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董燕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略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董燕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是林产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该文通过对梧州学院林产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地方性本科教育林产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及方式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林产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的改革要求”。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办学的实际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为全面落实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的改革要求。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回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给传统的高等本科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本科院校林产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业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就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及开拓创业精神,能创造性地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能力的基本质素。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地方性本科教育林产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及方式方法”。
(一)加强实践教学是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就工科院校而言,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的指导、监测、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将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而必需的人才,通常指技术工程师,包括研究开发型、技术实施型及工程管理型三种类型[1]。所谓工程能力,国内的学者认为是在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去完成某项工程,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能力[2]。工程学士的素质和能力,从根本来说包含:知识学习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还包括与市场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3-4]。现代社会要求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优化、团队、创新、沟通、管理等更高更全面的能力。由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团队倡导了全新的CDIO,即意为: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工程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强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美国工程学士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6]。综合地说,就是一专多能,是将林产化工工程素质和能力上升到工程理念、工程意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将其落实到解决现代林产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设备、技术和管理及市场、服务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是复合、综合、立体的:学习能力工程教育(横轴x):(知识的学习应用能力);工科应用型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纵轴y)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理念、工程意识,解决现代生产的综合化过程中的各种设备、技术和管理及市场、服务等实际问题的协作能力、职业道德;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即工程科学家要具备的基本素质(z轴)包括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思维判断与分析、表达与交流、创造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工程能力培养专业特色教学的要求
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强调专业理论的运用、强化专业理念及动手操作训练。林产化工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林产化工领域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在林产化工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研、教学、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业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林产化工实践教学,实现工程教育由倾向于培养“工程科学家”到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师)的转变。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促进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
教学体系是若干教学环节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将各要素和教学条件有机整合、优化,构成教学体系。教学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广义实践教学体系由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条件、管理和评价等要素有机地构成。狭义的特指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各个要素的相互配合、协调、合理运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育目标[7]。笔者认为,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主要从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探讨及各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使之能有效运作,以能达成教学目的,实现教育目标。
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实施在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出发点,在实践教学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构成比例、学科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优选、实习实训及实习环节的改革及教学评估制度方面,条件及制度保障及管理考核方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校地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式,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实践教学的评价和管理等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使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
(二)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权重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评估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都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本科教育长期推行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规格,未能真正体现重视实践教学,理论上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少于25%,实际上要像学徒工一样真正掌握技能,实践教学的课时还是不足的。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上有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争”学分的现象,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将公共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英语课的部分课时分配到专业课程,可以单列为专业实践活动的学分,由专业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汪建华提出将实验、实训、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并举、并进,相互渗透,实现: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双螺旋‘三并’递进”的教学理论[8],值得借鉴。
(三)科学设置林产化工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
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的指导、监测、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工程师。现代社会需要研究开发型、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三种类型的工程师。教学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所培养的是介于工程研究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按照职场对毕业生能力的需要,从基础科学知识到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能力、学习能力要求非常全面,包括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创业等能力。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林产化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技能与工程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以梧州学院数理系林化专业为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的方法措施要通过在以后要从事的职业、行业及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管理等实际问题的思考及操作中运用,即要经过学徒阶段的技能培训才能了解、熟悉及掌握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培养其“在林产化工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研、教学、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及能力一定要通过在课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培养,以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就要合理设计林产化工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及学科发展特点系统设置安排实践教学相关课程。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思想作指导,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就要求有与其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少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多采用教师主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及“纸上谈兵”的教学,学生少有思考、动手设计及操作的时间和机会。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改革。首先,教学模式应多采用有利于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如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的“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式教学,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知识的范例教学模式,借鉴以工程能力培育为目标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二二三”培养模式,二个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条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三个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加强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学+实练+实用”[9]。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组研究讨论的合作学习、发现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改革本科生工程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开放式的课程教学,调查和小论文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其次,专业实验要在认知型、验证型、训练型、应用型及创新型的类型中增强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实验的比重;现在的实习多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实习单位的评价标准不同,实习考核形式要改革;毕业实习要加强管理,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严密组织、细致指导、高质量高标准严格要求。再次,实践实训环节要注重过程及实效。要让学生真正在实践实训环节获得预期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实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践实训的目的意义及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目标。
(四)积极拓宽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合作的渠道,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由于高校扩招,企业按市场经济运行,可供学生见习实习的工厂企业很少。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方式还在摸索中,林产化工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梧州学院林产化工专业正是为了切合广西的林业强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林浆纸和木材加工业需要高技能型人才缺口设立的本科专业。高校一方面要加强与林产化工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紧扣专业及行业发展,借鉴“做中学”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10],在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中了解生物化学工程、林产化工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国内外林产品化学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流程的研究和应用。为达到高校、地方及企业的双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的主体作用、企业的参与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地方性院校只有以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提高工科师生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才能彰显高校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梧州学院已经和梧州市林业局、水文局、梧州松脂集团、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梧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所、梧州三威林化集团等企业签订了校企校地合作框架和实习基地,聘请了一些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有力地促进了实践教学。
(五)强化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
高校各级管理层要明确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为教学单位、教师的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措施保障、资金支持、激励机制、及在指导和督促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高校要挖掘自身的实践教学条件,如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的资金、师资培训及必要的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以强化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增强实践教学效能。包括对完善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教师的管理、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对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综合评价。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是质量的保证,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和要求、人员以及资金的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培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参观交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自己要提高能力,根据学生个体水平进行指导,客观、严格综合地考核评价学生。
(六)拓宽本科林产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渠道
走向产业,走进企业,务实业。“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学校及教师多挖掘条件和采用各种形式,组织学生通过感官、动脑、动手提高工程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业项目竞赛。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办学的实际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的培养目标。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要在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中,在班会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经验交流中让工科学生确立工程意识及理念;组织具有丰富实践专业技能及经验的客座教授做专业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精神和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目标及载体,将各课程有机整合,通过主动的、实践的方式,以工程能力培育为目标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学习工程,教师也可以接受学生参加个人主持的各类科研立项,引导、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科技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1]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2]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6(4):62-64.
[3]祝海林,张炳生,胡爱萍.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4):69-72.
[4]吴洪特,甘光奉,胡达.探索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70-72.
[5]吴鸣,熊光晶.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6).
[6]蒲彧.美国工程学士能力培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7]郭仲聚,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N].青岛科技大学报,2011-07-05.
[8]汪建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2):68-69.
[9]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10]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G642.4
A
1673-8535(2013)01-0089-05
董燕(1965-),女,广西苍梧人,梧州学院数理系林业工程学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林产化工学科教学论、生物教学论及科学教育教学论。
2012-12-16
2011年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B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