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李晶,常征,吕靖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
李晶,常征,吕靖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6)
摘要:在充分考虑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交通运输专业质量的因素,探讨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并依托辽宁省通用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本科专业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专业建设评估工作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汪劲松[1]指出专业建设评估和课程建设评估是高校应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和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佘远富等[2]也认为,建立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制度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王玉琼[3]针对校内专业评估工作,提出了专业评估的理念、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立原则和运行机制问题;鲁娟[4]则研究了专业评估体系的应用问题,通过专业评估工作的实践发现,建立数据采集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是改善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辽宁省从2012年开始,对省内58所高校的总计80种专业1155个专业布点开展了评价工作,约占全省本科专业布点数的51%,覆盖在校生近70%。为了保障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专家多轮论证,辽宁省教育厅出台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通用指标体系》,各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
2014年交通运输专业首次被纳入评价范围,为了保障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首要任务是制定适应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充分考虑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依托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通用指标体系,借鉴其他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验,对交通运输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科学设计。另外,经过交通运输专业评估的实践,针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二、交通运输专业特点
按照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类,交通运输专业是交通运输大类下的一个专业分支(专业代码081801)。交通运输专业是为保证交通运输系统提供高品质运输服务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5]。其专业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门类交叉。该专业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个兼有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特色的工科专业。从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交通运输专业学生要求具备较坚实的工程数学、计算机、外语基础和必要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知识,以及土木工程、载运工具、信息与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某种运输方式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交通运输专业虽然授予的是工学学士学位,但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管理学基础,而经济学又为管理学的基础,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第二,专业方向多元。交通运输业涵盖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既具有共同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立足于一种或几种运输方式,课程设置可以针对某一种或几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生产作业过程,开展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方法、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不同学校的交通运输专业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内容上会有不同侧重。
第三,人才类型差异化。从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培养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设计研究单位、运输企业等从事交通运输系统的政策研究、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以及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宽的口径,不同高校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将该专业的人才具体定位为工程应用型或者研究复合型。
三、影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学科门类交叉、专业方向多元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特点,影响交通运输专业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专业办学的重要基础,好的教学条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条件又分为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包括试验实践教学条件、图书资料条件;软件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和教师教学及科研实力。交通运输专业是兼具工程和管理背景的工科专业,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更为复杂。
第二,学生素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业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交通运输专业要求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对学生素质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素质的考评也是交通运输专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构成要素。具体而言,学生素质可以从入学素质、培养过程的素质和毕业生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量。
第三,教学过程管理。优质的专业办学一定和严格、高效的教学过程管理相联系,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可以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组织和制度是过程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控制方面需要建立一套保障教学质量的组织体系,专门负责教学质量的控制工作。另外,还需要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制度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反馈,从而保障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专业质量的跟踪评估机制。专业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过程管理还需要有效的后评估机制,从而对专业发展进行科学修正,以期能够推动专业建设的动态循环,将社会的评估反馈到专业建设当中,以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影响专业质量的后评估主要指对专业效果的评级机制,包括本科生就业情况、毕业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等方面。
四、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本科专业评价旨在促进本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时主要本着以下原则。
第一,依托性原则。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具体观测点三级设置合理,观测点解释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该评估指标体系还为各专业留有具体的接口,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细化。因此,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以该指标体系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体现专业特色。
第二,引导性原则。在通用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对通用指标体系进行适当修订,制定交通运输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以期通过对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活动,真实反映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的要求,引导相关专业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
第三,效率性原则。专业评估的目的是全面反映专业发展状况,推动专业发展。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应该遵循效率性原则,各项评估指标内涵尽量明确,最大限度减少对指标理解的分歧;减少待评估专业的工作量,以最小的评估投入获取最大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效果。
五、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指标确定
在各专业通用指标基础上,依托交通运输专业指标体系确立原则,最终确定了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一级二级指标采用通用指标体系的方案。通用指标体系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并在其他学科评价实践中进行了评估实践检验,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因此交通运输专业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完全遵循通用指标体系方案设计,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包括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和培养效果6个一级指标,以及招生录取情况、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师资基本情况等13个二级指标。
表1 交通运输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具体观测点突出交通运输专业特点。为了明确各二级指标的含义,在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下设立观测点,交通运输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对通用指标的部分观测点进行了修正。在教学资源一级指标下,对专业教师基本情况二级指标中的观测点进行了适当调整,通用专业在该观测点上强调教师在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考虑到交通运输专业的国际性特点,将该观测点包含内容进行了适当扩充,增加具有国外留学和访问经历的内容。在教学、科研奖励二级指标中,将原观测点省级奖励调整为省部级奖励。这主要是考虑到交通运输专业的行业属性,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很大一部分是针对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其研究成果在相关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应该是专业质量中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业协会的范围进行了具体界定。针对通用指标体系中的协会奖励观测点,重新调整和界定了交通运输相关行业协会所包含的范围,使得评估工作更有章可循。
第三,对定性指标合理设定专家评分原则。评估体系中的定性指标是专业特色的又一个具体体现的方面,为了能够科学地对定性指标进行评价,必须设定专家评分标准,由评估专家根据各学校报送的材料定量赋分,从而进行具体评价。交通运输专业本科评估体系中定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效果、优秀校友、优秀在校生和国际化人才培养6个定性观测点。为了充分体现交通运输专业自身要求与特点,根据专业情况通过多轮修改后,最终确定了评价内容和标准。
六、对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的思考
2015年辽宁省对省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进行第一次本科专业评价,经过评价实践检验,交通运输专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交通运输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状况,通过该指标体系的对照评价工作,各高校发现了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了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引领性作用,对于提高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建设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经过评价工作的实践检验也发现指标体系未来需要优化的一些方面。
首先,在定性指标方面,今后需进一步明确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使各参评单位能够在准备工作中更有章可循,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更好地反映参评专业的办学水平。
其次,在定量指标方面还需不断优化。例如教学资源一级指标下的专业教师科研情况二级指标内的“近四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观测点中,以他引次数作为评分标准,由于外文期刊论文他引次数低于中文期刊,参评学校在填报该观测点时忽略外文期刊论文,只填报中文期刊论文,这样客观上遗漏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专业发展信息,今后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需要进一步考虑。
最后,由于交通运输专业初次参加本科专业评价,在指标体系设定方面,对通用指标的权重等因素改变较小,今后可以根据本次评估出现的问题,对通用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修正,从而更加突出专业特色和办学宗旨及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汪劲松.专业与课程评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途径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4(2):61-67.
[2] 佘远富,王庆仁,周福才.高校内部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145-154.
[3] 王玉琼, 万明霞, 戴立益.普通高校本科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3(5):11-17.
[4] 鲁娟,谢长勇,王悦,郭玉峰.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2(6):1128-1130.
[5] 陈峻,王炜.高水平学科支撑的交通运输类本科人才专业知识体系架构与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14(2):57-59.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
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当前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对“工匠精神”认识普遍的庸俗化、表浅化。“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却也是学校职业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很多,关键是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缺乏理论上的拓展,缺乏理性的提升。
实际上,“工匠精神”应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把握。
第一个层次,了解什么是工匠。工匠,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一般的小手作、一般的简单熟练工,不能称之为工匠。也正因为这样,工匠一定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熏陶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个层次,了解工匠的精神境界。工匠的精神境界有着独特的界定。一般来说,跟工匠匹配的精神,首先,应该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其次,应该具备强烈的专业追求,把这种不懈的追求,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作人生的一个目标;再次,应该具备坚定的专业操守,为了自己的专业坚持,舍得放弃诱惑,坚持企业忠诚,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对专业的奉献上,这才是工匠具有的一种精神。
第三个层次,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去看待“工匠精神”这一整体的概念和确切的内涵。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只有从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这三个特征来把握“工匠精神”,才能够对“工匠精神”有一种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
“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对“工匠精神”要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极大的误导。首先,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是他们的物质载体和最根本的职业生涯的追求;其次,他们与之相称的独特精神表现为他们对自己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没有这种职业态度,他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变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再次,也是更重要的,工匠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创新能力,要有最终的社会人文关怀。工匠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人文素养的培育,如果没有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职业态度的端正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专业上不懈的创新动力。
文献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05-13(作者:李小鲁)
收稿日期:2015-10-19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UPRPE201455)
作者简介:李晶(1972-),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运输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24(2016)02-0020-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