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池茜 陈浒 吕雁斐
摘要:年轻一代提前消费的观念促使网络信贷平台随之兴起,其隐患也随之而来。对于大学生深陷校园贷泥潭的消费情况和现存问题,银监会、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叫停向大学生发放网络现金贷款的业务。但是,以大学生为首的消费欲望不断被放大,收入与支出明显不相匹配,主要面向这一部分人群的消费贷并未被叫停,这仍值得探究。文章使用大学生对规模较大的小贷平台诸如花呗以及京东白条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根据调查结果、被采访者真实体会,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消费贷;消费观念;谨防陷阱
近年来消费贷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其较低的门槛、便捷的办理程序、迅速的放款,受到了众多消费能力尚且不足然而又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其中,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缺乏借款途径,却不乏强烈的消费需求,俨然成了消费贷使用的“领头大军”。
据调查,每月9号为大学生最为煎熬的日子,探其原因,并不是因為繁忙的学业也就无谓“考试日”,而是因为每月9号是花呗还款日,说来令人啼笑皆非。不得不承认传统电商平台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推出的“花呗”、“借呗”业务以及京东推出的京东白条业务,不仅对在校大学生,乃至于对整个中国的经济、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现金贷业务遭遇全国整肃的高政策压力的大环境之下,整个现金贷行业风声鹤唳,默然无声。借呗是支付宝旗下的另一款消费借贷产品,其用户的资金用途也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2017年下半年起,迫于涉严重违反央行相关的监管规定,借呗不得不主动关闭部分用户的账户,以控制借贷余额。而花呗由于其具备了相对明确的消费场景,还拥有一定基础资产,并且属于强资产弱主体的产品类型,监管相对宽松,市场接受度也很高。简单来说,对于用户而言,借呗是类似于信用卡的提现业务,而花呗、白条则更像是信用卡的消费业务。
2017年5月,蚂蚁花呗官方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中,就有涉及:“在中国,90后年轻一代是花呗的主力军,25%的90后拥有花呗。” 艾瑞网2017年度数据调查更是显示,已经有近四成的90后把花呗作为消费时的首选支付方式。
此前,在进行透支消费时必须要在商业银行开通信用卡。不过信用卡的申请周期一般都较长,也需要提交一定的申请资料,而大学生显然不满足申请信用卡的条件(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也已经被叫停)。相比较之下,花呗、白条的开通条件就没有那么严苛了,只需要在网上简单提交姓名、身份证、银行卡信息核验身份后,就能在短短几秒内开通使用。今天,伴随着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的巨大推动力之下,消费金融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迈向一个全然不同的细分市场。校园消费金融、租房消费金融、旅游消费金融……白条、花呗正全速向所有的消费市场进军。
距离2017年度“双十一”已经过去好几个月,除了再一次打破纪录的天价成交额,还有各地剁手族的奇闻异事,外媒也开始总结和回顾在此期间值得圈点的业务以及新零售的进展。美国科技媒体Technode报道,在“双十一”期间,花呗为用户临时提高了近80%的信用额度,总额度高达1760亿元,让消费者多消费大约2200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的购物欲随着可支配额度的增加而随之增加,购买了许多原本没必要购买的产品。社交网络营销机构Walkthechat发布的报告中称,花呗的数据令人极其受到鼓舞,预示着年轻用户更愿意通过信贷去消费,反过来也将会促进内需。
说白了,花呗、白条都是消费贷,蚂蚁花呗最开始依托于天猫商城、淘宝,白条最开始则依托于京东商城,电商平台最初的支付方式仅限于银行卡、支付宝,在这个基础之上累积了相当大规模的用户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平台愿意与他们合作,诸如一些大型商场、小型门店,甚至是教育平台,也就意味着在越来越多消费场合可以使用。有了这种消费贷,人们“买买买”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那些原本就收入较低甚至无收入、消费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党。
调查结果显示,月均消费在1000元以下的中低消费人群,经使用蚂蚁花呗或者白条之后,消费力提高了五成有余。
一个女大学生如是说道:“去年‘双十一的花呗还没还完,今年‘双十一又为自己的美丽事业‘投资了两万多块。眼看着9号还款日马上就要到了,连脚指头都能猜到我有多焦虑。”还有人提到:“尽管淘宝、京东、支付宝已经来来回回卸载了好几遍,但还款账单还是那么长,真是叫人又爱又恨。”以上大概也是很多年轻大学生的真实内心写照,他们是花呗、白条的活跃用户。或者换个角度看待类似花呗之类的平台,在一开始实际上就是把目标锁定在这些人群身上的。
(一)部分年轻人价值观出现偏差
乐于接受新事物,年轻,沉迷于互联网,是大学生的普遍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的收入与其消费欲望根本不相匹配。在铺天盖地的广告里,这种欲望似乎有了一个新的说法:“活成想要的样子”。要有个人爱好、向往自由,要去看看世界,这是广告里的“自我”;在广告之外,年轻人们又给“自我”赋予了很多种不尽相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带有新功能的最新款手机要买,心心念的化妆品要买,好看的鞋子包包也要买。在花呗白条等的加持下,“买买买”几乎变成一条捷径,让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变成最想要的样子,得以过着不将就的人生。其本质不过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虚荣心的爆棚,攀比心理的不断升级。
(二)年轻人的金钱观、消费观也受到影响
更多的诱惑一波波袭来:花呗推出了“大学生认证”,趣店公开声明“坏账不追究”,各种平台无处不在的抽奖、红包和满减,在这种待遇之下,诱惑接踵而至,很多年轻人根本无法抵制诱惑,消费欲望也被无限的放大。互联网社交平台热议的“男朋友不给花钱就是不爱的象征”、“不花钱的人一定不豁达”简直令人三观全毁,当周围的一切都跟“花钱”有关,连个人情感都掺杂着“铜臭味”的时候,只要你不够理智,很容易过度消费,一不小心掉入消费贷的大坑中。
(三)缺钱—借钱形成恶性循环
因为缺钱而借钱,又因为缺乏偿还能力而不得不再想办法,结果就是深陷消费贷泥潭无法自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之滋生的花呗、白条套现黑色产业链在违法的边缘不断试探,破坏行业规则,更有想走捷径套现反被骗的案例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上高调叫卖套现机。
那些掉入消费贷陷阱的年轻人,真的有那么缺钱吗?在一份大学生消费信贷的问卷调查报告中,有数据显示,大约64%使用花呗的大学生,都是用花呗、白条来购买电子产品、化妆品和奢侈品等高端产品。经采访一些经常使用花呗、白条的大学生,调查发现,在他们的账单中,最常见的是球鞋、口红、包包、电子产品,还有旅游项目,生活必需品几乎看不到。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不是真的很缺钱,只是被其消费欲望所拖累,才不得以选择了分期和借贷。
现代化社会里,方便的借贷和超前的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进步。只是如此借贷有点过于方便,网站上随处可见的借贷广告,手机应用商店里几百个消费贷APP。这样呈井喷状况的消费贷,把很多本该在纯净校园里读书的大学生拉下水。花呗的日逾期利率为0.05%,换算成年利率竟然高达至18.25%;白条的日逾期利率则为0.03%,换算后年利率也有10.95%。不少人想尽办法挖东墙补西墙,缴纳数额越来越多的违约金,上岸越来越难。探其根源,都是欲望在作祟。
这些“吃人”的欲望,最开始可能只是想要一支色彩鲜艳的口红,还想要功能强大的新款手机。一个关于“裸贷”女大学生的真实采访令人震撼,其中一个女生裸条借款的主要原因就是还不起几千块的花呗。为了几支唇膏、几双鞋子,逐渐从花呗、借呗、校园贷、裸贷,一步步走上一条出卖自己肉体的不归之路。不敢相信甚至有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女大学生为还款而突破底线,一时间女大学生名誉、信誉受损严重,只能默默吞下自己亲手种下的恶果。
“一开始我的花呗额度只有2000块,每月父母给的生活费也差不多是这个数额,刚开始我都能勉强还上。后来额度提到了5000块,我用的更多了,还起来也越来越吃力,到最后真的还不了了,被人骗了,走上这条路。我真的不是变相变身,是真的想还完钱,赶快结束这段疯狂的买买买。”然而她并不明白,这种东西宛如罂粟一般,一旦沾上,就会有无穷无尽的下一次,怎么可能轻易摆脱?有关调查发现,背负着消费贷的人群中,高达95%之多的负债者在两个以上的消费贷平台上有借贷记录。而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透支消费中,他们偏离了最初“想要的生活”,甚至成为某种商品,误入不良歧途,连正常的生活都变得遥不可及。
根据经济学家Prelec的观点,“人们在进行信用支付时,体会到的‘消费快乐最为强烈,而‘还款疼痛感最为微弱。”换句话说,就是“先消费后还款”让人感到最舒适。而这也正好是消费贷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潜在陷阱。要想不被套路,唯有谨慎克制内心蓬勃生长的消费欲望,将其消灭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1]郝柳君,荣茜.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时代金融(下旬),2016(12).
[2]曹勇.京东金融让银行有了“白条闪付” [J].计算机网络,2016(19).
[3]周雁翔.消费金融之“腥风血雨” [J]. 金融博览,2016(06).
[4]企业研究.教育部:任何网贷机构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R]. 2017-10-25.
[5]张玉菁.个人消费贷释放“严监管”信号?[N].扬州日报,2018-02-01.
[6]梁梦雅.互联网信貸滋生黑色套现[N].中国联合商报,2017-01-16.
[7]陈罗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刑法规制.中国律师,2017(03).
[8]彭志浩,杨珂,许子萌.“花呗”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武汉市7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武汉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2).
[9]鲁梦宇.互联网金融引起的消费信贷潮流[J].中国市场,2016(12).
[10]钱艳艳.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的法律监管机制研究——以“京东白条”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711287017Z。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