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梧州学院中文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4-07-06

陈启权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梧州学院中文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陈启权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确立应用教学型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梧州学院中文系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精心推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践教学

今天,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时代悄然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人才培养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走向。除了高层次学术型人才以外,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个迫切的任务。而“与成熟的名牌、老牌高校相比,地方新建本科学院,由于历史较短,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管理模式、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按学科教学的模式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型和理论型人才。因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成为这类院校发挥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的明智选择”[1]。作为一所刚升本不久的地方院校,梧州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学院作为应用教学型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这自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尊重客观实际的明智之举。梧州学院中文系办学基础薄弱、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学术底蕴不深厚,更应该正视自身不足,主动转变观念,深入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信心,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实用人才,有别于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深层次的内涵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纠错”的内在诉求,也符合当前大学生为求立足社会并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心理动力,更渗透着深刻的经济规律。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国际化、教育大众化和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知识和能力并重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在这样的现实背境下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可谓是大势所趋。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分析

首先,从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来判断,应用型人才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纠错”的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必然不断细化。与社会分工细化相对应的突出现象便是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到今天,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显示了其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倾向。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学术型、理论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重学术轻技术,盲目追求高、大、全的人才培养模式便难以适应人才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无法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规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必然呼吁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呼吁相应的人才培养以填充岗位缺口。所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是高等教育跟上时代步伐不断“纠错”的结果,体现了一定的经济规律。

其次,应用型人才也是当今大学生提高能力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自觉选择。显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非常符合当今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心理驱力,更吻合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强烈心理诉求。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书生百无一用”的慨叹、“百技可藏身”的古训等等,无疑已深深地触动了当代大学生,他们更多地疏离了一些自认为“不切实际”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玄想,大都把目光和精力投向了明显提升自身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教育培训项目。这样的心态显然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机制的推行形成强烈诉求。

而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来看,他们一般对理论的学习兴趣不浓,在学术研究方面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更强烈地希望能拥有多种实际技能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只会“动手”不会“动脑”的层面。同时他们也是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善于动手和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青年群体,在解决实际问题、社会交往、艺术想象等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要认清形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就有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合从事各类职业的应用型人才,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职业中干出成效。这既是人力资源开发中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意蕴[1]。

最后,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体现人才培养主体自身特点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由之路。由于处于成熟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中间地带”,师资大都是从地方上的各种专科学校整合而来,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术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难以与部属重点高校和省属老牌高校相比,无法跟他们走同一条办学道路。但与此同时,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却恰恰具有高职高专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实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并与地方政府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当然教师的观念与角色转变也相对会快捷许多。所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正视自身办学的特殊性,牢牢把握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才能找准学校的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现实需求的层面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社会意义在于使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新理念对于推动应用转型、促进开放办学,也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能积极、高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使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缓和或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2]。

二、清醒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有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便会存在一个较长时期的过渡期,期间包括办学观念的转变、教师队伍的壮大、师资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完善、专业与学科的建设还有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和改进的,也必然会带来许多突出问题。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开展就具有长期性与一定的艰巨性。

首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和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这应是阻碍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最深刻的思想根源。这里说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指传统的人才观,即教师普遍具有的培养上层精英、社会“白领”的育人观念,囿于此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即误以为是培养所谓的社会“蓝领”阶层)另有看法;另一方面,受传统的理论教学或“讲授式”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不愿放下课堂教学中高高在上的权威身份,不愿或不善于转变身份和角色。因没有“双师型”身份和能力,教师还普遍恪守传统的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缺少实训课,不愿过多投入到实践性教学,导致学生理论强实践弱的倾向很明显。这就是当前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大的思想阻力。

其次是师资结构不太合理,这是难以全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直接原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由地方上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合并、组建、升格而来,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结构配置普遍不够合理。从梧州学院中文系的师资力量来看,目前全系有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三个方向,有学生近千人,但教学队伍基本上是由原来梧州市师范学校、梧州教育学院和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教师组成,一方面不能适应对外汉语和文化传播两个方向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因少有双师型人才,所以更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要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或引进人才优化结构,也并非一年半载的事。

再次,办学资金不足,设施落后是难以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大多由地方财政投入和一些横向项目扶持,而当前地方政府对教学的扶持资金普遍不足,而横向合作项目也不易争取,这必然令办学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这一方面,梧州学院中文系目前拥有的实验设施明显不够,仅有一两个多媒体实验室,缺少有针对性的现代传媒实验与教学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如因缺少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所以我们的非线性编辑实训课程授课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最后一点,也是较为明显的缺点,就是自身能力素质问题。一方面是沿袭传统因而课程设置不新颖甚至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难以和当前社会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因教学经验和学术能力有所欠缺,在专业、学科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也是少有建树,教学科研成果不够丰富,品牌优势不明显,因此,即使全面开展实践性教学,恐怕短期内也难以得到来自社会和企业的全力支持,校企合作的进展也不会很快见成效。

以上这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也较为严重地阻碍了新建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待于加大改革力度,尽快改变落后状况。

三、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只有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特色、优势和不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才能全力更新观念,积极行动,努力探索,切实有效地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有创新性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梧州学院中文系全体教师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经过近几年来的深入调查,努力研究和实践探索,更重要的是经过近一两年来的对外交流、虚心学习、反复讨论和多次教学实践尝试,已出台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转变观念,积极行动

其实近几年来,梧州学院中文系全体教师均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当中,主动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富的教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近一两年,我们就人才培养等主要问题先后与钦州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肇庆学院、玉林师院和广西民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进行过深入的集体交流。系领导和部分相关任课教师经常主动走出校园,努力寻求相应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跟他们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个别教师更是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地方参观、访问、调查以及开展教学实习。如《基础写作》课的任课教师便经常分批选派学生到《梧州日报》、《西江都市报》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暂实习,并且曾在《西江都市报》成功开辟出专栏“都市报料”,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语言调查与研究”、“民俗学”等课程也会适度安排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而近半年多来,全系教师更是纷纷响应学院党委的号召,自觉转变观念,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学习第二次党代会的有关文件精神,主动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的活动中去,深入理解应用型人才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增加一些实训教学环节或开展一些适当的实践教学。

(二)努力优化师资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

基于教师大都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缺乏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大都是学术型人才,没有双师型教学人才。所以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请进来走出去。首先是大力引进或招聘双师型人才担任教师,让他们言传身教,加强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已尝试聘请梧州日报社前任社长曾强主编为我系学生讲授新闻写作课,反响不错,为今后开展类似的工作积累了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我系从领导到教研室主任也经常对教师进行思想动员,力促在职的部分教师转型,希望他们积极参加培训进修,进行知识更新和专业方向调整,为新专业申报和专业方向的扩充,更为相应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好充分准备。

在逐渐优化师资结构的同时,我们也努力扩展学科专业方向和积极申报新的专业。面对当前火热的动漫影视市场,我们拟定并申报了动漫文学专业方向;而面对当前对外汉语交流日益频繁和新闻传播方面高级应用人才较为馈乏的现状,我们分别提交了应用语言学与新闻传播专业申报书。

(三)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目前,我系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兼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文化传播三个方向。专业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文化传播及文化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但综合来看我们主要是努力培养让学生具备以下能力:熟练的写作技能、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礼仪展示能力。因此,学生毕业后适宜到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书、秘书、行政管理和文化宣传等工作;适宜到教育部门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适宜到报社、电台、电视台以及出版单位等从事工作;也可以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为了让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我们将总目标进行了细化。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方向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处理公共事务能力及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

其次是对外汉语方向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最后就是文化传播方向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较系统的文化传播理论知识、较强的文化传播技能和懂得现代传播技术,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文化传播的政策法规和一般特性,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为新闻出版、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旅游服务、企事业单位输送实用人才。

突出三个方向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目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并为新专业申报做好铺垫。

(四)精心设计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由于旧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去设置课程,不能突出专业方向,特色不明显,且理论课的比例偏大,所以有必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依照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我们设置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目的是要构建精要、实用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全方位渗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首先是课程设置。我们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根基,在三个方向都设置了九门基础课,然后在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化传播三个方向分别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一定的文化素质课。如对外汉语方向的第二外语——英语听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文化语言学、方言调查、东盟国情、西方文化与现代公关礼仪等以及文化传播方向的新闻学概论、新闻实务、大众传播学、舆论学、新媒体概论、文化产业概论、广告创意与方案及非线性编辑等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专业方向性,特色鲜明。而汉语言文学方向在保留体现方向特色的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了影视文学、网络文学和实用写作等新兴课程。同时对该方向的写作课进行了合理有序的设置,一年级开设专业基础写作课,二年级、三年级开设文学写作、新闻写作、论文写作,四年级开设实用写作等课程,这样能让写作训练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得以贯穿和科学发展。对文艺学课程的设置也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分别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基础课文学概论和美学基本原理,三年级开设方向必修课当代文学批评,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开设方向选修课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和文艺美学等课程。

其次是重置了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践课的比例。我们在新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训课的份量。如在“基础写作”、“普通话训练”、“新闻写作”、“实用写作”、“论文写作”、“新闻学概论”、“新闻实务”、“非线性编辑”、“舆论学”、“民俗学”、“当代文学批评”等课程中都增加了较多的实训课时。而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些实践性强的教育教学内容也占了较大的学分比重。当然,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也强调理论课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充分开展研讨式教学,增强课堂的互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方面,我系的精品课程“基础写作”已率先作出了示范。

总之,合理的专业课和公共课、理论课与实训实践课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份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新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推出,是我系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五)加快实验室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文系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多功能实验室,能够充分满足对外汉语方向学生和留学生上课所需,但是还缺少像非线性编辑这样的较为先进的多功能实验室,不能给文化传播班的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操作平台。为此我们也正在设法筹措资金。其中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中央专项教育资金和区市共建资金的作用,目前已有了建设该实验室的一部分预算资金;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争取到一定的横向项目资金支持。

除了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外实训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地推进。在校内,我们把梧州学院报、校广播电台、大学生发展中心和一些重要社团(如“三叶书社”等写作类的综合性社团)当作中文系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强化读写和交际能力的良好平台。而在校外,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区域优势、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地跟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办实践基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建立起了第一批适合学生写作和教学实习的基地,如梧州日报、梧州广电局、梧州历史文化局、岑溪广电局等。

(六)精心选择适当的教材,努力完善教学大纲

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课时和学分设定上作出了较大的调整,这必然给我们的教学包括教材的选定、教学大纲的制订以及教学内容的提练带来挑战。由于学分的精简、课时的浓缩,我们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练。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选用的教材。在新的课时条件下,不必要非得恪守体系完备的通史性、通论性很强的优秀教材,可根据课时与学生的实际,适当选用一些精编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当然,课程教学大纲与各方向教学总纲的制订也很关键,它需要全系教师的通力合作。

梧州学院中文系在认真学习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进一步明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方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新方案,主动开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活动,全面渗透了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培育特色、尊重主体、强化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等办学理念,全力推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同时充分展现了务实而又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我们坚信,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1]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2]吴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G642.4

A

1673-8535(2013)01-0107-06

陈启权(1972-),男,广西苍梧县人,广西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文化批评。

2012-10-26

梧州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点教改项目(wyjg2010A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