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付玉萍,张宗杰,王佳音,刘晓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a.外国语学院;b.理学院;c.外国语学院;d.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南海问题主要涉及六国七方(包括南海周边的中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事关历史、领土主权、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等问题,为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某些南海沿岸国家与中国针对南海问题的摩擦屡见不鲜,更有域外大国公然介入,使得南海局势更加复杂,争端愈演愈烈。
南海问题自然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国内学界不仅从历史、法律、外交和国际关系[1-2]等维度对南海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而且有学者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归纳和总结[3-4]。但是,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际学术界对于南海问题研究的核心成果系统梳理不够。一方面,用英语写成的关于南海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些成果却误导了国际学界对中国南海问题的看法。因此,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了解有关南海问题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进程,有利于国内学者深入了解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成果,为维护我国南海权益及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开拓新的研究视角。
为尽可能全面地获取相关研究数据,本文选择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最全面的优秀文献。鉴于南海问题研究整体偏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5],因此在Scopus中选择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学科类别,在WOS中选择4个社科和人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社科会议录(CPCI-SSH)和社科图书(BKCI-SSH)。
由于南海诸岛在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等有多个不同称呼标签,为囊括所有可能的施引文献,我们采用高级检索,检索公式为:TS= South China Sea / West Philippine Sea / Spratly Island / Nansha / Pratas Island / Dongsha / Paracel Island / Xisha /Scarborough Shoal / Gulf of Tonkin / Gulf of Beibu。这些地名有些为我国国内习惯称呼,有些是国外对南海及其部分岛礁的称呼。搜索WOS的文献主题和Scopus的文献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数据字段。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综述论文、会议论文和书籍章节,语言设为英语,时间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数据后,最终保留了1 959篇文献题录信息作为进一步分析的数据集(数据最后更新于2022年7月25日)。
近年来,文献计量方法被广泛用于挖掘某些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具体内容包括对文献年度分布、核心期刊、权威作者和高被引文献等的梳理和分析[6-8]。笔者将1 959篇文献题录导入Excel表格,运用数据透视表对各年份的发文量进行统计;运用VBA编程和Vosviewer软件梳理统计学科类别、科研力量和高被引文献,系统展示南海问题研究历史演变和发展态势。
某研究领域一定时期内文献发表数量可在一定意义上代表其发展趋势和研究水平。年度分布曲线显示(图1),国际学界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近半个世纪的相关研究以2009年为分水岭,展现两大特点:第一,2009年前研究文献数量较少,每年发表文献量基本不超过20篇,南海问题受关注度不高;第二,2009年后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长,南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这一发展趋势与国内南海问题研究基本吻合,也跟南海形势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大体相符[2]。
图1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针对1974年1月爆发的中越南海冲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吉姆·西蒙[9]率先发文,从历史和法律层面肯定了中国对南海的所有权。1974年至1993年,相关文献共42篇,年均仅4.2篇,南海问题国际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这一时期的文献主要从法律和历史角度讨论了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南海海域划界、自然资源的合作开发、潜在的地区冲突与争端及国际关系等问题。1994—2009年,相关研究发文量明显增长,共246篇,年均15.4篇。该阶段的文献仍然以国际关系、法律和历史研究为主要领域,同时南海政策、地区渔业管理与经济合作、环境安全和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其中,东南亚各方南海政策研究[10-11]和中国南海断续线(也称九段线或u形线)历史渊源与法律地位研究尤为突显[12-14]。
2010年开始,南海问题国际研究发文量突飞猛进,研究主题增加了美国因素,这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直接相关。2013年后相关研究发文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到2016年达到顶峰,多达254篇。其中,研究内容多关联南海仲裁案,大量文献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证。而国际仲裁法庭的“最终裁决”(即菲律宾“胜诉”并“否定了南海断续线”)引起国际舆论哗然,外媒竞相报道,众多学者尝试从历史权利、国际法、海洋法与海洋划界、资源管理、地区合作与环境可持续化等维度对此“裁决”及潜在影响进行研究探讨。2017年之后文献数量开始缓慢下降,2021年降为149篇,相关研究步入平稳阶段。这主要源于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对南海政策的修正极其温和的对华政策[15],“南海仲裁案”告一段落,国际学界对南海问题的关注逐渐减少,研究成果随之下降,这与曹强和王迎春的国内研究趋势大体一致[2]。
1.学科类别
以WOS对文献的研究领域划分为标准,整理了所有文献的学科属性,结果表明,相关研究文献所属学科表现出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的特点。集中性体现在多数文献聚在少数几个学科,如国际关系、区域研究、政治科学和法学学科,达1 821篇,占文献总量的90.33%(表1)。分散性表现为所属学科范围广、种类多,既有文史哲学科,也有理工学科,如环境科学、地理学、绿色可持续科技、海洋学、生态学等,这些理工学科的文献共185篇,占9.44%。人文社科领域的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跟国内研究动态基本一致[16]。
表1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文献的主要学科
2.来源期刊
对某一领域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核心刊物,为后续学者开展研究提供重要理论阵地和学术交流平台。首先筛选出所有期刊论文,共计1 222篇,然后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文献分散规律),按照论文数量的多少,将南海问题国际研究的来源期刊分成3个区,即核心区、相关区和边缘区。如果3个区的期刊数量比接近1:n:n2,则符合该定律[17]。把所有文献来源期刊分成三个区,每个区平均论文量约为672篇,分载于307种期刊,其中核心区期刊11种,相关区37种,边缘区259种,N比值约等于5,符合布拉德富定律。由此统计出相关研究期刊分区见表2。
表2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分区
11种核心区期刊共载文414篇,占论文总量的33.88%。由布拉德福定律(>33%)可知,相关研究较为集中,已形成稳定的期刊群[18]。查阅这些期刊的官方网站可知,8种期刊主要探讨亚太区域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等综合内容,3种期刊专注于国际法和海洋法,彰显出南海问题研究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见表3。高被引文献来源分布情况显示,《海洋开发与国际法》等4种来源被引量均超过800次。8种为学术期刊,其他3种是报刊和通讯社,说明南海问题研究具有时效性。英美主办9家,显示出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国家在南海问题的国际传播和学术研究方面起了主导作用。《海洋开发与国际法》在高发文和高被引文献来源列表中稳居榜首,其他同时出现在两个来源列表中的还有《当代东南亚》等6家期刊,说明其在南海问题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是该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表3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文献的施引来源和被引来源
1.作者来源分析
作者来源国家分布统计显示,排在前十位的国家作者发文量高达1 697篇,占总量的86.62%。排在前三位的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学者发文量为978篇,占总量的二分之一(49.92%),形成国际上关于南海问题研究的三足鼎立之势,突显出这些国家相关学者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及优势的学术地位;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如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等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形成了南海问题研究圈,但网络结构的紧密联系尚不够;英国、加拿大和德国等非周边国家也涌现出众多研究成果。美国、英国和中国学者的文献被引量排名前三,展示出其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对南海问题国际研究话语权的引领作用。(见图2)
图2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文献的主要作者来源国家
作者来源机构分布特征可以揭示学科领域知识产生、传播及演变扩散的来源,评估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关注程度,为该领域的学术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提供参考依据。统计发现,涉猎过人文社科领域南海问题研究的国际机构共829家(以一级单位计算)。表4列出了发文量在20篇以上的11家作者来源高产研究机构发文量和被引量。这些机构共发文399篇,占总发文量的20.47%,机构分布较为集中;澳大利亚和中国各占3家,新加坡占2家,其他高产机构分别来自菲律宾、越南和英国。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列前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的被引频次也明显突出。仔细研读可知,这些机构主要设有国际法、国际关系、东南亚或海洋等研究部门。
表4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文献的主要作者来源机构分布
2.高影响力作者分析
挖掘和分析高影响力作者的学术活动可以高效识别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线索,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而学者对学科发展有重大贡献和影响力的主要指标是其发文量及文献被引量,这是同侪认可的重要标志,可以从不同维度反映其学术影响力。因此,将发文量和被引量作为分析作者影响力的两项指标分别统计。结果表明,1 806位作者共同参与了1 959篇南海问题研究文献的写作,发文量在11篇以上的高产作者(第一或独立)共11位(见表5)。中国有3位学者出现在高产作者列表里,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等南海周边国家高产作者也较为活跃,同时还涌现出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挪威和丹麦的学者,显示出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活跃度。
表5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的高产作者
表6列出了相关领域的11位高被引作者。其中,澳大利亚学者占4位,美国和新加坡各2位,英国、越南和中国各1位,被引频次超过300的有4位。以邹克渊为首的6位学者同时出现在高产和高被引作者名单里,彰显了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是该领域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人物。
表6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的高被引作者
查阅同时出现在两份名单里6位学者的代表文献后,总结了其重点关注的主题(见表7)。可见,这些核心学者广泛关注南海问题所涉及的法律、海域划界和海洋资源合作与开发等主题,再次反映了南海问题研究的跨学科性。
表7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的核心学者关注主题
为解析南海问题国际研究的知识基础和引文模式,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共被引分析。运用被引频次在30次以上的34篇参考文献,Vosviewer生成4个共被引聚类(见图3),代表了近50年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动态。
图3 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文献的共被引聚类图谱
仔细阅读这些高被引文献发现,图谱左侧上方聚类汇集了多位中国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文献,他们从历史和法律角度讨论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图谱右侧下方聚类凝聚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学者文献,他们主要为了美国国家利益对中国进行批评指责。具体而言,位于图谱右侧的最大聚类(红色)内容多论及中美南海战略竞争,图中左侧第二大聚类(绿色)包含的主题涉及中国的南海权益与主张和南海资源合作开发等问题,位于图谱下方的第三聚类(蓝色)主要讨论中国的南海政策,图谱上方的第四聚类(黄色)主要聚焦南海九段线的历史和法律地位及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合法性。
结合聚类图谱和文献研读,将四个聚类划分成四个知识群组:中国的南海权益及主张、南海争议及解决方案、中国的南海政策和中美南海战略竞争。
1.中国的南海权益与主张
1970年代,国际法学权威专家丘宏达等论证了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法律地位[19]。2000年代初,厦门大学李金明和李德霞教授借助1947年的中国《南海诸岛位置图》,考察了南海断续线产生的历史渊源问题,并从政治和法律层面就这条线在南海的法律效力进行了多方位探讨。作者认为,这条线不仅明确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而且还起到了界定中国南海海洋边界的作用,因此建议把其称为中国在南海的传统海上边界线[12]。邹克渊[13-14]从中国的传统海洋边界、国际法和司法声明等层面论证了南海九条断续线的历史性权利及其法律效力。
2013年,菲律宾单方提起南海仲裁案,《美国国际法杂志》同时在南海专刊上连发3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南海问题的争议焦点,汇集了中西方学者对立的观点。清华大学高之国和贾兵兵教授的论文对我国南海九段线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进行了论据翔实、逻辑清晰的客观阐释,并指出,九段线是保护中国领土所有权及历史权利的线,具有三种含义:首先,代表了中国对南海九段线内的岛屿和岛礁拥有主权,对这些岛屿和岛礁附近海域及海床和底土具有主权和管辖权,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第二,维护了中国在南海周边海域和大陆架进行捕捞、航行及开发油气等海洋活动的历史性权利;第三,允许其作为潜在的海洋划界线。这为我国南海问题的澄清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20]。罗伯特·贝克曼[21]从地理和法律角度批驳中国历史性权利主张具有模糊性。法国的弗洛里安·杜帕博士和皮埃尔-马瑞·杜帕教授则逐项质疑并驳斥中国南海九段线的来源、含义和法律基础,认为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主张不符合国际法标准[22]。
2.南海争端及解决方案
结合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争端产生的背景,加拿大法学家和地理学家马尔文·塞缪尔斯教授指出,该争端源于南海油气资源的发现,本质是越南和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对资源的争夺,认为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主张具有历史依据,是正当的[23]。傅泰林从主权主张管理策略角度审视了中国1990年代中期到2011年间在南海争端中的行为,认为中国武力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不大,建议把“搁置争议”战略转变为通过谈判和妥协解决争端[24]。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彼得·达顿指出,解决南海争端的核心在于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在南海主权和管辖权方面,中国需向国际社会廓清九段线的具体含义并解释中国的核心利益;在资源开发问题上,需抛弃“搁置争议,合作开发”的策略,签订有意义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项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诸多争端;未来南海的和平与安全,需要地区国家共同关注,而不是只追求国家利益[25]。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的马克·瓦伦西亚教授等致力于解决南沙群岛争端,探讨了几种可能的方案,提出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共享共管南沙区域资源的构想[26]。
3.中国的南海政策
1990年前后,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高沃龙教授和《香港明报》的卢志坚主编皆以丰富的中文原始资料为基础,全面阐述了1970—1980年中国在西沙和南沙群岛的推进情况,但前者主要从解放军的官僚利益与中国国家利益之间的互动视角解释了当时中国的南海政策和战略[27],后者重点分析了中国当时处理西沙和南沙群岛领土争端政策的两个因素:中国一贯主张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及对该地区地缘政治利益的看法[28]。
4.中美南海战略竞争
图谱右侧最大聚类中有13篇被引文献,均由西方学者撰写,发表时间大部分在2010年后,与美国重返亚太的时间相当。内容主要迎合美国利益,批评中国南海主张,反映了南海问题主要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的罗伯特·卡普兰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东南亚各国不断扩充军事力量并加强自身防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剧了这种紧张局势,亚太地区曾经相对安定的局面被打破[29]。莱谢克·布斯辛斯基分析了南海的紧张局势,推测中国军方会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强硬姿态,因此奥巴马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坚持其在南海的利益[30]。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比尔·海顿基于最近的遗传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资料断章取义,提议早期南海历史需重新解释,南海的历史权应属于南海周边多个国家[31]。
美国哈佛大学阿拉斯泰尔·江忆恩教授研究了当时西方所谓中国在南海的“新盛气凌人论”[32],认为中国近年来在外交场合表现出的“强硬姿态”是偶发的,不是政策的根本改变,西方没必要过度解读;“新盛气凌人论”的说法会产生误解并在西方以讹传讹地产生错误共识,进而误解中国的政策,尤其会对中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33]。
上述高被引文献在南海问题研究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观点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组成了南海问题国际研究的知识基础。其中,高被引文献的中国作者和海外华人作者多是法学专业出身,其文献主要从历史和法理角度对南海断续线和中国的南海主权主张展开研究和论证。而高被引文献的国外作者均来自欧美国家,尤以美国为主,虽有作者尊重南海历史和现实,但以海顿为首的部分学者对中国抱有敌意和偏见,有意曲解南海历史并将其政治化,误解中国南海政策,给中国国际关系尤其中美关系带来不良后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文社科领域的南海问题国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2016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与南海国际形势的变化基本一致。学科类别集中在国际关系、区域研究、政治科学和法学等,占比90.33%;环境科学、绿色可持续科技、生态学等理工科领域的文献日益增多,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综合发展的趋势。研究力量中,作者来源不只限于南海周边国家,以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对研究贡献最大,发文量和被引量均名列前茅;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研究机构最具研究实力,形成了以邹克渊为首的核心作者群体。高被引文献主要围绕中国南海权益及主张、南海争议及解决方案、中国的南海政策和中美南海战略竞争等4个知识群组展开研究论证,这些知识群组构成了相关研究主题和热点。
南海问题错综复杂,关联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典型的跨学科课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主导国际传播和学术研究媒介,掌握了南海问题的国际话语主动权。部分高影响力欧美学者也有意将南海问题政治化,错误解读南海历史和中国的南海政策,误导国际学界,严重影响了中国南海权益的维护。究其根源,除了服务国家利益之外,还与缺乏可参考英文版南海历史资料有关系。尽管以吴士存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相关南海的专著或编著为数不少[34-35],但可能是电子版书籍较期刊论文更难获取的原因,被引量并不高。从本文的高被引文献聚焦的研究主题不难看出,法理依据和历史依据是南海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而高影响力核心作者多是法律专家,历史专家的参与不足[36-37]。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急需我国历史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南海历史资料的英语翻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