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的思考——“读进去”与“跳出来”的辩证统一

时间:2024-07-06

罗泽荣

(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学深悟透,才能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架构和思维真谛,准确把握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具备厚实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基础,尤其作为一名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下大工夫。务必要真正将著作文本“读进去”。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坚持“读进去”与“跳出来”的辩证统一,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体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教师教学的视角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读进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效教学的前提

“读进去”,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原理进行认真深入细致地研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即对经典著作文本要真正“学懂弄通悟透”。***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一)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每门课程都有其独有的内容结构和体系,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及其培养目标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就其内容来说,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它由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理论体系中精选出的一些经典原著文本组成,由于时代久远和背景的不同,这些内容大多非常抽象、深奥,不易理解甚至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之前必须对著作文本进行深入地研读,才能真正“吃透教材”。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还具有一个特殊的培养目标,那就是要通过经典著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因此,高校教师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务必要去深入钻研教材、研读原著文本,因为教材反映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只有通过钻研熟练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明白了教学重点与难点,透彻理解了原著文本内容的实质,才能够在教学中底气十足、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和驾驭课堂,才能有效地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二)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是提升教师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需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3]***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广大教师要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4]党和国家以及教育工作、社会发展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就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境界修为,锻炼良好道德情操,是好教师的成长阶梯。教师首先应对所任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做到扎实、系统、深入,否则,就不能巩固、拓宽和提高其学科专业知识,更不能胜任教学科研等任务。因此,掌握自己所从事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一名高校教师最为基本的要求。所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的专任教师,如果不对原著文本深入“读进去”,而是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错误理解,就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守正创新的根本要求是相违背的。正如***总书记所批评的:“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5]

(三)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方法原则

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是有效地从事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受教师自身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任课教师不能够对著作文本真正地“读进去”,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研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问题。

其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是既定时代和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时又与现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一定要将文本内容融入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去理解,必须按照它的产生情况来认识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思考文本与现时代的关系,譬如,在研读《资本论》相关章节内容的时候,如果把其与现时代美国、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相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对文本的深入、透彻理解大有裨益,也就更加不难理解在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后为什么《资本论》成为社会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其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地忠实于文本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阐释,但是“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面目”。马克思本人也认为:“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事实。”[6]这就启示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时候一定要忠实于文本的真实面目,即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整体情况、具体结构、时代背景和表述形式等等。如果不忠实文本断章取义或道听途说,就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肢解、曲解或消解”[7],譬如,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见物不见人”,这其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因为马克思主义从一诞生开始就关注“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7],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一些人把原本是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肢解为多元的马克思主义,制造所谓“青年马克思反对老年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马克思”等悖论[7],其实质是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等等。

其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具有批判性和发展性思维。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马克思的全部学说都是在批判中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是教条,也不是自我封闭的体系,它自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发展和完善。因此,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同样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去审视,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和存在的不足。

其四,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带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研读文本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对经典著作中的理论、思想、观点有更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反思并完善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更理性地来看待、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学会角色换位来研读思考文本,把自己置换为学生或专家的角色,尝试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色提出不同层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这个深度哪里还有“读不进去”的经典。

二、“跳出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效教学的关键

扎实的准备工作是开展良好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要条件,因为教学的关键环节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工作来说,“读进去”只是前提,关键还在于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在这里是指教师在研读了著作文本之后,开展课堂教学又不能拘泥于文本而要跳出文本的约束,不能用“经典去回应经典”,而是要用“经典去回应现实”,从而提高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应该怎样“跳出来”呢?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同样的问题会根据自己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但我认为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发展轨迹进行脉络式解读

任何事物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形成深受当时时代历史条件和作者思想变化发展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轨迹去阐述经典,学生肯定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清楚有关著作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影响以及它在作者思想发展中的地位等等,以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才能深刻地去理解著作的内容。譬如,在讲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著作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地位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分化,然后讲清楚费尔巴哈的基本思想及其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背叛”,最后再引申到文本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这样学生头脑中就相对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链条”,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著作内容。

(二)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与回应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其产生时代来说,大多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这就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两个困惑:一是用现代思维去审视文本,很多内容很难把握;二是马克思主义著作有没有现实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脱离现实单纯地讲述文本,用“经典去回应经典”,学生肯定觉得很厌倦不想学,甚至认为毫无意义。这就启示教师在讲授这类理论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论对现实的联系和回应,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过时的、是仍然管用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到马克思的《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著作的时候,如果联系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去分析,就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发现性和研究性教学

教学是一种双边抑或多边的实践性活动,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推进。发现性和研究性教学是推进教学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的“强心剂”。发现性教学主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事物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需要通过发现性教学方式,打破教师“独白式”的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引导、鼓励他们从经典著作中去发现问题,探寻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研究性教学要求在发现性教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做到“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发展,从而在教学中能够把握理论发展前沿,让课堂内容富有创造性。

(四)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通俗化与趣味性教学

由于文化差异、思维习惯和时代久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中的一些语句读起来确实很拗口,十分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十分通俗甚至诙谐幽默的语言把经典著作文本“翻译”过来,这样就既让学生弄懂了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教学的趣味性,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也融洽了师生关系,更让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其实也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比如,在讲到马克思从事社会活动的艰难历程,马克思一生流亡多个国家的时候,马克思就诙谐幽默地自称为“世界公民”。当然,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亲和力,还需要综合运用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手段以及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这门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

三、“读进去”与“跳出来”辩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全过程

“读进去”与“跳出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于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读进去”是“跳出来”的基础。教师只有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读原文学原著,对著作文本进行深入、细致、扎实的研读,坚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内容表述得游刃有余,进而为成功开展教学创造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跳出来”又是对“读进去”的检验和升华,更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挥洒自如地“运作文本”,把枯燥的理论讲得既精准深刻又生动形象,这不仅表明教师对研读文本下了真功夫,而且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更有助于进一步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的真谛。简而言之,坚持“读进去”与“跳出来”的辩证统一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既“读进去”了,又“跳出来”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就真正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