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影响完美主义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中介和调节变量

时间:2024-07-06

郭 怡

(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 074)

主观幸福感关注的是一般民众怎样理解幸福,被定义为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和更高的生活满意感。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发现,作为一个跨时间的相对稳定的因素,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完美主义是设定过高的个人标准,并用这些标准严格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对很多重要的心理机能障碍和生理问题有影响,可以预测幸福感的高低。[1]404-406,[2]56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对幸福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情绪和满意感的简单直接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个体的认知反应、社会化过程等差异的复杂影响,受到某些中介和调节变量的作用。所以有必要了解影响完美主义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变量,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从而提高完美主义者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心理的健康。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

一、同一性的发展状态

同一性形成意味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能有效的整合新的信息并组织、指导生活经验,其实质就是人格上的整合[3]7。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自我同一感形成对个体调整自己去适应生活上的变化有有利影响。一个发展良好的、综合完整的自我同一性为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提供内部联系一致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给青少年以及成人初期的成年人提供了一种幸福感和自尊需要。相反的,同一性形成得分低的个体,则会经历更多的有关自我概念不同方面的内心冲突,增加自我怀疑、幸福感减少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关注促使同一性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的潜在过程。

Koen、Bart[4]336-361等人通过对 895名大学新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完美主义人格与同一性形成的各个维度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自我同一性五个维度中的认同承诺与沉浸探索这两个维度在完美主义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标准的完美主义与承诺维度以及深度、广度探索正相关。Stober提出,个人标准的完美主义者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目标的达成并有计划的实现其个人标准,因此,此类完美主义人格是能促进个体进行同一性探索行为,使其努力寻找其同一性目标和标准,并坚持已做出承诺决定的人格特质,从而能获得较为清晰完整的同一性承诺,并从这一系列承诺中产生自我确定感、体验到积极情绪。

另一方面,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与承诺维度负相关、与沉浸探索正相关。此前,就有学者认为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可能因其适应不良的或者反复思考的反应方式而产生抑郁症状:他们不停地在不同的同一性选择上徘徊,不停地质疑已经做出的承诺,似乎其中没有一个让他们完全满意。

沉浸探索(ruminative e xploration)这一概念,来自于Luyckx,Schwartz等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双环模型,指的是有些青少年由于对自身的同一性问题难以给出满意的回答,因此迟迟不能做出选择,由此带来一些适应不良的症状[5]725-733。Koen、Bart等人的研究证实,沉浸探索以及对同一性承诺的缺乏能部分解释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存在社会失调以及心理疾病的问题:相对于对自己设定高标准并坚持努力实现目标的完美主义,持续的对日常行为保有怀疑、持续关注却又不实践严格的个人标准,并伴有不断进行负面自我评价的完美主义类型,只是不断地给自己设定不实际的同一性标准,但不采取行动进行同一性探索,从而无法在这个过程中做出承诺。在这样一种不断自我否定、犹豫的恶性循环中,个体不仅无法体验到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而且易产生精神疾病。

二、压力

压力知觉是个体对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经过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心身紧张和不适。Selye和Holmes(1982)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损害。根据Hewitt等(1996)[6]276-280的说法,完美主义行为能产生压力部分是因为完美主义者严格的评价倾向,他们倾向于关注自身表现的负面结果,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预期而产生无用感以及严厉的自我批评,从而导致了更多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较少的满意感。同样的,Ellis(2002)认为,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完美主义者会比非完美主义者产生更大的压力,他们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对事情消极方面的关注以及担心他人的批评等造成了对压力源数量和程度的不现实估计。

相关的实证研究发现,具体到完美主义的各个维度,他人导向和社会施加这两个完美主义人格维度与高压力得分正相关,但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得分与压力得分无明显相关。而Chang and Rand(2000)早前的另一项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类似,即社会施加的完美主义,或者概括地说,其他形式的完美主义,给大学生带来了压力体验。由此可以看到,社会施加的完美主义以及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是让个体体验到压力感以及较少的积极心理体验,而这两个维度的核心特点就是对他人持有不切实际的标准或者认为他人对自己有较高的标准,而不论他们感知理解到的他人的标准是否真实,都会促使其不断自我批评并体验到压力。

所以,完美主义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部分是因为完美主义产生的压力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弄清压力这个中介变量是如何在不同的完美主义类型以及幸福感之间起作用的,Edward. Chang以265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7]1001-1022,对完美主义、压力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对社会施加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在不同的幸福感维度中有所不同。一方面,社会施加的完美主义与自我接受、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以及个人成长这几个幸福感维度有既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通过压力)。因此,压力对于社会施加的完美主义和心理幸福感并不是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压力对完美主义与心里幸福感的自主性、环境掌控以及生活目标这几个维度起着完全的中介作用。

可以看到,压力没有能在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与生活目标以及个人成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很可能是因为保有高的个人标准迫使个体积极地寻找新奇且有挑战性的经历,主动使用一些地应对问题的策略,而这些经历反过来为个体提供了获得更多个人成长以及生活目标感的机会。而通过路径分析发现,社会施加的完美主义可能产生压力,从而降低的幸福感。此发现则提醒心理咨询者对此类型的完美主义来访者不仅需要降低其压力感,也需要帮助他们挑战社会施加的完美主义,如使用认知——行为策略帮助来访者减少他们对自己及他人实现较高表现的需要。

三、拖延

拖延被认为是一种推迟完成任务以致个体体验到焦虑程度的不合理倾向,大约 20%的成年人是长期拖延。而在校园里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近75%的大学生[8]认为他们自己是一名拖延者,特别是那些在学业上努力的学生。大多数研究人员把拖延行为与不良的行为后果相对应,认为拖延阻碍了个体能力的发展,不利于顺利的按时完成任务。但最近的研究显示,不是所有的拖延行为都会带来负面的结果,即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拖延者:被动拖延,因为不能及时决定行动,他们把任务推迟到最后一分钟才去执行;主动拖延,个体有意的拖延,使自己在更强的时间压力刺激下完成任务,并能在最后期限内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项针对湖北省武汉市两所大学,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各个校区随机选取 500被试发放问卷的研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检验主动拖延与被动拖延对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不同影响,发现主动拖延对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而被动拖延在消极完美主义预测快乐感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9]31。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消极完美主义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快乐感,而且消极完美主义对主观幸福感与快乐感的负面影响在被动拖延得分越高的个体身上越明显,即被动拖延得分高的个体中,消极完美主义对主观幸福感与快乐感的负向预测效果越大。

由于问卷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该问卷采用了有针对性的“学业拖延”量表来进行测评。已有研究表明,学业拖延的消极后果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破坏性,包括:错过或者迟交作业、较低的成绩、考试前死记硬背却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考试焦虑[10]1549、错失良机[11]26-28等,有时甚至能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12]454-548。该研究也证实:被动拖延主要表现在焦虑、自我控制、对失败的恐惧、任务逃避以及动机等,他们比别人更晚的开始工作,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负面情绪。 消极完美主义者害怕别人的批评,也容易自我批判,对怎样才算是充分完成一项任务标准存有不合理的认知。因为对于一项任务设立的目标过高,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产生不合理的担心和不自信,导致自我认为的失败在所难免,所以对主观幸福感与快乐感的负面影响在被动拖延得分越高的个体身上越明显。

另外该研究还发现,被动拖延对消极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快乐感)的关系能起到调节作用,但是对消极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维度(生活满意感)的关系没有起到调节作用。这说明被动拖延这样一种行为对消极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作用在情感维度,而非认知维度。根据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情感维度主要是个体真实的或者感知到的快乐的平衡,而认知维度则是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家庭、健康、朋友等的满意程度和评价,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由于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拖延行为,客观上导致了任务完成时间的不足,且随着任务期限的来临,个体便会产生焦虑感、罪恶感、沮丧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可能需有侧重点地指导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应对拖延问题,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体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除以上研究外,姜美义在其学位论文《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调节变量研究》中验证了城乡、自尊、目标等因素对完美主义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影响[13]20,证实了城乡对积极完美主义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拼搏精神对积极完美主义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自尊对消极完美主义和主观幸福感、消极情感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对消极完美主义和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起完全中介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完美主义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复杂影响,所以有必要了解两者之间更多的中介和调节变量,扩展已有认识,更全面的了解完美主义是以哪些方式影响幸福感,才能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例如心理咨询人员首先应该辨别,究竟是何种完美主义特质对个体目前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毕竟,适应不良的、消极的完美主义倾向只是产生较低幸福感的可能因素之一。其次,还应评估个体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以确定具体是哪个方面让来访者体验到不快乐。第三,结合已有的中介、调节变量的分析发现,必要的认知技能也许会帮助个体减少因对自己及他人较高的或者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而导致的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消极的完美主很可能由于思维过程失调所导致,因此,对于个体而言不仅需要降低其不合理的完美主义倾向,改变他们给自己设立不现实的目标、害怕失败、担心别人的评价这样一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缓解消极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等负面情绪;而且也需要帮助他们挑战拖延、改变处理压力的不良方法等行为习惯,尝试着调整某些行动过程,做出与执行任务有关的决定,这样的认知行为策略可能会收到更持久的效果。

[1]佟月华,宋尚桂.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

[2]吴双磊.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及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李芳芳.石家庄市大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同一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Koen L uyckx, B art S oenens, L uc Goos sens, Ka trien Beckx, S ofie Wouters Identity E xploration And Commitment I n L ate Adolescence:Correlates O f Perfectionism And Mediating Mechanisms on The Pathway to Well-being[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27, No. 4, 2008.

[5]徐薇,寇彧.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

[6]Hewitt, P. L., Flett, G. L., & Ediger, E. (1996).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a s pecific vul nerability hypot hesis[J]. J 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5.

[7]Chang E. C. Perfectionism and dimensions of p 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 college student sample:A test of a stress-mediation model[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6,25, 25 (9).

[8]Potts, T. J. (1987). Predicting procrastination on academic tasks with self-report personality m easur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Hof stra Uni versity, 1987).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 1543.

[9]郭怡.学业拖延在完美主义影响主观幸福感过程中的作用[D].武汉:武汉大学,2011.

[10]Fritzche, B. A., Young B. R., & Hickson, K. C.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tendency and writing succes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5.

[11]王灵芝.拖延的理论与测量[J].社会科学坛,2007(7).

[12]Tice, D. M., & Baumeister, R. F. (1997).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crastination, performance, s tress, an d h ealth: The costs an d b enefits o f dawdl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13]姜美义.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调节变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