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规划类课程体系改革

时间:2024-07-06

杨 君,刘 沛,范 佳,卢子龙

(1.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2.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从我国空间性规划的演进历程和历史看,规划制度在不断演进,不同类型的规划之间需要统筹和协调,部门职责存在交叉,多规合一迫在眉睫,空间规划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务院机构改革,原来的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部门与国土资源部、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等部门组建成新的自然资源部,各省、市、县的相关部门也相应进行调整,逐步解决部门职责交叉问题.空间规划体系也要分层级、分类别编制和实施管理,这就对从事规划编制和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对以培养该类人才为主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也要改革和更新.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专业设置背景,专业特色及其发展优势也不同,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不同,那么各自的办学定位、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将有所区别.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绝大多数是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分化而来,有些甚至追溯到“农业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等.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空间与未来”发展的号召,必须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

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同,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对专业和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在日益变换,那么也要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多是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基础上分化而来的.教育部于2012 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设立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取代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通常由“地学”“空间数据采集”和“规划与设计”3 大模块构成.但是时代在进步,国家关于城乡建设规划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科要想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规划与设计”模块,对规划类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办学条件、历史传统、所在区域特点等,改革和调整课程体系内容,使之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学生培养的要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 专业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1 空间规划与多规合一

我国的“多规合一”是近几年提出的以多种规划合治为目标的国土空间综合治理制度改革形式.城乡规划学科的对象领域和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在不断变化[1].桑劲等从土地产权的赋予过程入手,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建立空间治理制度演进理论框架,指出价格变化和偏好的改变是现有制度演进“合治”的主要动力[2].廖威等人探索基于“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研究[3-4].吴骞在尺度重构的视角下对国外特大城市的空间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所研究的空间结构的“重构”“去地域化”“再地域化”等为研究热点[5].袁源在大数据基础上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进行区域人口流动格局分析和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评估,从而探索研究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弹性以及效率理念[6].目前国内外空间规划都包含了地下空间规划,贺俏毅等人对地下空间规划条件的实操性进行了探索,并提出对应关键影响要素以及提高政府行政许可的严肃性和地下空间开发的积极性[7].郝庆提出在自然资源部职能下参考“宏观政策性/指导性规划—中观衔接性规划—微观实施性规划”构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8].有学者针对国外国土空间规划有过具体的分析,例如分析荷兰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的构成以及管理体系的运作方式,主要依托于国家、省、市3 级政府的公共行政系统构建,兼具分权化与强力管控手段[9].我国“多规合一”的最大限制在于事权主体不分明而导致冲突,即使在当前将所有规划部门都并入自然资源部中,大量问题也将存在于改革时期中.李亚洲等在分析大量关于日本规划的一手资料后总结出,在法律指导下,形成能统筹“多规”并行的空间规划体系[10].

2.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理学,专业代码为070503.专业的研究应用和管理内容广泛,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是一门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的学科也很多,比如地理、人文、城乡规划、生态、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我国以往开设与之接近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农、工、师范、综合、地质矿产等几大类.

目前全国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120 所以上,主要有农林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地方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基于开设专业院校的不同背景,授予的学位包括工学、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孙昌盛等提出基于中国城镇化新常态,从自然、社会、应用科学3 个方面建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提出系统性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4 方面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11].

2.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

该专业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定位以及学科背景,因此各个院校之间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高校的本科生培养宗旨是素质教育,其根本是实践能力及其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拓展环境.整理和分析一些重点高校的人文地理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12],区域地理是台湾大学的课程体系强调的对象,香港大学强调的是人文及全球化,其余几所学校的课程相对比较综合.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是以建筑学为背景设置专业主要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高校以地理学为背景开设课程,南京农业大学则突出经管类课程、云南大学重视自然地理与管理课程的均衡结合.

有人主张在不同研究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不同,其核心课程也应不同,并在突出特色[13].孙海军等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强化特色与课程体系协调性、加强课程联系、突出模块学习、优化师资结构来优化课程设置[14-15].

3 课程体系改革

3.1 教学内容改革

(1)加强对空间规划知识的认知.以国家教育部、大学教育管理制度为前提,按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土地规划等的主题,统筹现有的规划类课程,精简内容.通过学分学时匹配,例如:1 学分匹配16 学时理论课或者1 周实习课程,将规划类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按照规划技术工作程序先后和开课先后顺序来统筹安排,删除重复内容,从而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增强教学效果、顺应行业需求.

(2)彰显个性.从就业考虑,毕业生必须有特色.因此,从师资条件出发,必须突显课程特色,这主要体现在规划类的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培养学生从事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完善体系.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可行、培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规划类课程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详细规划、住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形成新时期的“区域—城市—乡镇—村庄”空间特色的课程体系.

3.2 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师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性质、教学效果、行业发展需求等选择采用适宜的教学形式,探讨教学的理论、方法,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各门理论课程沿用现在的由单个老师实施,实践课程由所有规划类课程老师一起综合实施.

规划类课程都侧重于实践教学.所以,规划类实践课程由相关课程综合设计,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中观的城市规划,再到微观的村镇规划和控规,形成脉络清晰的“区域—城市—乡镇—村庄”空间体系、上下层规划衔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健全考核制度,实践课程结合时势和我国未来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发展需要进行模块综合考核.

3.3 注重教学成果,建立规划案例库和优秀作品库

在全国范围内收集规划案例,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交流渠道,以及做过的相关规划项目,采集先进规划案例,编写规划案例库.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成果和相关比赛(比如城乡规划设计竞赛、土地规划比赛等),不定期地收集学生作品,选出优秀作品,形成学生作品库.放到“学习通”等教学平台,与学生共享.

4 结语

空间规划在近几年引起了我国政府改革和空间研究领域的关注,空间规划体系由此也倍受关注.本文结合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和空间规划背景,指出了规划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专业的建设背景、特点,以及规划类课程的开设现状,探讨规划类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合并部分内容,增加实验实习内容和详细规划、规划实物等课程的实践,提出要注重教学成果的展示,建立基于空间规划体系的案例库和优秀作品库的建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