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深度翻译与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以Arthur Waley《道德经》的翻译为例

时间:2024-07-06

王 丽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深度翻译与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
——以Arthur Waley《道德经》的翻译为例

王 丽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本文以Arthur Waley《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深度翻译理论,解析深度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深度翻译;典籍英译;文化传递

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Appiah,1993:808-19)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的理论,他的这一理论无疑对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递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以深度翻译理论为指导,援引Arthur Waley《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深层次内涵成功与失败传递的案例,解析深度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深度翻译理论概述

所谓深度翻译,亦称厚语境化 (thicker contextualization);是指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阿皮亚认为,深度翻译方法能使读者回到翻译文本产生时的时代,理解文本产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深度翻译为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那就是在翻译文本中列举各种注释和评注,尽力去重构源语文本产生时的历史氛围,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源语文化。

文学翻译是一个再阐释的过程。原文作者是源语文化的持有者,他们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都体现了他们对本族文化的阐释。翻译者的工作正是对这种阐释的阐释,他努力去阐释作者对于源语文化的理解,并通过这种阐释,将他所理解的源语文化呈现在本国读者面前。一旦译者的阐释完成,翻译文本就会接受来自目的语读者的阐释,从而完成作者阐释、译者再阐释、目的语读者再再阐释的文学作品产生、译介和阅读的过程。

深度翻译的过程可以简略地表示为:源语文化——源语文本——译者主体——译语文本——译语文化。深度翻译能够再现翻译文本的历史文化语境,可以为跨文化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深度翻译是减小跨文化误读和翻译难度的有效方式。

二、《道德经》的英译

《道德经》一书八十一章,五千余言,涵盖了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各方面,言简意精。《道德经》的英译不止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一国到另一国,而是从古代到现代,这种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再加上艰涩的上古汉语和深奥的哲学思想,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也给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增加了额外的障碍。

就《道德经》的翻译而言,译者必须对其成书、版本、老子其人其事等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努力去阐释老子对于源语文化的理解,并通过这种阐释,把他所理解的源语文化呈现在本国读者面前。在翻译这样的文本时,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知识,更需要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化内涵。要使西方读者明白老子大智大慧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要把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还要把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阐释出来,解释清楚,否则,会使西方读者雾里看花不知所云为何。

三、Arthur Waley《道德经》的英译分析

(一)有效传递文化内涵的翻译。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 (Arthur Waley) 所译 《道德经》 (Tao Te Ching) 被公认为是比较权威的英译本,至今在外语界仍然经久不衰,并多次重印。译文中有些地方成功运用了深度翻译的方法,即译者对译文中一些文化厚重词语作了翔实的注解,有效地传递了其中的文化内涵,现举例如下:

⑴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

Arthur Waley的译文是: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dutiful sons”.(Arthur Waley,2004,P37) 并在章节末对“the six near ones” 做 出 解 释 : “father, son,elderly brother, younger brother,husband and wife”如果没有此注释,西方读者看到此处会感到茫然、费解,西方注重个人主义,东方看重家庭人伦,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亲人之间出现了矛盾,才有父慈、子孝价值的提倡。“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汉语中人们常说“秉公断案,六亲不认”。Arthur Waley对此做出注解,所以读者看了注释一目了然,会领悟这句话的含义,能积极引导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2)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Arthur Waley的译文是:Ruling a large kingdom is indeed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Arthur Waley, 2004,P127)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大国好像烹小鱼不能常常翻动,常常翻动小鱼就会破碎;国君治理国家不可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不堪甚扰,便会把国家弄乱。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如果西方读者只看“cooking small fish”会产生理解障碍,Arthur Waley在章节末对这一翻译做了解释,“the less one handles them the better”,这样使读者更有利于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3)第二十六章:“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重,指载衣服粮食的车子,以其累重,故称“辎重”。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圣人的行动,总是持重守静。” Arthur Waley译为:“Truly,A man of consequence though he travels all day,will not let himself be separated from his baggage-wagon.” (Arthur Waley,2004,P55) 并在章末注释为“literally,‘his covered heavy’,‘heavy’being the Chinese name for carts as opposed to light traveling carriages.There is a play on the two senses of‘heavy’.This is a patrician proverb, a maxim ofthe chun-tzu,‘gentlemen’.”这样一注释,读者就明白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发生肾损伤的患者T淋巴细胞CD4绝对值平均值 (277.5± 23.1)个·μL-1,中位数 280个·μL-1。有87例 (89%)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为营养不良、消耗综合征、丙肝、乙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结核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合并2种基础疾病的有55例 (56%),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的有30例 (31%)。

(二)未能传递文化内涵的翻译。Arthur Waley《道德经》译文中,有些地方只是字面上的翻译,缺少应有的注释,没能运用深度翻译的方法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加以有效地传递,现举例如下:

(4)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Arthur Waley的译文是:Of the highest the people merely know that such a one exists;The next they draw near to and praise.The next they shrink from, intimidated; but revile.(Arthur Waley,2004,P35) 仅有此译文,读者读不出这是讲什么的,只能推断出由高至低的几个层次。其实这是老子把世道划分出的依次递减的四个等级。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国君的存在;次一等的国君,以德教化民,以仁义治民,施恩于民,人民更亲近他,称颂他;再次一等的国君,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畏惧他;最末一等的国君,以权术愚弄人民,以诡诈欺骗人民,法令不行,人民欺侮他。所以译文若有注释:The classifications here refer to four kinds of rulers which fall from the best to the weakest ones.会使读者对其中暗含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其中的文化会更好的加以传递。

(5)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Arthur Waley的译文是:The five colors confuse the eye.The five sounds dull the ear.The five tastes spoil the palate.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西方读者看了这个翻译会困惑不解,不知道“five colors”,“five sounds”,“five tastes”是指哪五种颜色?哪五种音符?哪五种味道呢?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味”指酸、甘、苦、辛、咸(刘坤生,2004,P59)。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致视觉迟钝,视而不见;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致听觉不灵,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终致味觉丧失,食而不知其味。所以老子主张摒弃一切外物的引诱,以确保固有的天真。所以应在此处增加注释“The five colors refer to blue,yellow,red,white and black.The five sounds mean Gong,Shang,Jiao,Zhi and Yu.And the five tastes are sourness,sweetness,bitterness,spiciness and saltiness.”

(三) 《道德经》中“一”的文化内涵及Arthur Waley的译法。篇章中有关“一”的译法还有商榷之处。《老子解读》中讲:一,道。老子在五千言中对道有多种称谓,大凡从唯一、绝对性的角度来谈道,他就称道为“一”(刘坤生,2004,P41)。例如:

(6)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Arthur Waley的译文是:Can you keep the unquiet physical-soul from straying,hold fast to the Unity,and never quit it?(Arthur Waley,2004,P21) 他把“一”译为“the Unity”,当成统一,整体的意思了。

(7)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Arthur Waley的译文是:To remain whole,be twisted.To become straight, let yourself be bent.To become full, be hollow.Be tattered,that you may be renewed.Those that have little, may get more; Those that have much, are but perplexed.Therefore the Sage clasps the Primal Unity,testing by it everything under heaven. (Arthur Waley,2004,P47)他把“一”译为“the Primal Unity”,依然是当成整体的意思。

这句的意思是:所以圣人紧守着“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林语堂,2009,P130) 张光华在《〈道德经〉俗译》中对这句话的解释为“所以圣人把握住‘道’,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此处,译者未能正确阐释文本的文化内涵。不妨把“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译作:Therefore the Sage clasps the Tao,testing by it everything under heaven.

(8)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Arthur Waley的译文是: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three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 (Arthur Waley,2004,P91)

此处,译者译出了字面意义,把“一”、“二”、“三”译为简单的数字,并没有体现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以及“事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的哲学内涵。即未译出其中的隐喻意义。译者若能以注解的形式对其加以阐释,其间的文化内涵才能被西方读者领略。这句话不妨译作: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yin and yang,then another new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

(四)Arthur Waley“一”误译的解析。由于《道德经》诞生于两千多年前,无论是汉语语内翻译还是汉语同其他语言之间的语际翻译,都存在理解和阐释上的困难。《道德经》中汉语语内翻译所涉及的时间的距离可能比语言的差异更难处理。对于具有一定语言功底的译者来说,《道德经》英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意蕴。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而词义的演变只有在明确的上下文里才会显现出来。年代越久远的文字越不容易确定其历史意义。译者对源语文本的阐释受制于时空的变化,受制于文字意义的不确定和散发性,也受制于译者所在的社会文化规范。

四、结语

《道德经》一书言简意精,哲理深奥,成书时间久远,为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译者首先应努力正确阐释源语文本和源语文化。在此基础上,译者应努力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读者尽力去重构源语文本产生时的历史氛围,理解文本产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是深度翻译为目的语读者所提供的一条新路径。同时深度翻译策略也为在典籍英译中减少翻译难度,更好地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启示。

[1]Appia,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 [A].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5.

[2]刘坤生.老子解读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老子著.Arthur Waley译.道德经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6]孙宁宁.翻译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纬度:深度翻译 [J].上海翻译,2010(1) .

[7]张光华.《道德经》俗译 [R].老子邮票首发式暨第一届老子文化节,中国鹿邑老子学会,2001.

Abstract:Thick translation enlightens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a foreign language.Efforts are made to examine th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by Arthur Waley with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ick translation.

Key words:thick translation;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Thick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by Arthur Waley

Wa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H059

A

1008—6772(2011)01—0099—03

2011-1-13

王丽(1972-),女,河南鹿邑人,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