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联理论视角下法语隐喻的翻译

时间:2024-07-06

王天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关联理论视角下法语隐喻的翻译

王天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本文把西方的关联理论与法语隐喻汉译实践相结合,探究关联理论视角下法语隐喻的翻译。

关联理论;法语隐喻;翻译策略

一、隐喻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关联理论的启示

关联理论也叫关联原则,它是关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条原则。关联理论的核心是两个“关联原则”:(1)关联的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2)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是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由此,我们认识到人类认知通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解读新物象要依靠我们思维中的关联物,例如,“aller au diable Vauvert”中的Vauvert需要我们认知,如果我们能够把此喻体关联到我们思维中的客观意象,我们就可以解读其中的寓意了,法国人大都知道“Vauvert”在十一时代是巴黎附近的一座城堡,而且是一个经常闹鬼的古堡。因此,法国人能正确认知“aller au diable Vauvert”的寓意: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或者干脆到一个有去无回的地方去。而汉语读者很少知道Vauvert为何物,对“Vauvert”的最大关联往往是空洞的,自然也就不知道其寓意。可见,法语和汉语的文化意象差异经常构成法汉两民族的交际障碍,隐喻翻译的核心应是恰当处理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换问题。进行隐喻翻译时,要想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一样欣赏到原文隐喻表达的妙处,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力,尽量使译文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一致,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文化中去寻找关联,借用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具相似意义的形象来代替原文中的形象,使读者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得最佳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关联理论的这些观点应用到法语隐喻汉译中可以开阔我们的翻译思路,帮助我们把握隐喻翻译的尺度,建立隐喻翻译的具体方法。

近年来人们常常热衷于西方隐喻理论的介绍,很少对隐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隐喻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原文的隐喻特征在译文中消失,译文平铺直叙;原文隐喻中的喻体与译文隐喻中的喻体意象不一致;原文的文化喻体在译文中缺失,造成原文的文化寓意严重亏损。传统的翻译方法在隐喻翻译方面主要是应对一般语言的信息传递,译文没有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美和内蕴美,忽视了法语的文化特征。传统翻译方法不能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作者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提出法语隐喻切实可行的汉译方法。

二、隐喻的分类——以文化差异为依据

为了便于说明如何对不同类型的隐喻应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作者将法语隐喻按中法文化差异分为以下几类:

(一)喻体形象和寓意完全对应。中法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无论在喻体形象还是寓意甚至表意形式上都基本相同的表达。比如:Une hirondelle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孤燕不成春。例子中“Une hirondelle”和“孤燕”,“printemps”和“春”完全对应,不仅喻体形象相同,“Une hirondelle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和“孤燕不成春”的寓意、表意形式也完全一致。

(二)寓意一致,喻体形象不同。某些法语隐喻表达和汉语隐喻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它们所使用的喻体不同。在法汉谚语中有很多这一类型的隐喻。比如:Habit de velours,ventre de son.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中“velours(天鹅绒)”与汉语中的“玉(jade)”喻体形象不同,“son(糠)”与“絮(ouate)”喻体形象也不同,但是“Habit de velours,ventre de son”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寓意吻合。

(三)喻体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有一类隐喻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是因为这些隐喻表达包含有法国历史上特有的人物、地名以及历史典故等,而汉语读者由于没有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例如:Il a cassé sa pipe.他打碎了他的烟斗。如果读者不知道“Il a cassé sa pipe”的典故,可能不明白“cassé sa pipe”的寓意。如果补充“Il a cassé sa pipe”的来源,汉语读者就会恍然大悟:相传,从前有个喜剧演员叫梅西埃,他演戏时,嘴里总习惯衔着烟斗。有一次,他正在台上表演,烟斗突然从嘴里脱落,便断气了。从此,人们就用casser la pipe来指“突然死亡”。

(四)缺乏相应的表达方式。有些隐喻中的喻体与法国文化或物质生活息息相关,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是汉语文化中缺失的表达。如Mettre du beurre dans les épinards.菠菜里加奶油——改善生活。法国人爱吃奶油,奶酪之类的东西,可见这类表达的出现与法国人的生活饮食爱好分不开。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语隐喻翻译策略

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最佳关联原则,指出言语交际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最佳关联,因此翻译的任务就是根据不同的法语隐喻类型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从而使译文读者与原文之间建立最佳关联,使译文读者读译文的效果尽可能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的效果相似。

(一)保持喻体。法汉两种语言虽然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许多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比如汉法两种语言中都是用乌龟喻行走极慢,用狐狸喻狡猾。许多法汉隐喻表达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上相近,传递相同的文化信息。用关联理论的观点来看,双方的认知语境是一致的,这一类隐喻,即上文提到的第一类隐喻可以采用保持喻体不变的方式进行翻译。如La goutte d’eau cave la pierre.滴水穿石;Jeter de l’huile sur le feu.火上浇油。隐喻的喻体是隐喻内涵的核心,也是传递意象的关键。翻译时保持喻体不变,关键问题就是要确保喻体在法语和汉语中的意象和内涵基本一致。总之,我们应重点考虑法汉文化差异问题,只有当中法喻体的形式和寓意都相同时,才采用此种方法,保证译文给读者提供的信息与原文给原文读者提供的信息一致。

(二)转换喻体。还有些法语隐喻,喻体形象与汉语的固定表达不同,但是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如果直译原文隐喻,由于隐喻表达中的喻体形象不为汉语读者所熟知,译者需要付出较大的处理努力才能获得该隐喻的隐含意思。因此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力,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文化中去寻找关联,借用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具相似意义的形象来代替原文中的形象的方法来获得最佳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例如:On tombe de Charybde en Scylla.如果直译成“从卡律布狄斯跃到斯库拉”,估计汉语读者没有几个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而若译成“才脱龙潭又入虎穴”,汉语读者则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正是借用了译入语语境中人们熟悉的形象使译入语读者无须太大的努力就明白译文的形象意义。用关联理论来解释就是两种语言中共有的知识在这里达到了最大的契合度,两个民族的认知语境在这里能产生共鸣。法语隐喻被翻译成汉语之后,该隐喻的汉语译文能否被汉语读者接受,是译者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转换喻体就是法语隐喻汉译中,译者从汉语语言中找到与法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基本一致的汉语喻体。译者把法语原文隐喻通过借用喻体或调整结构转译成汉语的隐喻,形象特征具备,寓意没有亏损,就是成功的隐喻翻译。

(三)加注法。法语和汉语都有大量的隐喻表达,包含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负载。在翻译这类隐喻时,即上文所提到的第三类隐喻“喻体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喻体不为大家所熟知,译者要增加一些注释,以传递文化与历史信息,否则由于译文读者认知语境里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将很难领会到原文隐喻的寓意。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应尽可能从原文的相关背景知识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然后将这种关联在译文中再现出来,这样的隐喻比较适合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翻译以实现最佳关联。例如:C’est un supplice de Tantale.这是坦塔罗斯所受的痛苦。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了解“坦塔罗斯”,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缺乏相同的认知语境,因此,译者应从原文背景知识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所以建议译文添加注释:坦塔罗斯为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因泄露天机被罚永世站在上有水果的水中,水深及下巴,口渴想喝水时,水即减退,腹饥想吃果子时,树枝即升高。这样读者既能了解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又能领悟到它的隐含意义,比直接翻译成“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效果更好。法语隐喻汉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汉语和法语的文化意象转换问题,尤其是法语所特有的一些文化负载词,凝聚着法兰西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特征,使用的隐喻喻体也是法语文化所特有的,如:Mathusalem (长寿的象征,据说他活了969岁):vieux comme Mathusalem像马吐萨兰一样长寿。如果我们能够把法语的这类富含法语文化特征的隐喻喻体在汉语译文中保留下来,我们就能让汉语读者也分享到法语隐喻的原汁原味的生动意象。

(四)直译喻体,补充寓意。法语隐喻汉译的难题是法语隐喻的文化喻体在汉语译文中的缺失或寓意亏损。对于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法语隐喻喻体,汉语译文是否丢掉了原文的喻体,汉语译文选用的喻体是否与原文的喻体在寓意上一致,译文读者能否理解其中的物象,这些都是令我们困扰己久的问题。若我们意译法语隐喻文化喻体的寓意,法语隐喻的文化喻体就会在汉语译文中缺失,寓意亏损,译文变得平铺直叙,平淡无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提出“直译喻体,补充寓意”的翻译方法。按照这个方法把法语隐喻的文化喻体直译出来,然后在后面添加对隐喻喻体的寓意提示,有点像中国歇后语的味道。如noyer le poisson,绝不仅仅是“将鱼淹死”而已,其中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寓意。汉语读者光从字面意思不能领悟其所含的隐喻意,因为他们没有法语文化关联语境的支撑,其中的寓意就无法在他们的思维中产生映射。只有知道它的来源,译者方可推出其寓意。这个表达是在20世纪出现的,是一个关于渔业的会议,会议中人们将咬着钓鱼钩的鱼不断地来回放入水中和水外,使其精疲力竭。由此将“noyer le poisson”译成:将鱼淹死——形容回避主题,故意将问题复杂化使对手厌烦。“直译喻体,补充寓意”的翻译方法既能解决弥补法语文化喻体在汉语译文缺失的问题,又能借助寓意提示领悟到原文隐喻文化喻体的意象从而欣赏到法语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

法语隐喻寓意深刻,且有很多隐喻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要将法语生动形象的隐喻传递给汉语读者有一定难度。关联理论可以指导译者怎样根据语境进行推理,怎样做到使译文与原文相似,达到充分的语境效果,以减轻读者的译文认知努力。在翻译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文化背景的不同,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本文研究提出的隐喻翻译

策略旨在指导译者能处理好文化意象的转换问题,在保持喻体特征的情况下达到译文寓意与原文寓意的最大关联性。然而隐喻本身是一种文化行为,只要文化存在差异,隐喻原文与译文必然存在差异,本文提出的隐喻翻译方法不可能是万能的,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缩小这种差异,尽量保证汉语读者能够在译文中欣赏到法语隐喻原文的喻体特征和文化寓意原貌,让深邃的法语文化不再因隐喻翻译不当而黯然失色。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asil Blackwell,1986/1995.

[2]程依荣.法语词汇学导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蒋小元,周永红.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中的关联问题 [J].怀化学院学报,2006(7) .

Abstract:this paper devises appropriate tactic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kinds of French metaphor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 problem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moral,etc.

Key words:the relevance theory;the French metaphor;the translation tactic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rench Metaph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Wang Tian-yuan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H319

A

1008—6772(2011)01—0114—03

2011-1-21

王天媛(1984-),女,湖南永顺人,湖南省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法国文化与翻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