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浅析

时间:2024-07-06

龙姝帆

(琼州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2)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浅析

龙姝帆

(琼州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2)

本文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试从题材、体裁两方面对其歌诗特征进行探讨。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歌诗特征

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现代作曲家们在遗留下来的古代诗词的基础上,吸收欧洲音乐,引进和声体系,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形式,具备诗乐结合、丰富的调式调性及和声、钢琴伴奏等特征。笔者于此,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诗特征即可以从题材和体裁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题材特征

题材是艺术家有意识、有目的的提炼、加工予以表现生活的材料,是经过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过滤了的生活素材,它的种类多种多样,非常广泛。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题材的选择上已冲破了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成规,超越了浪漫主义所追求的自我、自觉、情感,而是通过这一音乐形式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注与责任感。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内容上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单层面的再现,而是隐含着一种“借古抒怀,以古喻今,以回归探求现实”的主题意义。作曲家正是把握了时代主题,试图借古诗词来表现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现列举几种最为突出的题材进行分析。

(一) 劳动题材

我国有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传统,耕种稼禾、养蚕织布、征战徭役等内容在诗词中都有所反映,选取这类诗词作曲的有《击壤歌》 (青主)、《纺纱歌》 (周淑安) 等,这类作品既包含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歌颂,又有揭露社会矛盾,对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同情,曲高和众,传唱颇广。

青主在1929年根据古歌谣创作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饮以凿井,食以耕种,自食其力。上古农民追求的宁静淡泊、悠然自得而又蔑视权势的田园农耕生活,在这首短短的歌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古歌谣本来就来自民间,在古代是被传唱的,青主用这首古歌谣进行创作,使其与音乐相结合更为自由,音乐的节奏感更为强烈,变化更为丰富,表现了他对现时出于动乱年代的劳动人民真挚的同情以及对太平盛世人们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二) 爱情题材

“爱情”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美好心灵的抒发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爱情的篇章颇多,一首首诗词,犹如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或歌颂纯贞美好的爱情,或寄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选此类诗词进行艺术歌曲创作的如《红豆词》(刘雪庵)、《竹枝词》 (冼星海)、《蝶恋花》 (冼星海)、《我侬词》 (应尚能)、《醉妆词》 (青主) 等。

例如刘雪庵根据清代作家曹雪芹(1715?1724?—1764) 《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唱的一段歌曲的歌词创作的《红豆词》,这是一首爱情的颂歌。首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点出全曲的爱情主题,音乐柔美、哀伤,表现出压抑已久的相思愁苦。以下用一连串排比句表现热恋中的青年人为爱情而苦恼的情景,“开不完”、“睡不稳”二句以春秋景色的代换写痛苦的年复一年,“忘不了”等五句详写因爱而引起新仇旧恨,食不下咽,镜容消瘦,而与其相对的音乐方面,刘雪庵采用上行又下行的模进,旋律的上下起伏,音调的不断提升,使得歌词与音乐一呼一应,加强了乐曲的紧张度,歌词的情感随音乐逐渐深入。结句又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比喻爱情之难以割舍。整首词所诉所言,都包含了宝玉对黛玉的相思之情以及痛苦与伤感的呈述。

(三)思乡题材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战争不断,政局不稳定,致使许多人流离失所、漂泊不定,在孤寂的心情下,思念故土和远方的故乡亲人,一些作曲家有感而作了艺术歌曲来表达飘零之感、寄托思乡之情。代表作如《天净沙》 (冼星海)、《游子吟》 (陆华柏)、《离思》 (贺绿汀)、《静夜思》 (萧淑娴) 等。

例如冼星海根据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1251—1321)的小曲创作的《天净沙》。全曲用仅仅28个字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在头三句,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两句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星海从传神入手,特别是“断肠人”三字,在忐忑不安的连续三连音节奏上形成的旋律,如泣如诉,辗转下行,深沉而悲痛,一直沉落到全区最低音g上,但却突然又在“天”字上出现了一个意外的上行八度大跳,并且继续奋力上升,形成高潮,恰当地表现了主题,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四) 爱国主义题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军的侵略日益扩大,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卖国措施下,亡国之祸迫在眉睫,面临的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爱国主义思想题材的作品在这时是极为需要的。音乐家们信手拈来,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古诗词体裁,或慷慨激昂,或悲愤抑郁,来表达其爱国主义思想。代表作有《满江红》 (林声翕)、《炯炯丹心》 (应尚能)、《声声慢》 (张肖虎) 等。

二、体裁特征

我国的古体诗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成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歌词源泉。为了更好地体现此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丰富的题材内容,作曲家有意识地采用了几乎各个历史时期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按照体裁来分大致有诗体和词体两种:

(一) 诗体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其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运用较多的古体诗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简称“诗三百”,《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诗歌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用《诗经》作为体裁的主要有:陈田鹤谱曲的《闲暇》 (《诗经》秦风),冼星海谱曲的《风雨》 (《诗经》郑风),应尚能谱曲的《无衣》 (《诗经》秦风),江定仙谱曲的《棉花》 (《诗经》) 等。

(2)格律近体诗: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般包括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运用较多的近体诗是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而且唐诗在当时本来就是可以入乐的,尤其在盛唐时期,“家家尽唱升平曲,帝幸梨园亲制词”,可以说它与生俱来就有吟唱的魅力。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用唐诗作为体裁的主要有:青主谱曲的《回乡偶书》 (七绝 贺知章)、黄自谱曲的《下江陵》、《峨眉山月歌》 (七绝 李白),刘雪庵谱曲的《枫桥夜泊》 (七绝 张继)、《春夜洛城闻笛》 (七绝 李白),张肖虎谱曲的《咏柳》 (七绝 贺知章),谭小麟谱曲的《自君之出矣》 (五绝 张九龄) 等。

(二) 词体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宋词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进行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最主要的歌词来源。

与唐诗一样,宋词一开始也是入乐的,有令、慢、近、犯等长短不一的音乐体裁,在风格上还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也是音乐表现上的慷慨激昂与婉约细腻两类基本情绪的概括。另外,由于宋词在音律、节奏方面的特点,可利用声调的抑扬顿挫来配合音乐的节奏感,由于词比诗更自由多变,因此,作曲家用宋词这种体裁形式创作艺术歌曲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了,不仅词与曲能较好地配合,而且符合艺术歌曲抒情性强的特征。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用宋词作为体裁的主要有:青主谱曲的《大江东去》 (苏轼)、《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黄自谱曲的《点绛唇·赋登楼》 (王灼),冼星海谱曲的《别情》 (吕本中)、《蝶恋花》 (苏轼),应尚能谱曲的《破阵子》 (辛弃疾)、《炯炯丹心》(崔与之),张肖虎谱曲的《声声慢》 (李清照),谭小麟谱曲的《彭浪矶》 (朱希真)、《正气歌》 (文天祥) 等。

除此之外,元曲、民谣等在作曲家们的创作中都有所涉及,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涉猎广泛的特征,诗人在字里行间流荡着饱含深情的韵律和节奏,给予了作曲家以艺术处理的自由天地。

三、小结

当然,以上分类略有简单化,其中内容也有重叠、交织的,但不管是哪一类,它们大多都是直接选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流传已久的名人诗词佳作,作曲家们力图通过这种选用古典诗词的方式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以诗与乐的结合表现出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和气节。在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能看到,既有“大江东去”的雄阔,又有“声声慢”的婉约;既有“执手相看泪眼”的儿女情长,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慷慨高歌;既有“金戈铁马”的呼啸,也有“月夜蝉鸣”的静思。可以说,作曲家的选词,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既展现了作曲家的才华风韵,又展现出华夏文化的绚烂多姿,是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完美统一。

[1]侯康维.什么是音乐题材及体裁研究的意义.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王希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意蕴.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章绍同.中国艺术歌曲与中国文化.人民音乐,2007年第11期.

[4]左霞.再唱烟柳枝—浅析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艺术启示.人民音乐,2007年第12期.

[5]汪莉.我国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探讨.中国音乐,1993年第4期.

[6]左霞.再唱烟柳枝—浅析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艺术启示.人民音乐,2007年第12期.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China ancient poetry art song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ries from the theme, the literature style two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to its song poem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the twentieth century;ancient poetry art so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of poem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of Poem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rt Song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Long Shu-fan
(Qiongzhou University,Sanya Hannan 572002)

J69

A

1008—6772(2011)01—0093—03

2011-1-18

龙姝帆(1984-),女,四川绵阳人,海南琼州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