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刘慧玲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1]。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
人文素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普遍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和人文教育,没有了文化的熏陶,必然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造成学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甚至阻碍语言的表达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是人文素养提升的黄金时期,大学阶段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中包含大学语文课、写作课、经典诗词鉴赏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一系列课程,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很严格。要想上好人文课程,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共有高等教育院校2631所,其中职业院校1388所,安徽省高等院校106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74所,可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不高造成的。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参考意见,课题组对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5所本科院校,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安徽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5所高职专科高校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根据不同层次的院校文史和理工两大专业群,进行分组调查。其中,本科层次和文史专业学生所接受的调查,要专业于高职专科以及理工类的学生。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经分析,有效问卷1950份。有效率97.5%。现就调查的基本情况展开阐述。调查从学生文史知识储备、常识性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文学艺术知识、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开展,结果如表1—表5所示。
表1 文史知识
题目测试结果1、你能说出三则《论语》里的诗句吗2、你知道“九一八”事件的经过吗3、你了解几首李白的诗句30.3不知道6.1%不知道5.1%一首及以下40.4知道一些61.6%知道一些71.2%一至三首29.3正确回答32.3%正确回答23.7%四首以上
表2 常识知识
题目测试结果1、你知道哪些食物具有降血压作用2、你知道吃海鲜不宜饮啤酒吗3、你知道发烧时不宜食用鸡蛋吗55.6%不知道73.7%不知道79.3%不知道21.2%知道一两个23.2%知道三个以上26.3%知道20.7%知道
表3 科学知识
题目测试结果1、你知道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吗2、你知道人为什么会打呵欠吗3、你知道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吗4、你知道腌制食物中对人有害的物质是什么吗50.3%不知道75.3%不知道33.3%不知道60.2%不知道或者回答错误32.3%知道一些13.3%知道一些27.3%知道一些17.4%正确回答11.4%正确回答39.4%正确回答39.8%正确回答
表4 文学艺术知识
题目测试结果1、你知道古希腊的喜剧之父和悲剧之父吗2、你知道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吗3、你能唱几句黄梅戏吗50.5%不知道28.8%不知道60.6%不会31.3%能回答出一个31.5%能哼唱几句18.2%正确回答71.2%知道7.9%能完整地唱出
表5 社会责任
题目测试结果1、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2、乘坐公交车时,你会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吗59.2%不记得28.3%不会39.9%看情况40.8%能迅速报出31.8%一定会
上述表是面向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5所本科院校的部分文史类专业大学生以及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安徽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专科院校的文史类大学生的问卷。另外还专门面对上述院校的理工类学生开展了类似的调查问卷,考虑到文史专业和理工专业学生的不同,调查在针对理工类大学生时,主要从文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知识等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文史知识
题目测试结果1、你了解《论语》吗?2、你知道“九一八”事件指的是什么事件吗?3、你知道哪些唐代的著名诗人吗?65%不知道56.1%不知道25%一人及以下22.1%知道一些21.6%知道一些60%一至三人12.9%正确回答22.3%正确回答15%四人以上
表7 文学艺术知识
题目测试结果1、你知道元代四大元曲家吗?2、你能说出我国的几种地方戏剧?3、你能说出几种黄梅戏的剧目?55.5%不知道16%非常熟悉60.6%一个不知道35.5%部分回答26%两个到三个31.5%知道极个别的剧目9%正确回答58%知道一个7.9%能完整说出
通过文史和理工专业学生不同的调查问卷而言,理工专业学生主要侧重于了解文史知识和文学艺术常识,而调查问题的难度也要简单于文史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反映了本科层次以及文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明显高于高职层次以及理工类大学生。特别是高职专科层次的大学生,其人文素养较差,呈现出文史知识储备薄弱、常识性知识匮乏、科学知识知之甚少、文学艺术知识薄弱、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如果大学生人文素养一旦有所欠缺,会导致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差强人意,薄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之所以人文素养有所欠缺,第一是学校、学生、社会等多方都对人文素养不重视;第二是普通高中、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设置相关课程;第三是社会影响,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只关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基本不关注,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思想意识方面
目前的职业教育侧重于就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使用技能方面,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知识素养方面不太重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以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就会每况愈下。
(二)课程设置方面
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以专业课程的开设为重点,人文教育作为基础课程不断受到排挤,课程的设置通常在专业课程安排完成,课程有空缺时才会排课,除了思想政治系列课程有文件的硬性规定,课时上才会得到一些保障,通常职业院校在人文课程安排上还是相对薄弱和随意的。
(三)社会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尤其在职业院校开展招聘,通常侧重求职者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一般不注重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从长远来看,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求职者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用人单位的不注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觉得学习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写作课等无关紧要,这类课程学得好不好不影响今后找工作,在调查中学生注重专业素养的积累,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一特点也得到再次确认。
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但突出应用性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课程体系建设。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些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相对落后,进入大学阶段更需要特别加强,因而必须适量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提高人文素养的积累。这需要我们科学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整合、精简必修课程及内容,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能力拓展,必要时人文课程可以以必修课的形式增加到课程体系。可以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会终生受益的。要教学生学得会的东西,教学生愿意学的东西,教学生用得上的东西。
打造一批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振兴的关键。学校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都与所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息息相关。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颁布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对于落实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意义深远[3]。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讲话,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共同丰富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4年习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教师要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构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4]。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视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引路人”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努力方向。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向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5]。“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论述既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也是人民教师师德建设的根本遵循。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和灵魂。没有合格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没有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作。在人才引进时不仅要考核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以及奉献精神。对新进教师加强以老带新的传帮带,让那些学识和师德兼备的优秀教师成为新教师的把关人、引路人,加强知识、教学教法、师德培养的传递与发扬光大。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学校战略,也是教育发展之魂。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因工程。质量是本,特色是品,文化是魂。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和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学校文化建设有三个层次:表层是物质文化,包括文化设施、人文环境、校园绿化、形象标志、基础建筑、传播设施等;中层是制度行为文化,包括大学章程、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校风、校训、典礼仪式、节日活动等;深层是精神文化,这一层面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景、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等。努力建设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其中,抓好党建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保障,因为干部队伍的三观、水平和状态将直接影响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因而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师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推进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重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例如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网站、QQ群、校园广播、触摸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公共基础课程是人文素养培训的载体,通过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中华经典诵读与鉴赏、书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一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创新考核过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真正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高校面临课时、学时紧张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方式开展多样化教学,例如选修课、讲座、社团活动、研学等等。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并不一致,各具特色,人文素质的培养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特色,有些高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表演课,有的开设戏剧艺术鉴赏课,有的开设演讲与口才课,还有的开设公关礼仪课,这些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寓教于乐,陶冶性情,提高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在的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吸引眼球的PPT的普遍使用并没有提高上课的“抬头率”,因而有人戏称当今中国最大的民族是“低头族”。如何让学生抬头听课,主动积极地融入课堂,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思考。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那些“不走寻常路”的老师的课程会更加有兴趣。例如对《应用文写作》这种教学内容不生动的课程,有些高校教师在讲授“自荐信”这个文种以后,开展模拟体验式教学活动,让一组学生当面试官,事先需要搜集准备面试题目,一组同学参加面试,现场自我介绍、应聘,准备简历,剩下的学生作为点评嘉宾,表演完以后打分点评。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学习知识点,还要求学过以后融会贯通,只有课前、课上、课后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很好地展示自我,在展示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对习得的知识点活学活用,真正提高了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走出课堂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方式。目前高校对专业层次建设很重视,会安排认识实习,所谓认识实习有的又称为认知实习,通过认识实习在校生提前感知工作环境,走向工作岗位,加深和巩固书本上的知识,增加对职业的初步了解,有了这些初步的认识,学生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专业课学习,增强专业吸引力。公共基础课如何走出课堂呢?安徽省教育厅提出对公共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这是非常具有成效的一次改革,是全面贯彻***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成果,***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目前,在安徽的许多高校开始推广俱乐部制,开设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毽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大众操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太极俱乐部、双节棍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瑜伽俱乐部、壁球俱乐部等健身项目。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德智体的全面培养。其实人文课程也应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感知生活。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不如来一次博物馆研学游,更能全面了解,寓教于游,边学边玩,印象深刻。同样课堂上对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介绍也远不如来一次红色研学游或者是暑期的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当然走出去也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更离不开学校的制度保障。
考评奖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老师,对那些教学方式方法新颖、教学效果和成绩突出、学生评教成绩优秀的老师应加大奖励和表彰力度,在职称评审时优先考虑。能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获得国家级竞赛成绩尤为不易,学校应加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方向性引导。奖励机制的另一个方面针对学生,学校加重平时考核比重,不能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的一门课程成绩,建议日常表现考核比例占50%以上,以此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能积极投入,课前课后能自觉主动。对于那些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也要进行表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