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索高校年轻教师为师之道

时间:2024-07-06

刘明生

(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教师下过这样的定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定义正符合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荀子在《致士篇》中对教师这样描述道:“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荀子从为师之品德和为师之技能两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中国历史上给教师下定义,最具影响的当属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个教师定义影响颇为深远。一千多年来,教师基本按照韩愈的这一思想,履行职责,实施教育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也给出了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纵观古今教师定义,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授业解惑,发展创新。为人师表,要求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诲人不倦,要求有执着的尽职敬业精神;授业解惑,要求有高超的业务水平;发展创新,要求有卓越的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这就是合格大学教师之道。

一、弘扬高尚师德是根本

师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道德形态,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1]4-7师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做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二是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进程中,更应注重传授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学描述的隐性知识,并力求做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师德的核心要求是教师应该把与职业相关的规范、准则逐步内化,使之成为做人和施教的准则。民族复兴,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激发教师忠诚事业、热爱学生的源泉,是教师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体验学校生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窗口。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一)忠诚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不崇尚教师职业的人,会有高尚的师德。因此,年轻教师应该首先认识教师职业,进而理解教师职业,最终热爱教师职业。教师,是一份光荣的职业,她肩负着“两个”未来——祖国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如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关键是要看青年学生有没有远大的理想情怀、不息的创新精神和高超的业务水平。大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担当着教书育人、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崇高使命。所以高校教师要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祖国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她肩负着不断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要敢于坚持真理、努力追求卓越,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建立对学术的敬畏感,坚持学术操守,维护学术神圣,防止浮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教师,是一份光明的职业,她肩负着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光荣使命。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大众化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和建设高水平大学新一轮发展阶段。只要广大高校教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高等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每位教师都能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拥有光明的前途。教师,是一份奉献的职业,她燃烧着自己照亮着他人。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是十分辛苦的,高校教师不论是寒暑假还是节日周末,白天夜里都要忙于查阅资料、学习、备课、做实验、搞科研、带实习、做调查,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难题,连续数月甚至数载奔跑在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难题攻克后,教师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讲台前,将自己取得的成果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进入新世纪后,大学的学术环境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仅在同事之间,还经常是在国内、国际同行之间进行的。作为高校教师,不仅出于对更高境界的追求而要勤奋工作,还要适应这种追求以及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压力。

(二)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所在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总根于爱”。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和自强。台湾教育家高震东有一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是因为,师爱不同于父爱和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高尚师德的写照。试想,一名有着“爱心、诚心、耐心、信心、真心”的教师,用博爱去关怀学生,用真诚打动学生,用毅力感染学生,用自信鼓舞学生,自然会换得学生的健康成长。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三)健康人格是师德的重要保证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师德、学风将会影响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同样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社会行为,也必定会对教师的思想、行为、心理产生影响。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平和的心态,要有定力,不受社会现象和风气左右。因此,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意见,关注教师的情绪,不能让教师的某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不良心态。

健康的人格不仅体现在健康的心理,也体现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教师需要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敢于自我批评和解剖自己。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作为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又谈何了解、教育学生。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善于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提高的目标,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学会善待他人,要富有同理心、同情心,要能海纳百川,要能兼容并包不同学术思潮、不同学术观念和不同学术派别。在异构和包容中修炼思想境界、心理素质和为人做事的态度。

二、掌握精湛教学技能是基础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作为年轻教师,必须要过好教学关。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年轻教师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脱离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技能的师德是空洞的,也是不复存在的。因此,年轻教师要过好教学关,除了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加强个性修养外,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2]76-79

(一)要有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教学工作的灵魂。缺乏与时俱进、符合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就教学而教学,教学工作必将失去主线、失去方向、失去活力、失去创新,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年轻教师要始终站在教育革命的前沿阵地,不断学习、分析、批判各种学习思潮,研究和掌握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搞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来培养人这样的根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升华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以生为本转变,由单纯的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在施爱中施教,在施教中育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状态,重视学生的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站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选择最有用的知识,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关爱和鼓励中获得不竭的学习动力,在友爱的氛围中完成学业。在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填鸭式向激发互动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握好每一个教学环境,利用好每一次教学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状态,精心备课,创设问题,指导、引导和督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查阅资料、协同学习、课堂讨论和学习评价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和改善学习效果。在培养模式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既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由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注重培养学生个性、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转变。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上,由滞后于时代发展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转变,不断吸收和利用最近教研成果和科研成果,拓展教学内容,不断向学生介绍学科动态和学术前沿。

(二)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是做一名合格教师最起码的要求。[3]114-116作为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三尺讲台上体现人生价值,要讲究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作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是年轻教师必须具备。

1.知识体系梳理清晰

要按照课程、单元和主题三个层次,对所讲授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全面了解讲授的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和作用,与前序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充分利用前序课程提供的知识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从知识体系上把握课程内容。第二,根据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单元,准确把握单元知识的构成,探寻每个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结构上把握课程内容。第三,将知识单元划分为若干个授课主题,处理好授课主题与知识单元、与整个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讲授的条理性,从知识细节上把握课程内容。

2.教学内容把握精准

要吃透教学内容,通过知识的重组和表达形式的重构,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按照认知规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每节课都能说出学到的知识。难点重点要处理得当,根据教学内容,提炼重点和难点,重点要突出全面系统地讲解,难点要化整为零、深入浅出地破析,主要问题指导学,次要问题自己学。要不断地把教研、科研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新颖、充实、信息量大,提高教学效率。

3.认真备课准备好教案

认真备课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个别年轻教师认为自己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对学科的知识非常熟悉和了解,好像一切都藏于我胸,给学生讲课只是随手拈来,课前随便翻翻,课堂随便讲讲,根本用不着认真备课,更用不着把讲授内容逐字逐句地写在教案纸上。甚至当学校把备课、写教案作为一项教学基本功对教师做出要求的时候,个别教师还有些抵触情绪。事实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清楚,教师备课不仅是对知识的重温,同时也是在教科书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教学过程,以便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授课的感染力等。因此,不同的教师上同一门课,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差别,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备课环节上下的功夫不一样。

4.叙述清晰表达生动

讲课重在表达,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练和生动表达出来,并努力做到深刻与幽默。声音洪亮、语调和谐、语速稍慢,努力体现教学的艺术性。许多知识仅靠自然语言是很难叙述清晰的,需要借助肢体语言,形象地加以描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随时捕捉学生听课状态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利用一些自然大方肢体语言,创造和掌控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场”。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肢体语言,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设计板书书写流利

板书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技能。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板书成为许多年轻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短板。年轻教师在教学中要少用多媒体课件,更多地使用板书。教师在课堂中多用板书不但有利于教师思考,激发教师讲课的激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板书表达的提纲挈领性内容,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便于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便于学生记笔记。

好的板书源于好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板书布局的设计和板书内容的设计。一般根据板书的内容来设计板书的布局。大学里的黑板大多是多块上下推拉的,在布局设计时,一节课的板书内容不要超过黑板的容量,这样就可以减少擦黑板的次数和时间,同时可以把板书的内容设计为本讲课需要保留的内容、本节课需要保留的内容和即兴书写的内容。这样的板书可以保证本讲两节课之间的连续性和条理性,也可以保证一节课前后之间的呼应和连贯。

板书要避免两个极端——过多或过少。有些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的课程往往会板书过多。比如,数学类的课程,有些老师从上课到下课多在板书,假设、定义、定理、插图、证明、结论、推理、注解等等,教科书的内容全部搬到黑板上,老师忙着板书,学生忙着笔记,一节课擦几次黑板,时间利用率低,如此板书效果未必就好。再如,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概念性、叙述性内容较多,个别年轻教师上课时缺少必要的分析、提炼、概括、总结,或是觉得要书写内容太多而不写,或是觉得所讲的内容平平不值得写,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写不了几个字,即使非常重要的或自己潜心研究、总结出来的定义、概念,宁可念上几遍让学生记录也不情愿写下来,更不要说写下对定义、概念的注解了。

6.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

上文强调年轻教师上课必须板书而少用多媒体课件,并不否认和忽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教学管理者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与他们的期望之间有明显的差距,他们甚至怀疑建设多媒体教学设施到底值不值得。作者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对多媒体技术在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和创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来没有怀疑过。

目前,多媒体教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这么几个问题提出与读者共同探讨。一是认识出了偏差,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辅助地位,自觉而不自觉地提升到替代地位——替代了备课、替代了板书、替代了其他的教学形式、替代了知识的加工与创新。二是教学方式上出了偏差,一种由多媒体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现代填鸭式教学方式——电灌式教学方式充斥课堂。电灌式教学方式产生的严重后果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在多媒体课件页面的快速翻动中毫无思考的空间、毫无互动的机会,目光呆滞,心情烦躁,处于拒绝接受知识的状态。三是在选择上出了偏差,个别年轻教师不加选择,不论什么课程、不论什么内容都用多媒体技术来上课,结果事违己愿。应该说,没有完全不能采用多媒体技术上的课,也没有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技术的课,这就需要我们在决定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做出正确选择,所授课程哪些内容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根据选择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四是课件制作上出了偏差,个别年轻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讲稿、教材简单地搬到课件中,媒体单一,文字成篇,形式变化机械单调,有限的几种其他媒体使用的与主题、内容不吻合,违背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漫、视频在内的多种媒体,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进行刺激,使其产生认知上的突变,实现知识有效传授的初衷。五是使用上出了偏差。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纯粹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板书,离开了多媒体课件就不会上课,缺乏多媒体课件与板书之间配合设计,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逻辑上不一致,内容上不连贯。还有些教师座在多媒体系统控制台前面讲课,学生看不到教师的表情、看不到教师应有的肢体语言,课堂气氛沉闷,由于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上述种种,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滥用表现,不仅无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也相当有害。切记,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改变不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根本关系。

三、练就过硬科研内功是关键

科学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创新过程,研究方法和过程千差万别,练就科研过硬科研基本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许多研究者相信“灵感”。事实上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创新性思想是灵感而发。但如果基础不足和思考简单,所谓灵感恐怕只是异想。年轻教师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才可能在研究领域中产生出科学性的灵感。

(一)为什么要搞科研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创造、发展和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就本质而言,它是关于发现新事物并且把它们应用到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应用到改善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动物、植物的生活方面的一类职业。

科学研究是一种职业,教学也是一种职业。为什么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必须从事科研工作呢?作者认为这是由现代大学的职能、科学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以及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现代大学职能主要包括培养人才,传承和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三个方面。[4]科学研究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所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创新知识,是现代大学重要职责之一。关于科学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早在1983年就做过这样的描述,“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在高等学校,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说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198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毕索普(J.Michael Bishop)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教学,这是大学教师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非履行不可的职责,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荣誉的,令人欣慰的一部分。教学的愿望是发自肺腑的,不需要辩护,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文化义务,是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现代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人身上。”[5]

现代大学的使命和教学与科研这种互动、相长关系,决定了高校教师是教学、科研双重职业的统一体,应该义不容辞地同时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一般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状况令人堪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年轻教师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进教室上课当成工作的唯一,对既搞教学又搞科研双肩挑,不断转换角色很不习惯;二是年轻教师对科学研究内在规律把握不好,不能从容地选择研究方向、选择研究课题、选择研究方法,久而久之形成错觉,以为科研很难。年轻教师应该充分把握科学研究的大好机遇期,不要只是忙着捧一本书上讲台,不搞科研,课是上不好的。

(二)科研项目从哪里来

高校年轻教师从事科研活动遇到的第一问题,就是科研项目从哪里来?产生这样困惑并不奇怪。这是因为年轻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不久,对科研工作缺乏系统的思考,一些诸如开展什么类型的研究,围绕哪个领域开展研究等科研先决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自然也就找不准从哪个项目入手开展科学研究。作者的体会是,年轻教师刚刚涉猎科研工作,一般应从试验发展(技术创新或开发)类型的科研起步,[6]317-321围绕着自己最熟知的学科领域选题开展研究。

首先,年轻教师科研选题要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是我们天天打交道最为熟悉的领域,无论你从事哪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工作,都可以中发现许多问题需要改革创新。宏观的有教育机制体制,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改革与创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观的有质量建设,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评价模式;微观的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开放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手段的运用,等等。选择其中之一,自始至终按照科研套路做下来,一定会在科研理论上、技术上、方法上取得收获,并越过科研的起点。

其次,年轻教师科研选题要盯紧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的关键所在,围绕着学科建设,学校会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凝练科研方向,努力完善科研条件,及时发布需要解决的学科问题。年轻教师只要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就可以从中提炼出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题目。科学研究与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相吻合,这样的研究能与学科专业建设相得益彰,互为驱动力。科研能从学科专业建设中获得人力资源、实验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科研能快速地发展起来。同时,科学研究又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的成果,提升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第三,年轻教师科研选题要瞄准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主战场。年轻教师科研选题之所以难,还因为他们中许多人把自己封闭在校园里,不能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从社会变革和经济建设中获得科研资源和发展动力。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既具机制体制创新、又需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型产业、新型行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科研需求。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领域有所作为,均衡教育,特殊教育,质量工程,文化产业,低碳城市(经济),环境保护,旅游产业,现代物流,生物工程,煤化工,装备制造,传统产业改造,电子信息,电子政务。科研项目来自于社会,科研成果自然就能够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市场化渠道畅通,成果转化获得经济效益为新的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年轻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要学会从同事(导师、团队)那里获得项目。现在很多评价机制对年轻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比如,一些职称评聘条例要求评聘中职就需要有主持的项目,一些单位或部门的科研业绩考核办法也要求年轻教师在几年内必须主持几个项目,等等。为了应付评职或科研业绩考核,许多年轻教师到处托人拉关系找项目,多数教师找不到项目,即使争取到项目了,或是与自己的兴趣、专业不一致,或是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达不到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目的,或是由于科研条件不具备不能按期按质完成项目研究要求。刚刚涉猎科研工作的年轻教师,要善于把自己主动地置于一个科研团队之中,甘当配角,跟着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导师)学做科研。在参与科研过程中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参与做某些零星的研究工作到自己系统承担项目中一个子问题(项目)研究工作的转变,二是要实现在学术带头人(导师)指派下开展研究工作到自己带领科研小组完成子项目研究任务的转变。这样,经过几个参与项目的锻炼,逐步熟悉科研过程、把握科研规律,培养驾驭课题组的能力,由配角到主角、由课题的参与者到课题的主持者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五,年轻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要学会从文献资料的学习中获得项目。学习、研究专业文献资料也是获得研究题目的主要渠道之一。关键是学习、研究什么文献资料?怎么学就能获得研究题目?

学习、研究文献资料应该选择本学科专业领域国内外最顶级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比如,电子信息领域中的研究者应该关注国内《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和国外“IEEE Transactions on XXX”类学术刊物中的近五年研究论文。文献资料的学习与研究应从综述性论文开始,这样能帮助读者对本学科领域作出全方位的了解。文献资料的学习与研究分为“翻阅”、“简读”和“精读”三种层次。为了更好地从文献资料中挖掘研究题目,“翻阅”论文一般不得少于100篇,“简读”论文一般不得少于30-50篇,“精读”论文一般不得少于10-20篇。“翻阅”一般只看题目和摘要,“简读”需要在“翻阅”的基础上认真看看文章引言和结论。

经过“翻阅”与“简读”处理后,从100篇学术论文中筛选 10-20篇特别重要的源头论文进行“精读”。所谓重要的源头论文是指那些最多地被他人引用或思想明显地新颖的文章,或者是本领域知名学者、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或者是发表于本领域重要刊物上的文章。“精读”要先读摘要、引言、图表、段落标题、结论,获得这些信息后不要急于逐字逐句细读全文,需要认真思考四个问题: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作者得出了什么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对于同样的问题,我能提出什么样的处理问题的理论方法?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正文,有的放矢地比较自己提出的理论方法与作者文中的理论方法有何异同。如果发现了异同,表明读懂了论文,并收了收获。

读懂论文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懂论文,第二层次是审视论文。学懂论文体现在,一是要懂得文章提出的理论方法的关键点,能理解理论的推演过程、实验结果的合理性;二是能解读论文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包括参数的物理含义、对结果的影响规律和极限性质。作为一个研究者,学懂论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进而凝练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逐步升华到读懂论文的第二层次:审视论文。审视论文的前提是收集并精读同一个论题的数篇文章,特别是重要的源头文章。审视论文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论文中理论方法成立的条件,理论假定或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有哪些差距;二是论文案例的参数范围,是否隐含限制,造成限制的原因;三是论文对取得结果描述中隐含的限制、适应范围和困难;四是是否存在其他的理论方法可以达到与论文类似、相同或更好的目标;五是论文涉及的机理、理论、和应用的广度,有哪些连带问题。在审视论文中,经常需要重复论文的推演过程或论文中提及到的试验或仿真。通过审视和问题思考,往往会发现文章背后作者回避了的问题或未解决好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更多牵连。发掘出其中一二,就能形成自己的研究题目。

(三)怎样完成科研项目

有了科研项目,如何高质量、高水平实现研究目标,是高校年轻教师面临的新话题。许多自然辩证法或科学史教科书通过分析、综合、分类、归纳,将研究方法分为科学实验法、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资料收集整理法等等。[7]2009年4月16日的文汇报,发表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著名化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院士撰写的题为《科研创新的16条方法》文章,将科研创新的方法归纳为16条。[8]这 16条方法既是作者本人多年来探索科研如何创新的经验总结,也是世界范围内著名科学家科研创新的缩影。希望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完成科研项目,一般需要经历这样几个关键步骤:(1)进一步明确研究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具体的研究目标,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牢记和贯彻,切忌在研究中因为追求细节而偏离目标;(2)提炼出研究项目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理论(或理念、思想),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项目还需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必要的数学推演以及数据综合论证;(3)根据问题模型,设计实验、计算机仿真、实例考察或问卷调查方案,对推演和论证结果进行验证;(4)改进和宽展数学推演和论证的结果,并进行进一步的实验、仿真和考察研究;(5)提升研究结果的等级,包括使用更一般或更专业的问题描述,更高雅的数学描述,扩展牵连的问题和领域,为此常常需要进行扩展的文献调查、学习和推演;(6)成果(论文)总结。

与年轻教师在一起探讨科研工作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这样发问,参与了科研工作也做了课题,不知为什么出不了好的科研成果,甚至一篇高水平的论文都发表不了?作者经常开导他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出现这类问题是正常的,因为缺少必要的科研积累。科学研究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职业活动,需要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理论水平,技术手段,实验技能,还需要有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做支撑。除了科研积累不足导致科研能力提升不快外,还有一些原因不容忽视。一是,选题缺乏先进性,提出的问题本身就不是领域的前沿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取得的成果显然不会是一流的。二是问题本身很领先,但解决问题的理念,思想,理论,技术等比较落后,不足以充分认知这样的科研问题,也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三是缺乏必要的实验数据、仿真数据、模拟数据、实证数据对取得的结论或发现进行验证,使同行难以置信取得的结果,或是由于实验、仿真、模拟、实证的设计或实施有问题,致使理论与实验不一致,结果不可信。四是提升研究结果的等级注重的不够,有三种表现:第一,推广研究做的不够,对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做进一步的推广研究,比如从一个(类)假设推广到另一个(类)假设上,从一个(类)约束推广到另一个(类)约束上,从一个(类)命题推广到另一个(类)命题上,从一个领域推广到相关领域上,不做这样的推广研究,研究结果由于缺乏普适性而不能被认可;第二,深化研究做的不够,对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比如将宏观问题深化成中观、微观问题,把个性问题深化为共性问题,把复杂问题深化为主流问题,把静态问题深化成虚拟时间的动态演化问题,把一维问题深化为二维、三维或多维问题,把线性问题深化为非线性问题,把标量问题深化成向量和张量问题,把一般数学问题深化为高雅数学问题,不做这样的深化研究,研究结果由于缺乏深入性而不能被认可;第三,专业化表述不够,对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不能用规范化、专业化的形式和语言加以表述,研究结果比较直白而不能被认可。用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来描述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容易使其得到专业同行(包括国际同行)的认可。各个专业都有自己习用的表达方法。使用行业用语、充分引用行业标准和典型数据可以极大地提升研究结果的水平。比如,研究工程学科中的理论问题,应该至少与一个物理模型相联系,因为物理模型不仅能清晰地表现研究的科学意义,而且还能精准地反映研究的学术水平;研究数据压缩,应该和一个通讯标准、通讯协议或一个实际需求的通讯系统联系起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和一个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联系起来,如此等等。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高校年轻教师成功的教学之道,需要从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三个方面长期不懈探索和努力把握。作者就是从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三个方面自以为重要的某些关键节点上,阐明了年轻教师应该如何为自己铺就成长、成才、成功之道。本文系作者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乃一家之言,一孔之见,绝无定式宣教之意,可谓“道可道,非常道”,需要广大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成功之道,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1]林崇德.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

[2]田杰.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特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1)

[3]章坤.试论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Bishop, J.Michael.How to Win the Nobel Prize: An Unexpected Life in Science[M].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陈劲,宋建元,葛朝阳,朱学彦.试论基础研究及其原始性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4,22(3).

[7]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8]徐光宪.科研创新的16条方法[N].文汇报,2009-04-16(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