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3+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7-06

韦 飞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3+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韦 飞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基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转型中,以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通过校企合作如何进行“3+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并利用已建成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及在实践教学中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专业技能与自主创业能力。

“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产学合作教育

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紧贴行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坚持“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生命线的意识,以培养现代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积极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尤其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效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要求的无缝对接。

1“3+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历程

第一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进行“3+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开展产学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校外教学科研实训基地的成立,为“3+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平台。第二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3+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与企业在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度融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校教学教育改革,并在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中共同制定了既符合企业人才要求,又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转型发展及符合本专业的转型发展定位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即“3+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原来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3”是指3年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1”是指1年在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第三阶段(2014年4月至今),是“3+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现已有两届毕业生(2010级和2011级毕业生)的实践课程,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内容、实施计划,进行了“1”阶段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经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使这两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凸显优势,并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3+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

2.1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转型发展中,积极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紧贴行业,以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研究成果[1]。通过邀请企业专家、企业管理等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教育研讨,结合“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要求,重点突出应用型职业技能培养,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主要对原来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经过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1级、2012级人才方案的分析,主要针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即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中理论学时占多,实践学时占少;在课程设置中,大学四年级的最后学年还设置有2门专业必修课,2门专业任意选修课,明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不符合现代企业对应用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现代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转型发展,更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的趋势。

因此,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要求,主要对梧州学院2013级、2014级、2015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并已完成了对教学计划、课程学时分配、课程设置等方面科学、合理性的调整。其中,完成了该人才培养模式中“1”阶段(1年在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计划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应用型职业技能培养,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并积极推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具体实施,其中,在“1”阶段(1年在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实施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过与广东河源天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东东莞华厦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梧州市金红棉服饰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即“定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已经分别安排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了“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即实现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赢得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满意。

2.2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极力推进产学合作教育,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在安排学生进行“3+1”人才培养模式中“1”阶段参与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期间,同时也安排了指导老师驻厂跟踪与挂职锻炼[2]。目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研室已经安排了4名专业教师进厂挂职锻炼,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主要了解企业岗位管理模式、生产流程等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生产技术,并协助企业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和相关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工作,同时担任企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实战性的挂职锻炼。经过实行教师驻厂挂职锻炼,拓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丰富了教学资源。有效地实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师资保障。

2.3通过产学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抢抓机遇,借企业之力,引入企业资源,把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及管理理念引进到校园,并主动与广东河源天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且双方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为了巩固前期的合作成果,双方进一步达到深度融合,在学校内建立了首家“校中厂”,即“协同育人基地”。建成后的“校中厂”,校企双方的合作已经进入了实际性的“产学教”深度融合,其中校企双方按照企业管理模式与生产技术的要求,在校内共同开展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了教学团队,并聘请了企业专家、企业管理等技术人员担任了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3]。企业兼职教师主要通过讲座、岗前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教学方式,其中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获区级一等奖1项;获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立项国家级1项,获区级2项,有效地进行该项目研究中“1”阶段的产学合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职业素质及自主创业能力,为“3+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推广拓展了实践平台。

2.4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优势不断显现

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过“3+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极力推进“1”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经过进厂参与企业实战性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了专业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并在企业环境中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文化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养成了严谨、守时、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具有吃苦耐劳、团队协同工作的精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经过“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阶段的具体实践,梧州学院2014届、2015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连续两届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在97%以上,企业对学生评价的满意率在96%以上,有效地实现了“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价值与成果。

3总结

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校对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功能;不仅整合了校企合作所形成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同时还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明确规定了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经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水平与过去相比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毕业生就业优势不断显现、就业率均达97%以上。根据跟踪调查这两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映情况,由于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经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强,专业应用技能水平高,并具有吃苦耐劳与创新精神,有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就表现出较好的创新能力,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1级学生设计新款服装,已被企业采纳并投入生产,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因此,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推广,是顺应了现代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它所产生的社会资源整合优势,对提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转型发展也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以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平台,通过整合校企资源优势,建立起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平台“校中厂”,有效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1]管琰琰.实施项目课程关键问题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2]赵牡丹.谈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若干问题[J].企业家天地,2013(10).

[3]毛京.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责任编辑:高 坚)

2016-08-29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231)

G642.4

A

1673-8535(2016)06-0086-03

韦飞(1974-),男,广西靖西人,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