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学科交叉的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调研与建议

时间:2024-07-06

龚政,周曾,张继生,姚鹏,江朝华

(河海大学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南京 210098)

一、引言

传统研究生培养体系大多数是按学科分类划分,按院系进行管理,以单一导师为主进行指导。随着学科专业研究向纵深发展,单学科培养模式困囿于知识结构固化,学科纵深发展后继乏力,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学科交叉是当前科技领域一种高效的科研方式,是创造知识的新途径,在培养拔尖创新研究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态势日益突显。目前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始重视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发展,通过设置交叉课程进行学科发展,允许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有条件的可外聘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学科融合及学科创新等举措,实现从学科模式向学科交叉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3]。

当前,水利方面的国家战略正在发生变化,由水利工程的开发建设转向流域环境的保护,水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由培养水利工程建设者向培养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转变。如河海大学港航专业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方向研究为试点,结合水利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潮滩—潮沟系统演变规律,建立潮滩系统在水动力—泥沙运动—生物过程耦合作用下的地貌演变数值模式,提升研究生多学科融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复合性知识背景和整合各类知识体系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工程问题的日趋复杂化,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师必须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工程技术需求。如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水文、地质、环境、社会等诸多学科,综合多学科知识才能解决从规划到施工整个过程的问题。新工程教育旨在打破传统工程学科界限,促使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4]。在由传统高等工程教育向新“工科”教育、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水利现代化的水利领军人才和水利发展改革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工程问题,满足水利行业产业的发展。因此,以交叉学科为突破点,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水利工程与环境工程等的深度交叉融合,满足现代水利发展的多样化、差异化人才需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利工程拔尖人才,是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开展研究,在调研全国水利类专业研究生交叉学科培养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水利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

围绕“双一流”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了解基于学科交叉的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2020年5—6月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全国包括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15所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为培养水利工程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所在专业目前针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措施”,67%的院校目前采取了鼓励跨专业招生,单独留出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名额用于跨专业交叉学科培养,校内采取设立多个交叉学科平台,以及团队不同学科老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等措施,通过加强导师自主权、配套相应政策(经费、招生名额、试验条件、奖励机制等)等举措来加强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但目前各校均未出台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具体管理文件。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对研究生开展科研训练方面,调查的所有水利类专业目前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在研究生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安排与其他学科的人员合作,不同学科导师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等措施,目前未采取让刚入学的研究生利用一定时间在不同的课题组轮转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研究生的科研成果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等具体方法;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在课程学习上的安排,调查的水利类专业所在院系均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开设质量能够达到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同时会要求研究生就读期间根据其研究课题需要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以及鼓励各院系对不同院系的研究生一视同仁,不限制其他院系的研究生选修课程等。

90%以上的水利专业所在院系都认为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动力主要为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需要、个人的研究兴趣驱动、有利于申请到科研项目及经费、有利于研究生毕业、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的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以及有利于获得更多资源支持;认为采用挂靠在传统院系下的虚拟研究机构,成立与现有院系平行的实体跨学科研究机构,或者成立独立的、跨学科、有或无人事权和招生权等组织结构等有利于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及研究生培养;各院系均认为研究生招生目录、专门的交叉学科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等专业设置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有益;认为应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就读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对某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影响等方面来评价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调查表明,目前所有参与调查院校均少于50%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在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

以上调查表明,学科交叉在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同学科之间资源共享不足、难以对应现有的学科专业目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层面不尽完善等问题,仍需要加强学科合作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强化学科交叉。

三、基于学科交叉的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建议

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完善建立健全交叉学科联合培养模式相关制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实现从传统水利工程学科模式向学科交叉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

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搭建学科交叉实践育人共享平台,以项目形式建立研究生培养体系,可以打破传统院系壁垒,整合分散在不同学院相关学科的骨干师资和教学力量,建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托高层次平台提出有前沿性、有重大国家需求、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引导学生选题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如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了交叉学科研究院实体机构;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专业依托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设立的“111”引智计划、“沿海开发与保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海岸带资源开发与安全”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等高层次学科平台,聚集国内外顶级专家顾问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引导研究生选题,组成国内外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提升研究方向创新性和研究价值[5]。

2.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实践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高校有强大的科研队伍,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前沿的技术,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优质平台。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共同制订学生的培养计划。两位导师利用自身的优势,分工明确,协作指导,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交叉学科学习和实践平台。河海大学水利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多年来致力于加强海内外校企合作,依托中交三航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8个实践教育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条件,依托正在承担的港航工程国际项目,满足实习、讲座培训、动手实践和就业需要,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赢;通过企业海外拓展,与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校企联合,让学生参与到跨文化、跨区域实践中;基于“法国工程师”项目,以及“中港集团有限公司西非区域中心”等海外实践基地,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

3.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

在原有单一导师基础上,根据研究生科研工作需要,增加合作导师。合作导师的加入,有利于克服个体导师知识面不足,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国家地区的导师进行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碰撞,可极大提升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学术团队的氛围,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如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利用国际一流高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将原有的单(双)导师制度拓展为“激励跨学科、国际与国内联合的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形成国际学术合作下的交叉学科导师组制,从而有效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研究生例会制度,形成月、季度、年等不同时间节点的指导方法及研究导师组之间与研究生之间的互馈机制,实现导师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全过程跟踪[6]。

4.完善建立健全交叉学科联合培养模式相关制度

成立具有独立建制的交叉学科学院或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交叉学科的建设和规划,制定合理的学科建设制度、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资助等政策。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包含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从树立交叉学科教育理念、加快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交叉科研的环境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交叉学科联合培养制度等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着手,构建校—师—生多主体的管理—培养—评价多元化的不断更新优化的保障体系。如建立包括管理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体系等方面完善的制度,做到在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同时,对于人才质量的保障,可成立质量监督小组,成员可包含交叉学科管理人员,并赋予一定权力,严格保障各个环节的实施及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便于学生的管理,也可有效保障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以交叉学科为突破点,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利工程拔尖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在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同学科之间资源共享不足、难以对应现有的学科专业目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层面不尽完善等问题,仍需要加强学科合作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强化学科交叉。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建立健全交叉学科联合培养模式相关制度等措施,实现研究生培养从学科模式向学科交叉模式的转变,克服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弊端,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