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姜秀敏,秦 龙,陶婷婷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各海洋大国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重视海洋文化教育,培育公民良好的海洋文化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前提。中国台湾地区公民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海洋文化教育起步较早,已具有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
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感悟、认识,是海洋文化的灵魂,是一种国家战略意识。它随着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的演进而不断形成新的海洋观念,是影响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和实施海洋行为的思想基础。2006年,胡锦涛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
台湾地区的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延伸,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比起大陆沿海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吸收不同文化。从历史上看,台湾地区文化真正成长为面向海洋的文化,是随着大陆移民对台湾地区的大规模经营开拓开始的。16世纪以来,由于中国东南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承受,因此富有海洋精神的当地人将目光投向海洋,希望能在那里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一水之隔的台湾岛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他们开拓的目的地之一。在随后的两个多世纪中,大量大陆移民横渡海峡,涌入台湾岛定居,其中大部分人来自闽南的漳泉及粤东的潮汕地区,这些移民成为台湾海洋活动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带去了祖籍地开放进取的海洋精神、以海为生的海洋传统和兼容并包的海洋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台湾地区原有的以先住民为主的文化生态环境。同时,台湾岛地处世界最大海洋与最大陆块之间,也在亚太列岛的轴心位置,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即成为列强觊觎的对象。自17世纪始,台湾的命运就通过海洋与世界相联系。1624至1662年的荷兰入侵,1626至1642的西班牙统治,以及1895至1945的日本占领,这些外来文化或多或少都对台湾岛内文化产生影响。所以,台湾文化,可以说是以汉文化为本,融合原住民文化、荷西文化、日本文化乃至近代的美国文化所呈现的多元性的海洋文化。台湾海峡为历代华人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通道,也是东亚海域交会转运的重要空间;郑成功跨海渡台创建政教体制,不但开启了汉人在台湾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里程,也对东亚海洋发展的动态造成历史性的影响。
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主张产业经济与国际接轨,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海洋专业教育,于80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末随着教育自由化趋势的兴起,逐渐缩小规模,而民间海事人才培训兴盛、扩展开来。2001年,中国台湾地区首次发布《海洋白皮书》,提出“海洋立国”的发展策略,之后台湾“教育部”积极配合推动海事人才培育,2004年拟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轴时,特将海洋教育纳入行动方案;2006年起更依据《国家海洋政策纲领》及《国家海洋政策白皮书》所倡导的“国家的生存发展依赖海洋”的政策主张,规划海洋发展所需优质海洋人才培育政策,并于2007年正式研订《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在现有海洋教育基础上,确立台湾地区海洋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及策略。
《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为台湾地区首度以海洋为核心教育政策的文书,其政策旨在立足于强化各级学校学生之海洋素质基础上,以培育产业界所需优质人才。全书共分五章:首先叙明国际与台湾地区的海洋政策及发展趋势;其次阐述并分析海洋教育的环境与现状;第三章讨论当前推展海洋教育之问题;第四章整合提出台湾海洋教育的政策理念及政策目标;第五章则叙明台湾地区海洋教育策略目标及规划具体策略,以期透过整体政策的架构,完成台湾地区海洋教育蓝图的整合性布局。借由整体海洋教育政策之推展,将可充分落实人才培育成效。首先,培育产业界所需优质人才,并积极投入海洋产业,提升国家海洋 产业竞争力;其次,促使全民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善用海洋及珍惜海洋。前瞻未来,教育策略应更发挥台湾地区的海洋环境特色,塑造具海洋风味的精致文化,发展海洋思维的全民教育,让台湾成为拥有文化美感与文明质感的现代海洋“国家”。
在海洋通识教育方面,台湾地区除了学校外,还有各种以海事大学为依靠的专业教育网站、安全和高质量的海洋体验场所、与海洋有关的科研院所等。它们会形成策略联盟,建立产、官、学合作机制,鼓励各层次教育相互结合举办海洋教育相关活动,或联合民间社团、文教基金会、学术机构等民间企业团体,提供学校额外的海洋教育资源,以形成更多更大的推动力量。
在台湾地区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共有七大学习领域,与海洋教育有关的内容分散到各学习领域。有关海洋的基本知识与所涉及的内涵,以自然及应用科学为主要范畴,教材主要内容涵盖自然界的组成与特性、自然界的作用、生活与环境及永续发展等四个主要课题。
高级中等以上学校,已将海洋议题纳入相关必修科目内容中,如基础地球科学中的大气与海洋观测、大气与海洋的成分与结构、大气与海水的变动等海洋相关主题,总授课时为10节;在地球与环境课程中有地球环境探索、地球环境与特征等两个主题,总授课时为5节;地理的课程中,设有地形、气候与水文等单元,授课节数为四节;在基础生物、基础化学课程中有生物与环境、自然界的物质等单元,授课节数为3节。与海洋课程相关的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中合计约占22节。除了必修科目,学校也要视需要开设海洋教育相关的选修科目。
在非海事类职业学校的课程暂行纲要中,一般及专业必修科目并未列有海洋相关科目,但学校要视学校特色发展开设海洋相关必选科目。在化学课程中与海洋相关单元主题有自然界的物质,授课节数为4~6节;生物科目中的生物与环境为3~6节;地理科目中的地形为3节,气候与水文为4节;环境科学概论科目中自然生态为4节,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授课节数为4节等。
在综合高级中学暂行纲要部分,其第一学年一般科目中与海洋相关的课程有生物科目中的生物与环境5~6节;地理科目中的地形、气候与水文为4节;环境科学概论科目中自然生态、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亦各为4节等。第二学年后,课程即分为学术课程与专业课程,学校得依实际要求开设海洋相关校定必选修科目。
大学课程自主设置,各大学视需要自行开设与海洋教育有关的专业科目或通识科目。即使在非海事类大专院校,也鼓励立足于台湾还有其环境特色,通过海洋通识教育的学习,深化各学科专长领域的未来运用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渐认识到海洋事业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建立和弘扬海洋文化的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并如火如荼开展。
在国内召开的各种海洋会议上,发表了不同主题的《海洋宣言》。如2005年出席“国际海洋城市论坛”的29个海洋城市发表了《厦门宣言》,号召齐心协力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实现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06年的“中国海洋论坛”,通过了有关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山宣言》。2008年世界19所海洋高等学校签署了《舟山宣言》,宣示了“发展海洋教育、创新海洋科技”的行动方向。2012年,《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主张从3个层面行动起来:首先更新海洋观念,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其次,用法制规范海洋行为,遵守海洋法规,维护国家权益;最后,创建“和谐海洋”达到和平使用海洋,各国共享海洋资源。《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全面论述海洋问题,涉及开发海洋,适度有序,珍爱环境,义不容辞。《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将文化建设列为海洋行为的首位,主张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这是当前提高民族素质和进行国情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号召。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海洋专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公众海洋知识教育体系。现有涉海科研机构109个、科研人员13 000多人,具有涉海专业的重点高等院校37所,其中海洋大学就有3所,上海、广东、浙江、辽宁等地的高校纷纷改名成为专门的海洋大学,涉海中等专业学校29所,海洋职业教育现有20多个技术岗位培训点,仅近3年就培训8000多人。我国还常年利用新闻媒体对青少年进行海洋知识教育,并在沿海地区公众中开展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常识教育。但几十年的发展,海洋文化建设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海洋文化事业在社会各界的宣传不够,我国的海洋教育只是一种职业教育,没有发展成为一种通识教育,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没有让全民参与,在群众中还缺少感召力。
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大型调查表明,只有30.5%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国土除陆地外还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能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被调查者仅占27.8%,而对于我国的8个海上邻国几乎都对归属我国的岛礁或管辖领海提出过主权要求这一事实,仅有0.6%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非涉海的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的海洋知识与学生类似,甚至还不如学生,其海洋意识之薄弱可想而知。
而在学术界,海洋文化教育和研究还没有形成主题学科,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自主的学术成果,缺少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从论文年度发表情况看,1960—2009年,共检索到题名中包含“海洋文化”的论文352篇,平均7篇/年,应该说年均发表的相关论文并不多。从发表论文受基金资助情况来看,352篇文章中获得基金资助的有43篇,仅占12%,2000—2009年平均不到5篇/年,说明海洋文化命题的研究还多停留在民间,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的层面。无论是大到国家人文社科基金还是小到校内立项或地方立项都缺少组织性和持续性,无论是从大大小小的各类基金项目管理层,还是从人文科学系统研究的角度,都没有引起职能部门、研究机构等的足够重视,更是缺乏必要的指南发布来引导。按照研究者署名的单位性质大致进行了划分,基本可以归为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博物馆档案馆研究会协会和民间(无单位署名)四类。其中科研院所署名202篇,占57%,可以说担当了海洋文化研究的主角;政府部门45篇,占13%;以博物馆、档案馆、研究会、协会署名的有14篇,占4%;无单位署名的91篇,占26%。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在海洋文化的研究中,政府的力量和角色相比还是显得比较苍白和乏力的。从海洋意识培养的主体来看,政府的倡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整个国家、民族的海洋文化建设中,要努力研究有效的载体和路径使研究成果成为指导和转化为培养民众海洋意识的自觉行动力。
此外,还缺乏全国性的统筹规划和有力的保障措施,经费投入不足,教育队伍单薄,力量分散,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总之,现阶段的海洋文化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实施开发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还不相适应。
台湾地区海洋意识培养模式是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大陆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要有“以海兴国”的海洋意识,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把国家海洋战略落在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加强海洋意识的具体措施上,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统筹协调各级部门,不能仅停留在学者层面。在政府高层中应该成立专门的推进委员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制定专门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以切实指导各个区域的实际工作。
其次,要建立起海洋通识教育体系。海洋意识是全体公民的一种共有的海洋观念,要培养公民亲近海洋、欣赏海洋、尊重海洋和亲海、知海、爱海的海洋观。海洋通识教育要贯彻海陆平衡的教育思想,改变传统文化中由陆看海、重陆轻海的观念,树立我国海陆兼备的国家形象,使全体公民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善用海洋、珍惜海洋,拥有海洋国际观。
最后,在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中,应注意在内容上追溯史源,在手段上要创新,结合时代、区域地点,以符合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海洋文化的成果。同时,要加强整合、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海洋文化教育接轨。黑格尔说:海洋一方面提供了交通的便利管道,一方面塑造了人不依赖自然,而凭借自身力量的生命形态。接受海洋原则的文化,是一个自由的文化,它的自由存在于它不受到自然的束缚,因此当它面对异质的文化时,它并不因为异质文化与它习于接受的生活形态的不同,而单纯地否定异质文化,相反地,受海洋原则所指引的文化,将把异质文化整合成为自身的一个环节。
借鉴台湾地区海洋意识的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方面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要将海洋教育写入宪法,从法律上保障海洋教育的贯彻实施,同时政府要对海洋通识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在大陆地区建立海洋通识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是从学龄前直到大学毕业的必修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将海洋意识融入其中,这种一贯制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将海洋文化如雨丝一般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中去。这种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复杂的、艰难的,它的难题在于怎么才能建立一套合理并实用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首先要编制适用的教材。制定教材必须依托专门海事大学的海洋文化研究专家和社会学者,同时借鉴台湾的做法,将趣味游戏和海洋知识结合起来。利用益智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模式将海洋知识和观念传递给孩子们,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海洋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传播海洋知识,更多的是海洋思维的开阔、广阔的海洋视角和探索精神的提升。
其次,教师的选择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教师选择上应该侧重于年轻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一是他们懂得电脑的操作和网络的运用,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一种交流式的教育,同时可以即时反馈教学的效果,纠正教学中的不足,而且就试验教学而言年轻教师可以及时将教学的不足反馈给教学改革小组等。二是年轻教师思想活跃,适应时代潮流,做事果断,会有很多新颖的想法和做法,对海洋文化等新知识和新的教学手段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教学改革和研究很有启发。
最后,在具体实施方面,海洋教育的实施必须先进行试点。首先在东部进行试点,因为东部地区临海,试点更加典型和适用。例如根据临湖海与内陆的区别将学校分为两类,然后再根据教育发达、普通与落后,将城乡学校再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年龄段不同选择12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进行试点,对这36所学校的学生通常可以进行1—2个学期的试点后再进行总结。总结既要包括教育效果、教育手段与方法还要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反馈。然后,就海洋教育改革和推行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进行相应的完善,并同时选择中西部相应教育水平和情况的学校进行推广,再试点1—2个学期后进行总结与完善,并做海洋教育改革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最后,进行全国推广,同时要根据各地和学校的不同做调整,不必追求形式的完全统一,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个可允许的范围必须要保证海洋教育的实施。
航海家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21世纪是蓝色革命的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起海洋意识。中国要树立海洋意识就要学习,而台湾地区的文化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同时海洋意识的培养位居世界前列,因此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培养方式和理念,从而构建具有大陆特色的海洋文化教育模式。向台湾学习重在通识教育的学习,关键是向公民提供海洋知识和海洋世界观,培育公民的民主、探索和创新精神,这也是21世纪中国走向富强必不可缺的精神。
[1]杨道立,陆儒德.大连货代: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
[2]台湾“教育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EB/OL].[2012-08-29]http://blog.tjjh.kh.edu.tw/social/index.php?load=read&id=13.
[3]佚名.发展中的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和教育[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0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郭亚贞,刘金立.大陆地区海洋文化研究与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1998)[EB/OL].[2012-08-29]http://www.showchina.
[7]宋云飞.大力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J].学习月刊,2012(3).
[8]陈 思.略论台湾海洋文化的历史与现实[J].台湾研究集刊,2011(10).
[9]陈艳红.发展海洋文化的关键在于海洋意识教育[J].航海教育研究,201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