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史小平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望城 410200)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
史小平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望城 410200)
本文试从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目的论;五四时期;翻译活动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的,在1978年他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 (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文中首次论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的一个次范畴,目的(skopos)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三者的关系是:目的规则是首要的规则。在1984年他和莱斯(katharina Reins) 合们完成《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在书的第一部分,弗米尔论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们为翻译和口译的普遍理论,而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人类活动。这两本书阐述了目的论的基本理论。以诺德为代表的第二代目的论者不断完善和应用目的论,其应用领域涉及到翻译人员培训、口译、文学翻译、儿童作品翻译、新闻翻译等。诺德将翻译规范和功能结合忠诚的原则融入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之中。
功能翻译理论是帮翻译者摆脱原语文本束缚的一场革命,他摆脱了以文本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有利于翻译者的能动性的发挥(段自力,2000:83)。目的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翻译都采用译入语文化规范取代译出语文化规范根据翻译目的和翻译种类,译者可以再现译出语文化规范,也可以将其归化为译入语文化规范,在翻译中,译者可以再现一部分译出语文化规范,也可以调整某些规范,以适应译入语文化标准和规范,译文文本和原文所传达的内容和文化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忠实,也可以是最小限度的忠实。这种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宏观上取决于翻译目的的要求。
(一)五四时期的时代性。1914年到1919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欧洲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被削弱,而十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西方阵营开始分裂出现了社会主义国际。
而在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不久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在时局的风云变幻,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旧事物的质疑,对新事物的渴盼,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心理特征。二十世纪初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二十世纪初的文化反思,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给予了大胆的诘难和批判。这种批判和怀疑是以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政治目的为基点的。伴随着对传统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知识界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的强劲浪潮。从1902年开始,中国到欧美等地留学的有千余人之多。五四前期回国的大批留学生为中国来了新思潮和新思想。这些新思潮和新思想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白话文运动从文学理论、文体形式、语言等方面都对传统文学构成了革命性的挑战。
(二)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其一,新青年社的翻译活动。《新青年》作为一份综合性刊物,是“五四”前后的一份重要期刊,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新青年》陆续介绍了托尔斯泰,左拉,易卜生等“世所称代表作者”,以及“近代四大代表作家”:易卜生,屠格涅甫,王尔德,梅特尔林克。译者除了《新青年》的骨干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郑振铎,刘半农等外,还有女翻译家薛琪瑛女士。他们的翻译活动几乎都是围绕中国新文学事业的开拓而有目的地进行,在译介对象的选择和相应的评介态度上,往往从有利于新文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译作,配合当时五四的思想启蒙运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谢天振2004:69-71)
其二,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社团之一,其宗旨之一就是“介绍世界文学”,开拓了译介外国现实主义文学,译介被压迫民族文学的道路。译者有沈雁冰,叶绍钧,矛盾,冰心,王统照等人。《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代表刊物。出于介绍外国新文学为中国新文学运动服务和介绍外国新思潮为中国社会革命服务这两个目的,文学研究会在译介外国文学时非常注意对象的选择,既要顾及思想性,又要顾及艺术性,并从译作在中国现实中可能会引起的影响和作用着眼,特别注意译介“为人生”的作品,如契珂夫、莫泊桑、莫里哀、泰戈尔、安徒生等作家的作品。(谢天振2004:72-74)
其三,创造社的翻译活动。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它的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它的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在1921-1929年创造社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译介的道路。他们的译介活动和创作活动充满了创造和反抗文坛风气的精神。他们一方面开拓新的翻译领域,重在译介浪漫主义作家作品,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另一方面检讨批判译坛上的各种译作,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谢天振 2004:74-77)
其四,未名社及鲁迅的翻译活动。未名社成立于1925年,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台静农等。除鲁迅外,他们多以文学翻译为主。未名社的译介工作是从出版鲁迅所译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塔》和李霁野所译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往星中》开始的。未名社的这种选择,符合它的“批评社会”、“批评文明”和倾向俄苏文学的宗旨和翻译思想的,这里,鲁迅的文学启蒙主义思想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鲁迅当时对未名社成员多次提到,当时的中国正需要这样的书。鲁迅通过严译赫青黎的《天演论》首次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曾买舟东渡,其间有进一步受林纾,梁启超等清末翻译家的影响,而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翻译和创作生涯。1907年,他在第一篇文艺论文《摩罗诗力说》中,体现了反抗异族侵略,迫切要求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大胆否定封建主义等一切统治观念,极力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而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问世,则标志着东欧、北欧、俄国等现实主义文学已占据了他整个翻译思想的中心。鲁迅主张直译,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标准。鲁迅的翻译选择,多为以外国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潮来启迪人们,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未名社在介绍外国进步文学,尤其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谢天振2004:77-80)
(三)目的论对五四时期翻译活动的影响。目的论是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的,他说的目的是指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Munday2001:78-9)。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如上所述,浓重的文化危机感以及文化饥渴在五四时期被严重地激化了,投射在当时的译介作品上。在这次翻译高潮中有一种明显的趋向,思想界缺什么思想就译什么主义。五四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它的目的是为国人介绍世界文学,介绍新文化,给人们以启迪。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译者心目中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文本”(Vermeer,1987:29)。翻译后的文本要为众多读者所接受,才能完成译介的流通与接受。以五四时期为例不难发现,任何翻译活动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进行翻译活动,开展翻译批评,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从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来看,目的论应用于文学翻译过程时,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评判一个理论的意义,并不是在于它是否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是否能够对实践提供全方位的完美指导(这样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尽管这是理论家努力追求的最高理想),更重要的是在于这种理论为开拓人们的思维,打破传统的定势,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更加完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1]Jeremy Munday,Introdu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1.
[2]Vermeer,Hans 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1987):29.
[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81-84.
[5]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skopos theory on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from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of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Key words:Skopos theory;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translation Activity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of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under Skopos Theory
Shi Xiao-ping
(Hunan Information college,Wangcheng,Hunan 410200)
H059
A
1008—6772(2011)01—0119—02
2011-1-9
史小平(197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内访问学者,研究翻译、英语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