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邹汪平,蔡劲松
(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2.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基于能力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性研究
邹汪平1,蔡劲松2
(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2.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当今时代人才竞争的主流。高校因此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重要的核心专业能力,应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本文试以能力导向为出发点,分析高校现有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科定位、相关性研究的必要性、教学内容现状等方面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为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建议。重视计算机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传授,重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重视创新思维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
能力导向;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内容;相关性研究
如何使高等教育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为社会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研究领域永恒的主题。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内容。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能力是除了大多数活动都共同需要的如记忆力、注意力之外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将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灵活展现,并对此进行探索,运用专业知识能有效解决实际程序设计问题的能力。因此,充分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重要的专业能力,也是必须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授课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必须通过合适的课程教学过程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本文试基于能力导向,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性研究,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程序设计相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偏重能力型。因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能力为导向,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1.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下,高校逐渐形成了符合现代时代需要和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综合灵活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计算机程序设计问题的能力。
1.2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性的研究,能够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分析教学内容中陈旧且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并将其删除,对于教学内容中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内容,应多加改进,更好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1]。
1.3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当今世界,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必然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哪个学校具有人才优势,哪个学校就占据着竞争的制高点。高校计算程序设计相关专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非常丰富并且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这就需要培养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综合性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仅仅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优化,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实际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都存在着以下弊端,制约着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1传统的教学思想落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无法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不仅课堂氛围无趣、压抑,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能力和意识。
2.2教学内容陈旧、过时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现实性极高的课程,然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无法跟上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造成学生知识的落后性和不匹配性,使得学生无法更好地进行程序设计,影响教学效果。
2.3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够系统和科学,对实践项目的设计往往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培养中过多关注程序语言本身的特性,忽视整体的创新性。然而,目前的实践教学更多的是对已有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4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体系,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且知识体系较为松散,特别是针对开设多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专业,主干课程前后不连贯,学习过程主线不明确。
2.5考试内容设计不合理
考试大多是书面形式或者验证性实验的形式,编程以简单、标准化为主,灵活运用的知识和编程的练习较少,对程序实际运行的检查不够,只关注基本概念和语言要素,对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重视不够,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综上,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性研究,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对于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意义。
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程序设计能力应包括:程序的设计与调试、数据结构的设计与运用、算法的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因此,在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应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形成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3.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课程定位上必须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基础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后必须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量,通过实践操作考察教学效果,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3.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群中的课程应进行逐学期、逐年的有计划的开设,明确整个课程群的整体思路,对每门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确定每个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逐步实现整体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总目标,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相互连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要,其总体的培养目标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的导向性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知识贯通能力(5)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3优化教学内容
3.3.1构建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相互连贯的课程群教学体系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应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为基础,以课程群为平台,共同探讨、设计出科学合理、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相互连贯的课程群教学体系。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起点,通过大量典型、有趣及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习过程中穿插必要的编程知识和语句,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以此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动力[2]。其次,重视各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将已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运用到下一门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案例的编排上,一般以一个案例为基础,层层递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结构,更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到多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
3.3.2弱化编程知识和语言本身,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
这里所说的弱化编程知识和语言本身,并不是不重视知识和语言的教授,而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针对某一语法问题或某一格式进行长时间的讲解,而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语法和格式等语言要素会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自行加深和巩固的。
其次,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经典的益智游戏和人机对弈项目为基础,将各类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算法讲解包含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下逐步牢固掌握典型算法的分析和设计并可应用到后期学习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中[3]。改变传统的通过讲解算法思路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以实际项目为导向作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导向性学习方法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处理方法,以拓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应对类似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将专业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3.4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知识的讲解还是实践训练都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层层递进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专业知识。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导向性项目实践过程设计一个基于基础知识,其次让学生在程序设计中加入面向对象和可视化的思想,再次让学生在软件中综合运用数据结构知识,最后让学生通过算法分析和设计,设计与开发一种应用软件,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既能让学生在设计项目中逐渐找到学习程序设计的自信,逐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强化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更好地进行实践,更好地综合运用分析计算机问题、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开拓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并且,竞赛大多采取团体制,学生能够在竞赛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综合素质。
基于能力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尤其是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改革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重视计算机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传授,在充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1]田红磊.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研究,2015(3).
[2]杨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
[3]洪纬.探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24).
(责任编辑:高 坚)
2016-05-12
安徽省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31);安徽省2015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gxk113);安徽省2014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524);安徽省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jxtd065)
G642.4
A
1673-8535(2016)06-0072-04
邹汪平(1982-),男,安徽池州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算法设计。
蔡劲松(1979-),男,安徽无为人,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数据库程序设计与开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