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对分课堂的大班授课行动研究——以“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为例

时间:2024-07-06

刘桂芳,彭如青

(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高级英语”是面向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开设的核心主干课程。课程所承担的语言教学重心,正从语言文化技能的讲授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该课程教学围绕国外经典文本展开,综合了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通常以小班教学模式开展。小班,即指不超过30人的规模[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班级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影响教学过程,进而影响教学质量[2]。很多课程不能保证小班授课,这其中就包括了“高级英语”这类主干课程。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就面临“高级英语”教师紧缺的困境,原本小班教学改为大班授课。大班是班级规模过大、人数过多的班级,国外把50人以上的班级称为大班[3]。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难以实施师生互动,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课方法,学生缺乏表现机会[2]。同时,“高级英语”课文有一定深度,即使在小班里,学生都存在预习和听课上的困难,因此,经常出现兴趣动机下降、知识吸收不佳等学情。教师讲授过多、过快或过难,都容易引起学生逃避甚至厌学的情绪,更何况大班教学。

对分课堂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教学模式[4]。作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改革传统的讲授法为“先学后教”的自主课堂模式,顺应了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分课堂结合了讲授法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有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5]。对分课堂按照“讲授-内化-讨论(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的 流 程 开展(简称PAD)。对分课堂不提倡学生预习,确保学生听课时信息均等,从而推动后续的平等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对分课堂规定小组讨论只能4人,或不多于4人,确保每名学习者都有开口表达的机会,避免多人讨论时的“搭便车”现象。

本文将对分课堂应用到“高级英语”课程中,针对大班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实施、反思和验证,试图改变大班模式的灌输式讲授,解决学生得不到关注的问题,增加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兴趣动机,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期改变大班教学的被动状况,提高“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教师考察和研究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将研究结果直接应用到对制度和行为的改变上。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步骤[6]。本研究选用“高级英语”任课教师为研究人员,针对大班授课模式,设计“高级英语”的对分课堂模式,在实践中验证。本研究开展两轮,以第一轮研究的反思为基础,展开第二轮实践验证。

我们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选取广东省某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三年级A、B两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班各有58名学生,由同一名教师授课,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内容和进度。使用教材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该课程为期16周,每周授课4课时,每次上课2课时。

二、对分课堂的大班授课实践——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实践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的第一周到第八周开展,主要目的是把对分课堂运用到“高级英语”的教学设计中,形成符合大班授课特点的行动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并观察。

(一)计划和实施:教学设计和实践

教师学习并掌握对分课堂的原则和流程,用对分流程准备教材第一至第三单元,按“讲授-内化-讨论”三阶段设计方案,基于方案组织课堂。课前,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帮助学生熟悉教学流程。第一轮上课模式的方案和实施(以2个课时为例),见表 1。

表1 课堂教学流程方案

(二)观察:研究数据收集

本次行动研究的观察方式有:课堂观察、聊天反馈。课堂观察,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聊天反馈,则是师生通过微信沟通,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感受,教师予以实时反馈。这些方式能为调整课堂组织提供依据。根据课堂观察,小组讨论热烈,参与度高,每堂课都有学生站起来讨论。根据聊天反馈的记录,信息搜集如下:

学生A:上课节奏快,专注,不易走神。

学生B:小组讨论得非常详尽,经过讨论,课文内容都理解了,几乎没有不理解的了。

学生C:听到其他同学的思考角度时,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方面。

学生D: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类型:单词理解,句子理解,段落大意的提炼小结。

学生E:我们的讨论,能深入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细节。

学生F:上课效果挺棒,独立学习后的小组讨论能帮我们加深理解。大家不懂的点不一样,连起来就都懂了。小组讨论后,再听教师来讲解答疑很有收获,因为有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G:我其实在过去的时间里一直挺习惯单独学习,不太善于和同学合作。很多时候听到讨论心里就下意识抗拒一下,不过尝试这么多次讨论后也慢慢习惯了。现在,我觉得自己没有好的产出,或者说感觉自己和组里的同学不能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

学生H:有的难点信息,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三、反思:研究结果分析

(一)收获

由传统的讲授转变为对分模式的精讲,带来了专注的听课氛围。文秋芳、周燕指出,我国外语教学普遍弱化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当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关注时,输入的语言信息就有一定偶然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7]。而基于对分课堂的“高级英语”教师讲授,压缩语言技能碎片化的讲解,以课文框架、逻辑关系为先导,从众多信息中选取重要信息,呈现说明输入给学生。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面面俱到,或不加区分地对信息全面深度加工,这种选择性教学,确保了信息输入的完整和深度,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并调用信息思考讨论,发展思维。

大班模式下的对分课堂统一精讲和内化、讨论,相当于整体引导与个性发展的融合,增加了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出比小班上课更热烈的对话氛围和思想碰撞。第一轮实践,初步解决了“高级英语”授课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二)挑战

少部分学生遇到合作讨论的困惑;也有学生不能理解语篇的个别难点,这不一定是语言知识不够,也可能是文化意识不足、生活阅历缺乏的原因。对教师来说,精讲时需要统筹整合内容,把原本45分钟的内容精简到20分钟,这对初用对分课堂的教师是挑战。所以,如何促进学生的合作讨论效果、增加文化意识、提升教师精讲水平,是第二轮行动需改进的问题。

四、方案改进和教学增效——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实践在第九周到第十六周进行。基于第一轮阶段性反思,针对学生合作、文化意识和教师精讲的问题,调整设计方案,以期对分课堂模式与“高级英语”大班授课更好融合。

(一)计划和实施:调整和发展

引入“对分易”平台来辅助合作分组。上课前,教师使用“对分易”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发送信息给学生。学生按新的分组安排就座。学生打破固定组合,相遇新的合作伙伴,能增加合作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此外,教师在单元结束时可使用“对分易”发起线上投票,用客观数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签到、提问和提交作业也可在“对分易”上完成,提高课堂效率。

为提高精讲质量,增加文化意识,教师精心准备,准确分割对分流程,聚焦重点内容。基于第一轮的教学设计,在第二轮研究中,教师定义并增加不同的“精讲”风格,例如,框架导读型讲授、聚焦文章篇章结构、逻辑关系的概括;悬疑探究型讲授,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和作者信息,带给学生内隐式学习的心理好奇,并提出相应的探究内化任务。第四单元 Preparing For College 一课,教师使用悬疑探究型讲授。

以该课精讲为例,介绍作者的墓志铭以及他作为知名揭丑记者的身份,选读他对腐败现象的主张,然后介绍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的背景。该作者与同行一起,把美国出版业的黑幕揭发推向高潮。讲授结束,进入探究内化,布置任务:阅读课文第1至4段,内化10分钟,思考作者的正直品质、内心力量从哪里来?他考大学时经历了什么?

(二)观察:增加线上调查

本轮研究的观察方式主要是:线上调查、期末小结。线上调查,指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在“对分易”发布调查,学生依据个人的理解程度匿名投票,教师收到实时客观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第五单元的投票为例,设置四个选项:(a)对课文没有感觉;(b)能理解课文大意和主要观点;(c)课文能启发思考原本不熟悉的社会话题;(d)越来越希望拓展学习自己不熟悉的社会话题。学生每人匿名投1或2票。A班58人,56人参与投票。(a)、(b)、(c)、(d)的投票结果分别是 2票、17票 、24票、37票。(c)和(d)的选择占比是76%,显示了学生对单元学习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对学习充满信心和期待;21%表示能完成理解目标。B班投票结果与A班相近。

两班学生期末小结以书面形式在课堂完成,期末小结反馈如下:

学生A:“大家有问题吗?”“没有问题。”——这是传统课堂的情形,但是这个学期我们改变了这种状况,我们全班一起,提出了许多有趣又令人深思的问题。

学生B: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C:我能自主独立学习,又能向同伴学习。

学生D:在讨论中与小伙伴交换意见,这让我意识到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究、自己却没留意的信息点,我也慢慢变得爱钻研了。

学生E:我们不是停留在对文章表层意思的理解上,而是上升到更高阶段,去了解作者的意图、感情、论述逻辑,这能帮助我们深入思考。

学生F:同伴的想法让我好惊喜,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那样的角度。我觉得自己好像不会思考一样。小伙伴的发言提升了我的思考力。

学生G:我第一次读课文时,觉得晦涩难懂,比“基础英语”的课文难懂。但是,在独学、讨论和师生对话之后,理解竟然突然变清晰了。

五、反思:有驱动力的整体成长

韩宝成针对外语教育“不整”的问题,指出:重工具属性,回避人文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忽视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课堂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完善[8]。调整后的第二轮研究,是帮助学生整体成长的实践。运用“对分易”辅助讨论,发展精讲,学生以“整体输入”的语料为基础,在内化和讨论中解构、颠覆、重组、创新知识内容,释放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提高思维和表达的“整体生成力”。学生从“听老师讲”走向个性化的内化,并受同学和教师推动探究,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究”,是有驱动力的整体成长。精讲(P)没受到大班教学的限制;独学(A)和讨论(D)的形式,灵活弥补大班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师生交流少的缺陷,形成积极探索的求知氛围,每个教学阶段都受到学生欢迎。

教师坚持“精讲”,信任学生,把深化的内容留到内化和讨论阶段,由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教师在课堂中灵活变换不同角色,从引导者到聆听者、领航员、谜底揭晓者,从而给予学生合适的支持。

六、结语

此次基于对分课堂的大班授课行动研究开展两轮,历时一学期,阶段性成效明显。大班授课的“高级英语”应用对分课堂,结合整体引导和个性发展的特点,统一“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两种方式。通过整体引导(精讲),提高学生听课专注度;通过个性发展(内化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度。通过“先教后学”,教师为学生传递系统高效的知识,不受大班模式的干扰;然后,通过“先学后教”,赋予学生平等的机会,走向深度学习,不受课堂规模的影响。所以,“高级英语”没有受大班规模的干扰影响,相反,基于对分课堂的大班模式为课程营造了良好互助的学习氛围:学生受认知驱动而独学,受独学激励而讨论,受讨论鼓励而互助,受互助驱动而探究。对分课堂解决了“高级英语”大班授课的难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