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粤西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基于情感的治理视角

时间:2024-07-06

刘妙彤,陶小婷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总书记提出“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2]。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要发挥其坚实堡垒的作用,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各项大政方针的工作实施者,只有不断地提升其工作水平,强化提高组织力,才能更加切实有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界对于社区治理也不单单仅限于制度与规则的研究,情感治理理论的兴起,是学者们对理性化、规则化治理反思的结果,也可以看作是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分散、缺少情感表达等社会大背景的思考,情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和方式。目前,学界对于情感治理界定分为两类:第一类即“治理情感”,何雪松认为“情感治理就是以情绪安抚和心灵慰藉为目标的制度化的或非制度化的情感回应[3];第二类即“运用情感治理”,田先红,张庆贺认为社区工作者在治理过程中运用情感的方式( 比如人情等) 来完成治理任务,达成治理目标[4]。同样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工具,情感治理与传统的规则治理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与西方社会强调个人利益不同,中国社会通常重视情理所在。

现代的乡村治理更需要柔性治理。曹召胜提出乡村治理视域中,柔性治理通过构建亲情化的话语体系等方式,提升了治理绩效[5]。费孝通用“差序格局”去形容中国乡土社会,马克斯·韦伯则将中国喻作“家族结构式的国家”,中西两位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定义虽不同,但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来看情感、血缘关系都是农村社会建立的重要基础。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格局中,血缘联结与家族关系是人们交流沟通与相互信任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当前,处于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无论是对于城市社区或是农村社区治理,我们往往更多地强调“规则”而忽视情感的重要性,规则固然重要,但就中国乡土社会而言,运用柔性情感治理在更多时候比硬性制度更好实行,真正的有效治理便是柔与刚、软治理与硬治理的互补运作。

广东省GDP总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粤西地区相较省内其他地区属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较小且人口数量巨大,但粤西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并处于珠三角延伸地带,与东南亚地区靠近,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圈内,可以说粤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就当下学界研究成果而言,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情感治理的研究集中于理论概念的探究,从茂名市、湛江市的多个农村社区实地调研结果出发,以湛江市H社区为例,在明确粤西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情感治理的现有基础与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从主体、受体、外部环境和理论与实践关系层面探究粤西农村社区情感治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难题,并努力从多角度探寻情感治理路径优化策略,旨在促进情感治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作用及其对规则治理的补充,推进粤西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乡村振兴下粤西农村社区情感治理的现有基础与实践

“社区”一词来源于英文 “Community”的意译,道尔森认为,社区是一定地域内,一群“拥有归属感的人所组成的组织空间或地域单元”,社区是一个“小型社会”,是人们体验感知社会生活的场域,因此社区也是一个社会团体。尽管社区的定义颇多且说法各异,但基本核心便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较于传统的行政村落和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主要指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农村居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所组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并且随着农村社会形态的逐渐发展,农村社区历经了自主发展、政府主导发展再到多元主体参与等阶段从而形成至普遍化、网格化的农村社区体系。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存在一定共同点,但不同点也较多,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聚居密度与整体规模较小,且农村社区情感治理的应用表现得也更为明显,治理机制更具柔性,那么将其应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以粤西地区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H社区为例,H社区位于麻章镇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共397户1 600余人,其中中共党员50余人。H社区基层党组织积极围绕上级党组织工作安排,紧抓党建工作,抓党建从而促发展,着力实施提质、振兴、同舟、平安、民生“五大工程”,基本完成全面脱贫,实现农民增收、共同致富。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湛江市H社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运用情感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推进民生发展,党建引领群建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重要的便是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老百姓的基础问题,H社区基层党组织通过实施党建带群建政策,运用农村社区人际关系紧密的特点,共同促进社区基础公共事业发展,由于H社区作为湛江市典型的城中村,社区内的治安、交通、环境等问题一直较难处理。因此,H社区基层党组织打造网格化农村社区管理制度,由党员作为网格联络员,由“两委”干部任网格长,具体负责分配网格内具体村民的日常事务,确保群众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及时在网格内解决,将情感治理落到了实处。

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处于乡村振兴战略与2020年全面脱贫的大背景下,农村老年人扶持政策做了进一步定位。规划提出要以乡镇为中心,由基层党组织牵引,建立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相互完善的农村社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H社区作为农村社区积极设立湛江市首例“长者饭堂”,免费为村中70岁以上村民提供一日三餐,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生活需求,并且通过设立“妇女之家”,开展各类节日活动,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将规章制度人性化,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让村民感受到温暖。

(二)有效治理村庄,共管社区事务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有效的秩序,而实效的治理便是秩序的保障,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这就使得农村社区“两委”必须做到职能明晰,治理有效;从而做到“善治”。

当今,农村社区的有效治理并不是传统的规则执行与政策下放。H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共产党之家”名牌,一方面接受群众监督,一方面时刻警醒自己的行为。并建立党员、群众“一帮一”制度,一名党员联系2~3户村民,及时协调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问题,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按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切实助力,将情感落到实处。

(三)改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设施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创建宜居农村已成为努力方向之一。H社区通过建立农村污水处理站改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切实改善生活环境,将处理后的清水地建成湿地公园,优化村民居住环境并提高村内绿化率,而且通过建立文化楼和篮球场等基础公共娱乐设施,将村民的娱乐需要与国家大政方针结合在实处,也把国家财政拨款落到实处。

三、粤西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情感治理的困境

(一)经济支撑不足,制约情感治理进程

经济建设给予了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就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情感治理作为农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离不开经济支撑,情感治理也在补充规则治理的基础上节约治理成本,提高效率。笔者在粤西农村进行走访调研时了解到,村委反映最大的治理难题就是建设资金不足。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在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发挥的力量还不够。经济支撑不足直接导致乡村振兴项目难以开展,影响基础设施更新升级,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若村民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也不利于情感治理顺利推进。

(二)农村社区基层党委班子结构不合理

基层党组织作为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组织,是群众与上级政府沟通的桥梁,是民生反馈的重要途径。以H社区为例,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农村社区基层党委班子平均年龄将近50岁,偏向老龄化。年轻干部极少,面临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粤西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时,如H社区,队伍力量不足会影响执行效率,影响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对接与交流,不利于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党群情感的沟通。

(三)情感治理原则对实践的指导不够成熟

何雪松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不能一味地以规则为主,也要注重嵌在农村治理中的情感因素[6]。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关于情感的话语体系并不少见,如“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民生”等,说明党对情感因素的重视。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基础单位,同时也是群众的主心骨,发挥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巨大优势,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将情感治理原则运用于指导情感治理工作实践还不够成熟。一方面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干部对情感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社会情绪、传统文化的符号等情感要素的使用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的地缘与血缘关系有利于情感治理,但是人情文化和圈子文化也容易滋生非法利益团体,产生副作用,因而规范情感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把握好情感治理在与规则治理共同作用中“度”的问题。粤西地区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情感治理运用不成熟还体现在对情感治理的“度”的把握不足,在矛盾纠纷发生时,若过度使用情感治理会被当作不遵守规章制度,走过场;情感因素过少则容易被误解为不考虑群众真正的利益,不为民着想,办事不利。

(四)村民对情感治理的理解与切实感受不同

H社区较为注重群策群力,将政策资料和有关内容结合村民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但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且农村社区居民多以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有限,因而容易产生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情感”理解不到位或理解有偏差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产生群众共鸣,也不利于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村民的需求随着乡村发展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每个人对情感治理的需求和感受不同,传统的“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情感治理上不一定适用。千篇一律的“送温暖”可能不但温暖不了群众,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令部分群众产生“凡事闹一闹就有糖吃”的错误印象,这对情感治理提出了挑战。

四、乡村振兴下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情感治理的路径优化策略

(一)加大财政支持和人才支持力度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财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乡村振兴是为了让群众富起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满足其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社会力量的引领作用,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扩大资金引进渠道,增加乡村治理的财政资金。二要健全经费保障制度,根据情感治理的实际需求合理分配财政资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建立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之上,这就必须先提高群众的生活满意度。而要提高村民生活的满意度完善必须以资金为支撑。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挖掘村民的思想,了解其需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解决群众需求。

2.加强人才的支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尤其是发挥新乡贤等人才的作用。一要制订并落实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关心和激励,留住人才,特别是为实现乡村振兴培育青年骨干力量;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壮大粤西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队伍力量。乡村精英,新乡贤是促进乡村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力量,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给予重视,通过发挥乡土人情和政策支持与政策鼓励的作用,努力将农村精英阶层吸纳到基层党组织队伍中,并强化人才队伍情感治理实践能力的培训,适当结合柔性化治理手段,着力化解乡村振兴下基层党组织在执行政策中遇到的难题,如征地中的矛盾问题。

(二)加强情感治理理论建设,根据需求变化把握好“度”

制度性建设和支撑不足会使得情感缺少转换空间[7],情感治理理论和制度建设不足,会制约情感治理在乡村振兴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情感治理内容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基层党组织干部与基层工作人员对情感治理的重视,完善情感治理规范化建设,重视已有的“长者饭堂”、“巾帼力量”的作用,借助老人和妇女的力量,发挥传统文化符号在稳定村民情感、增强党群情感沟通中的作用,降低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难度;其次,要完善情感治理的评价制度,根据村民的需求和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情感治理方式,把握好“度”的问题,切实将情感治理应用于解决乡村治理的矛盾与难题中。

(三)健全沟通交流机制,构建情感交流窗口

首先,构建同理心的关键在于情感交流。因而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应健全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原来的面对面直接谈话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改进沟通方式,深度了解群众,用心、积极地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构建同理心。其次,情感治理的关键在于有好的情感表达空间,因此要构建情感交流窗口,健全沟通交流机制。朱志伟、孙菲认为,社区共同体的实质是共同情感,用“情结”链接不同主体,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家的温暖[8],尤其是要建立情感投放窗口,基层党组织通过这个窗口及时送温暖,村民则可以通过窗口及时表达诉求和情感,从而提高情感认同度。再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在粤西农村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中,因建立集中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站而征地引发的矛盾是最常见的。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仅仅按照规则或制度来办事,往往僵持不下,容易引起村民的不满,需要发挥情感治理的力量,加强党群之间的情感沟通。特别是随着村民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越来越鲜明,个人意识逐渐增强,村民集体意识弱化,更需要情感嵌入,实现农村社区情感共同体的构建。要进一步在农村社区“三治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德治在聚民心中的作用,利用“长者饭堂”和“妇女之家”的优势,借助老人、妇女聚集的时间开展乡村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运用文化交流,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认同,从而凝聚情感,凝聚农村社区力量。

(四)加强对村民的引导教育,提高村民的配合度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协同作用。既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和组织力作用,更要广泛动员群众,广泛凝聚群众智慧,有效化解乡村治理中遇到的难题。可以借鉴宁波市的“村民说事”制度,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共同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促使党群关系更加融洽,矛盾越来越少,乡村发展更加和谐。因而,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切实需求,鼓励群众主动学习了解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加强对村民的培训、教育和引导,通过培训进行暗示和情感渲染,引导村民主动配合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同时,鼓励村民发挥对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切实增强村民主人翁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打通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与村民之间的“隔心墙”,增强信任和情感交流,提高群众配合度和满意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