以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响应的全社会闲暇教育近期、中期以及远期规划,指导社会层次闲暇教育的开展。
第二,完善政府相关监督、管理机制,出台相关法律制度,责成相关部分开展闲暇教育,并以此作为衡量文明城市建设、地方政府年度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和考核内容。
第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担负培训功能的机构,如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进行监督管理,保障闲暇教育的实施。
第四,拨出专项资金,对全社会的闲暇教育进行专项资金扶持。
培训机构受上一级管理机构的直接监督、管理,负责闲暇教育理论、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应结合各自特点进行针对性闲暇教育授课。
第一,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特色,在闲暇时间对本单位职工及社会人员进行闲暇教育,由专门人员进行特色课程设计及课程实施。在选课过程中应突出闲暇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依据自主、自愿与指导结合性原则接受闲暇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可结合科普宣传等活动进行具体开展。
第二,学校是进行闲暇教育的主要机构。闲暇教育作为一项受教育者的终身培训,更多的是一种素质培训,如果从娃娃抓起,让受教育者从小养成良好的、科学的闲暇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幼儿园、中小学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身心发育特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点,免费开设兴趣班、特长班等,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在孩子闲暇之余,让孩子学会闲暇技能,能够自主进行闲暇安排。大学及成人的闲暇教育可依托地方专、本科院校,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专长进行开展。不仅仅吸引在校学生、同时也允许社会人员进行学习。在新生入学之初即对新生进行闲暇教育,指导学生做出大学四年的闲暇规划,使大学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第三,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经常和社区居民打交道,对辖区家庭、居民有较深的了解,可以针对性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社区科普小课堂、文娱流动站、小小俱乐部等形式对辖区的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妇女、留守人员进行专门的生活机能、文娱技能的培训,如开设西点班、厨师班、舞蹈班、曲艺班、发艺班、幼儿教育班、儿童心理班、汽车养护与未修技术等,吸引不同群体前来学习。
第四,不管是哪一个培训机构在硬件、软件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程设置上一定做到科学、合理,并提前下发授课安排,供受培训者选择学习;有专门的授课场所和授课设备,保障授课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及专业的闲暇教育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要形成有效的闲暇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对各个培训机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衡量,并有效的反馈到上一级管理机构及相关的培训机构,作为其课程设置、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对评价效果好的单位和部门,应对其予以奖励,并在评文明城市、地方考核时予以侧重,并允许其继续开设闲暇教育及资金扶持。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单位和部门,取消其第二年教育资格及资金支持(图1)。
通过该手段督促各培训机构按时、高质的完成闲暇教育任务,一定程度上保证全民的闲暇教育有效实施。
闲暇教育是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于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及乐生型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推进作用。闲暇教育社会响应机制试图通过政府牵头,具体部门负责,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具体实施,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供公众选择学习,使得公众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自我闲暇的控制、管理能力。同时,全社会也能形成自信、自主、创新、和谐的社会风貌。
[1] [英]赫·斯宾塞.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 胡毅,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王铁群. 闲暇教育一教育实践中予以关注的课题[J]. 辽宁教育研究,2003(5).
[3]张棘. “乐生型”社区闲暇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 成人教育,2010(5).
[4]吴远芳. 闲暇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使命[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