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陈沿伊,董升平,柯姜岑
(武汉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武汉 430063)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应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教育质量评价本质上是不同评价主体对课程质量的多维度、全方位评价,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政府、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参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及效果的评价[1]。课程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考查环节,也是毕业要求达成度和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基础。但同时课程质量评价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在OBE理念指导下不是作为最后的产出直接面向政府和社会受到价值判断,只是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所以评价参与者很难包括大量的利益相关者,但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又很难科学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单一主体也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故课程质量评价应考虑采用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督导等多个主体在内的综合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在课程质量评价实践中,一般有三种思路:一种为成绩分析法,即根据课程考核方式如考勤、平时作业、大作业、结业考试等考核环节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来量化计算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重点关注达成度较低的课程目标并予以改进[3];第二种为调查问卷法,即通过对课程授课对象的调查,获得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以此作为持续改进的基础[4];第三种为督导评价法,即教学督导通过课程听课、资料查阅等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第一种易受考核方式、考核的难易程度、评分标准的科学性等影响;第二种可能出现学生对教学成效评价过于主观等问题;第三种则往往只能评价课程的整体情况,但很难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详细评价,且督导检查在实践中也很难覆盖到所有课程,故本文评价中暂不考虑。实践中将前两种主体的评价进行结合,发挥各自优点并相互补充的做法并不多见。
“交通运输规划”是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总学时为32个,其中理论学时为24个,实验学时为8个,实验是Transcad交通规划综合实验。在经历多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后,课程一直持续改进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使之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更加明确,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更加科学。在2020—2021上半学年,课程评价中更是新加入以学生为对象的学习过程效果调查。本文希望将课程成绩分析和学生问卷调查相结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综合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分析两者间的差异;统计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并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教学方法和内容对目标达成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下阶段教学改进的建议。
1.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交通运输规划”课程最新大纲中一共有4个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主要是要求掌握交通四阶段模型,课程目标2主要是掌握交通规划评价指标和方法,课程目标3是了解主流的交通规划软件的特点,课程目标4是能够应用Transcad软件到具体交通规划案例中。
根据以上4个课程目标各自的特点,考虑课程总学时的限制:课程目标1、2考核方式为笔试和平时成绩,分别占达成度的80%和20%;课程目标3考核方式为大作业;课程目标4的考核方式为实验报告成绩[5]。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具体见表1。
表1 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
2.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总体分析
根据对上述方法记录平时考勤和作业,批改对应的期末考试试卷、交通规划软件课程论文、Transcad交通综合实验报告后,分别计算每个学生各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情况并取平均值,结果为课程目标1平均达成度为0.73,课程目标2平均达成度为0.75,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平均达成度均为0.85。结果表明,各个课程目标达成度间有一定差异,相关理论教学的效果相对较差,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层面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3.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个体差异分析
(1)各课程目标达成度个体差异比较分析
课程选课人数为64人,根据每名学生在各个目标上的达成度绘制散点图,如图1。由图1可知,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达成度离散程度相对较大,并分别有2、3个离群值;课程目标3、4达成度相对较为集中;计算各个目标达成度标准差也验证了此结论,课程目标1、2的标准差为0.148和0.194,课程目标3、4的标准差为0.063和0.078。
图1 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个体差异
(2)个体课程目标达成度影响因素分析
此分析主要是研究每名学生在各个课程目标达成度上差异的影响来源,分析此种差异是由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智力等个体差异引起的还是由各个课程目标的学习难度引起的。通过计算,在各目标方差中,个体差异解释了总方差的78%,各目标间差异解释了总方差的22%,由此可以得到,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主要还是受到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影响较大。
为了全面评价课程质量,不仅从成绩等相关客观指标出发由任课教师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度,还应调查学生对于学习效果的主观感受。故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网上匿名调查[6],其中问题涉及课程目标达成度主观感受及达成度低的原因、课程学时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课程资料的丰富性、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多个方面,共发放问卷64份,收回问卷51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可供统计的有效问卷为50份。问卷中涉及课程目标达成度主观感受问题见表2。
表2 课程目标达成度主观感受相关问题及评价标准
2.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总体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选择人数较多的达成度等级均为0.8,分别占74%、62%、60%和56%。
计算各课程目标达成的主观平均得分,课程目标1平均达成度为0.81,课程目标2平均达成度为0.79,课程目标3平均达成度为0.78,课程目标4平均达成度为0.80。由结果可知,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平均值差异不大,均在0.8上下波动。
3.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个体差异分析
根据每名学生在各个目标上的达成度绘制散点图,计算各课程目标达成度方差,课程目标1的标准方差为0.102,课程目标2的标准方差为0.124,课程目标3的标准方差为0.127,课程目标4的标准方差为0.143。可发现各课程目标方差整体差异较小,个体差异相对较大,个体差异可解释总方差的99%,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问卷调查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个体差异
4.基于问卷调查的目标达成满意度调查分析
(1)课程目标1、2目标达成满意度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76%的同学对课程目标1的掌握程度感到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自学能力不足和平时作业讲解过少,今后应适当加强习题讲解和对学生自学情况的引导及考核。
79%的同学对课程目标2的掌握程度感到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对习题讲解不够以及自学能力不足,与课程目标1一致。
(2)课程目标3达成度不满意原因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尽管有30%的同学认为大作业的考核方式不合理,但82%的同学对课程目标3的达成度感到满意。达成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在于网上查不到相关资料以及大作业任务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3)课程目标4达成度不满意原因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94%的同学认为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是合理的,且有84%的同学对课题目标4的达成度感到满意。达成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课时不够、自学材料不能满足自学以及实验课程讲解时间不足。
1.总体比较
如图3所示,以笔试为考核方式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学生的主观达成度要高于基于成绩的客观达成度,而以大作业、实验等为考核方式的课程目标3和课程目标4,学生的主观达成度又略低于教师批改的实验成绩。
图3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总体比较
2.个体差异比较
如图4所示,以笔试为考核方式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成绩方差要大于学生的主观感受,而以大作业、实验等考核方式的课程目标3和课程目标4,学生的主观达成度方差又高于教师批改成绩方差。
图4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个体差异比较
笔试方式对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进行考核,很好地检验了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使个体差异明确的显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大作业和实验形式对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的检验,可能由于考核标准设定比较模糊,个体差异不明显,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区分度不高。
除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外,问卷还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调查,具体如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于本课程的24个理论课时设置,有30人认为课时设置合理,有19人认为课时偏少,有2人认为课时偏多。对于本课程8个实验课时设置,有39人认为课时设置合理,有6人认为课时偏少,5人认为课时偏多。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的学生认为线上自学材料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增加课程视频、阅读材料、课后习题等内容。
该学期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形式,线上学习时间调查结果显示[7],86%的学生每周学习半小时以上,少数学生考前临时复习或基本没有进行线上学习。
对于线上学习时间较少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有39%的学生认为是自学能力不足,有23%的学生认为是自学材料缺乏,另外其他原因中学生主要是由于要考研复习、其他课程作业等原因,没有很多精力用来线上学习。
对于线下课堂上最有效的互动交流方式,有26人认为是回答问题,有21人认为是分组讨论,有3人认为是学生讲解。
对于平时作业是否需要单独进行讲解,有35人认为需要教师讲解,14人认为仅需提供答案,1人认为可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解。
从达成度评价结果看,课程目标1、2的达成度相对较低,且课程考核结果和学生主观感受存在一定差异。下一阶段教学应加强课程目标1、2的学习过程管理,将课程目标达成过程进行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每章节结束后进行线上自测并给出详细答案,分阶段设置专门线上答疑时间,全过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测试结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效果[8]。
从达成度评价结果看,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达成度个体差异较小,有可能是由于评分标准不明确导致;且有30%的学生认为以大作业的形式对课程目标3进行考核不合适,课程考核环节过多,学生负担较大。故建议采用分组论文形式对课程目标3进行考核,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3和课程目标4的评分标准中各等级要求的差异。
3.进一步引导学生线上自学,弥补线下课时不足
调查显示,有38%的学生认为理论课时偏少,部分学生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未达到0.6。在培养方案缩减总学分和学时的大背景下理论学时增加难度较高,在下一步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线上自学的管理,对课上课下学习内容进行详细设计[9],明确每周线上自学时长和内容的要求,弥补线下课时不足的问题。
4.丰富课程线上学习资料和形式,拓展课程学习广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6%的学生认为线上自学材料不足,这也是学生线上学习时间较少的原因之一,故考虑增加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期刊论文、新闻网站、公众号、电子书籍等学习材料。
5.改进线下课堂互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线下课堂教师提问和分组讨论是较好的互动方式,目前线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存在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问题,下一阶段应从思想上首先改变教师在网络时代的角色认知[10],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翻转式教学,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育良好的线下课堂氛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