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丛培信,王超,刘海斌,纪瑞芳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提高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的对策思考
丛培信,王超,刘海斌,纪瑞芳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116024)
摘要:对大连理工大学2015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简要探讨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水平不高的原因,进而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体育课情感、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和评分制度、引入新的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提高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体育课;终身体育;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5年11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告》,监测公告显示,在总体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同时,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下降趋势。[1]在此情况下,教育部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切实加强体育美育工作”,出台关于深化学校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实施意见,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2]
理工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策的探讨不仅契合国家政策,同时也促进学校体育研究向纵深发展,对此,业内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储志东等[3]从加强宣传力度、完善课堂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活动等方面提出建议;迟化[4]通过对跑步苦乐观的探析,结合学生心理状态和实际能力,建议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苦乐观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吃苦获得长久快乐;谢燕歌等[5]认为兴趣培养、掌握技能、发展特长、终身锻炼四个层面构成新时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思想,并提出“4+4”“1+1”课程模式;杨玲[6]结合体育文化教育特征,提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认为这种模式的构建,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文化的具体实施,并对普遍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有积极的作用;杨川川[7]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从强化学生体育认识、构建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增强高校体育教学文化传承三方面提出建议。以上研究主要从体育教学思想、模式,构建体育文化,丰富体育活动等方面提出意见,但未能形成从提高体育认知到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并在丰富体育活动方面没能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搜索,以“理工类新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大学新生的体质水平反映的是基础学校体育情况,只有全面了解新生体质水平,才能制订出更为合理的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案。本文对2015级大连理工大学新生体质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在了解理工类大学生体质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同时,探寻其体质下降原因,结合国外学校体育教学政策,提出切实提高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二、 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现状
1.研究对象
以大连理工大学2015级各院系新生体质测试成绩为研究对象。学生总人数为4166人,男生2863人,女生1303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查找相关政府部门文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2.0软件对2015级新生体测数据进行独立样本双侧t检验。
3.结果与分析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内容与要求,对2015级新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标准》中各项指标权重,计算最后得分,总分为100分。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8]。2015级新生各项体质指标情况见表1,2015级新生体质总分分布见图1。
表1 2015级新生各项体质指标情况±s)
图1 2015级新生体质总分分布图
如表1所示,在身体形态指标方面,男生BMI均值为22.34,大于女生BMI均值20.89,较男生而言,女生更追求形态美,对于身材美的严苛要求,或许是造成女大学生体型偏瘦的原因;身体机能方面,对比标准中评分表,男、女肺活量均值得分均在74分至80分之间,接近良好水平;身体素质指标方面,女子50米跑、男子引体向上,以及整体立定跳远成绩相对其他单项较低,男子引体向上成绩的均值处于及格水平以下,说明男性大学新生上肢及背部肌肉力量亟待提高。
如图1所示,从整体上看,大学生体质成绩呈“细峰幼尾”型,峰值处于及格水平,说明新生体质主要集中在及格水平,而细长的“幼尾”说明新生体质良好率及优秀率堪忧。对比男女在各体质水平所占比例,女生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整体体质水平高于男生。
三、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1.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体质水平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高脂食物的摄入,对体质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交通工具发达,出行便捷,减少体力消耗的同时也减少了对身体的锻炼,加剧了肥胖率的攀高。
2.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用以展现国家形象、凝聚人心等,加之当今高频次的体育媒体言论成为人们理解体育认知的陷阱,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多停留在竞技体育,而对体育的健身价值了解肤浅。
3.“唯分数论”的现象愈演愈烈
日益激烈的就业与升学压力使学生体育活动减少,课业负担沉重。学校、父母将提高文化素质水平作为培养孩子的重心,从而忽视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运动能力的培养。
4.基础学校体育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小学体育运动的开展主要围绕达标测试,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和习惯。部分校领导权衡增强学生体质与伤害事故的责任风险的利弊,尽可能回避一些剧烈运动,如长跑等。
5.网络时代给学生休闲方式带来影响
网络时代为人们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丰富了娱乐方式。在休闲娱乐时,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网络游戏等轻松舒适的娱乐方式。
大学时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阶段,如何在这四年里提高学生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应当引起高校及体育工作者关注与思考。
四、提高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实现的,这就需要高校体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行为培养分为六个阶段:感知、准备、内化、行为改变、行为保持和自我控制。这六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是前一阶段的递进与发展,从使学生认识体育对促进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到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最终将体育锻炼变为生活中的一部分。[9]
1.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和情感等多方面需求,网络也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沉迷网络,成为远离运动的宅男宅女,身体素质下降成为必然。要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此,除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育知识讲座、宣传外,体育课中也应增加理论课教学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切实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从事体育锻炼,主动选择积极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受一定体育价值观所驱使,为满足多层次需要而形成的稳定的体育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而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则是在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既把体育作为生活的基本手段,也作为生活的基本内容。锻炼的个体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其人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随之发生质的变化,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身体健康的追求融为一体。体育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富有体育锻炼价值的一种良好取向,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强健的体魄,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0]
2.改革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和评分制度,改善学生对体育的情感疏离
很明显,目前高校每周一节课(90分钟)的体育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必须与体育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体育课堂是高校体育的核心,传授体育理论、体育技能和自主锻炼方法,而课外体育是课堂体育的延伸,是熟练体育技能、养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并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因此,应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与体育竞赛纳入体育成绩评定中,把体育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集教、学、练、赛为一体。为此,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和“大众化”的便于学生普遍参与的体育竞赛项目,并科学制定体育课评分标准。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学生体育组织能力,形成整体规划、分块管理、分块评价、综合给分的评价方法,从组织上、制度上保障终身体育养成教育的实施,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及身体素质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3.引入慕课、微课等教学新手段,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大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它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结合,既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开展途径,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慕课以其较强的自由性、学习的便捷性、内容的广泛性及参与的互动性等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课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育课中的体育理论、运动技能、技术要点等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慕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以拓展教学内容,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通过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慕课内容,吸引学生热爱体育、投身体育,通过案例教学、赛事讲解、名家示范、动作分解动画等方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中学习技能、得到启迪。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积极和国内外的其他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交流,丰富见闻,拓宽专业知识面,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五、结语
新生身体素质状况,决定高校体育工作的导向。本文仅对理工类高校新生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生整体体质测试成绩主要分布在及格水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主要在于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的培养,本文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评分制度及引入教学新手段等方面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尚处于宏观建构阶段,具体实施办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EB/OL].(2015-11-26).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227/7328990.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 (2016-02-04). http://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602/t20160205_229509.html.
[3] 储志东, 沈晨, 张建滨.我国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 2012(5):99-102.
[4] 迟化.忍受痛苦快乐永恒——跑步健身苦乐观教育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11) :112-116.
[5] 谢燕歌, 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1):94-99.
[6] 杨玲.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1):87-93.
[7] 杨川川. 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15(8) :145-14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 (2014-07-07).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407/t20140708_171692.html.
[9] 郑家鲲. 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目标与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4):65-71.
[10] 林梅,刘菁,郑忠波.浅谈对大学生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与培养[J].金田,2012(8):45-48.
收稿日期:2015-10-13
作者简介:丛培信(1960-),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24(2016)02-0086-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