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时间:2024-07-06

林艳,邱房贵

(1.2.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梧州广西543002)

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林艳1,邱房贵2

(1.2.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梧州广西543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该文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特色,提出了公共管理类人才的概念界定,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来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我国形成了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些院校大多以地方院校为主。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给予了地方院校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应用型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也对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过多地把公共管理人才定位为理论型、学术型,从而使得公共管理类毕业生普遍难以适应社会就业形势的需要。按照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加强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了当前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而言的。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精英教育模式,以培养研究型拔尖人才为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基础研究,重在发现规律,创造基础理论,这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在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需求。因此,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要求。高等教育除了在数量上扩招之外,实际上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是除了少数部属高校继续以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外,普通的本科院校应该向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转变。高校普遍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但是具体到每个层次的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进行什么样的科研,提供何种社会服务和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文化,这对高校提出了普遍的思考。笔者认为,本科院校应以“教学+应用”为其人才培养的理念,在兼顾四大职能的同时,努力做到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生产实际进行应用性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持和应用性技术服务。

二、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概念界定

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专业特色。除了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之外,那么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这种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如何能迎合社会的需要,更加凸显其应用性,这就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有概念上的认识。

(一)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加强调的是把发明、创造变成实践或者接近实践的人才,由本科院校培养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指的就是能够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尤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当中,并能为实践创造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人才。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相对于技术型应用人才,更加强调管理能力,因此,相对于技术型应用人才所创造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创造的更多的是间接的经济价值,即通过改善行政办公环境,推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由于这种价值相对量化比较困难,所以往往在实践当中会忽略了管理型人才的重要价值,造成了社会整体对公共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误解。因此,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根本上对此类人才有根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凸显其价值。

(二)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作为本科人才,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符合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主要体现在其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身体及心理素质方面。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进行理论基础学习的前提,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其次,作为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还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和“应用”的理念,因此,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

1.在知识方面,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首先掌握的是一定程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定位在本科层次上的,作为本科教育首先接受的就是理论知识的熏陶,这是有别于高职高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广泛的涉猎只求“知道”的层面上,还应该向“理解”、“掌握”迈进,把理论知识通过吸收转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增强对专业和学科体系的认识,也有助于学习的深入,以更好的理论指导实践。

2.在能力方面,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要拥有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的操作能力。拥有实际的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直接体现,作为公共管理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的操作能力包括:公文写作的能力、基本的办公室软件的操作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二是思维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说只关注实际的动手能力,而把思维创新能力摒弃。实际上,管理类人才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得益于管理者的创新管理方法。三是人际关系能力。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党政机关,新闻媒体,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事业单位以及各种非盈利的组织和机构。简单来说,就是主要从事的是办公室行政工作,那么办公环境当中主要的就是沟通。因此,组织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在行政环境中生存的重要砝码。

3.在专业素质方面,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的本科生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和身心素质,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不仅来源于专业理论的熏陶,更重要的是结合社会现实、关注党政方针、关注社会民生。这类人才要形成多读报纸、多看新闻的习惯,了解国家最新时事发展动态,积累丰富的资料。这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公文,更好地进行社会调查。

三、当前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业认识观念陈旧、认识模糊

公共管理类在专业设置上是个纯文科的专业类别,社会上对纯文科的专业普遍存在着轻视的情绪,认为文科专业具有“万金油”的作用,都是理论的学习,没什么实际的价值。因此,公共管理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也受到了轻视,就业比较困难。各个高校领导的认识也不到位,也认为文科类专业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因此,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投入不足。公共管理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大多比较消极和迷茫,尤其是在确定就业方向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而随波逐流,难以实现就业需求。

(二)实践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质量不高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二字,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虽然也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总体效果却不理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很少;二是师生普遍不重视实践环节;三是实践教学模式单一[2],主要就是暑期实习;四是实验硬件环境较差,很多学校的电子政务课程没有独立的实验室。由于观念落后,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没有跟上现实的需要,造成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三)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宽泛

公共管理学科是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综合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秘学、统计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学科。这即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一大优势同时造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自己的特色。现在的高校教师多是直接来源于公共管理领域的硕士或博士,由于教师研究方向的专业性,造成了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设置或偏政治学或偏经济学或偏管理学,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学到。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的主要原因。

(四)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缺乏应用性是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公共管理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很多教师都是直接通过“学校—学校”的就业途径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尤其是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学院派的气质浓厚。同时,相对于技术型学科来说,公共管理学科总体缺乏双师型教师[2],使得学生在实践环节当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也使得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不明显。

四、构建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入手,改变传统观念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误解,建立公共管理类人才的信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在课堂教学上,老师注重专业应用性观念的传授,让学生对专业有个清醒的认识,有助于对就业方向的理解。其次,在科研上,大力支持注重结合地方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以体现专业的实用性。

(二)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两个转变

教学改革不但要改革教学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上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师生的实践教学观念,完善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两个转化,分别为:一是从以课堂上老师单方面教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训练内容的灵活多样性为主的现代模式转变,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二是培养方式上从培养学生单一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变。要想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仅仅拥有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所述,还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化

公共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和公共事业机构中从事行政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也应该增加能体现专业特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则、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为理念,采用“基础平台+选修模块”的结构,在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的前提下,设置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尤其是实践类的选修课,并给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的机会,培养其综合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来自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仅具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已经不符合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人才引进计划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双师型又可以理解为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双师型教学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有清楚的认识。二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建立专门的教师团队,按照专业理论课、基础课和实践课协作分工,并实行轮作制,使得每个教师都能积极地通过多途径教学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三是聘请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充实现有的师资队伍。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高校与所在地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聘请长期在一线党政机关工作的领导干部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把他们的经验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识能力。

五、结束语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正确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地从观念上和实践上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一方面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求学和就业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急需的人才,真正地实现高校的四大职能。

[1]陈向军,索凯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53-55.

[2]王智祥,杨文兵,柏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突出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9-111.

G642.4

A

1673-8535(2013)01-0120-04

林艳(1987-),女,广西陆川人,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邱房贵(1965-),男,广西昭平人,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教学。

2012-10-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