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

时间:2024-07-06

简 俊,冷 梅,白春江

(大连海事大学 航海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 言

高等航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船员。目前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普通船员已接近饱和,而高级船员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在发达国家高等航海教育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中国的高等航海教育事业面临迅速发展的机遇。如何改进我国目前的航海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水平,使学生毕业后在国际环境中更熟练和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工作,成为航海教育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早在教育部(2001)4 号文件提出开展双语教学之前,大连海事大学就已经提出在航海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作为航海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是根据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制定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科目,也是开展双语教学较早的课程之一。本文就“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二、“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课时偏少

目前大连海事大学对同一门课程安排的双语和中文教学在课时分配和教学大纲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受学生英语能力所限,相同的知识点在双语教学中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本课程的总学时自20 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经缩减了1/4,教师在课时限制下只能选择减少甚至删除非重点内容,而这又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总体掌握效果。

2.双语教材中理论术语多

目前学校强调双语教学时使用全外语教材和辅导资料,而国内教师目前尚不具备自主编写外语教材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较多引用国外教材的内容,从而使双语教材中的专业术语、书面语多而通俗性不够。如Ekman spiral(艾克曼螺旋)、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温盐环流)、vorticity(涡度)、viscosity(黏度)等,较常见于理论文献而在航海实践中较少遇到。对于将来并不从事大气海洋学理论研究的航海类学生而言,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这些术语的拼读和使用并无必要。

3.全外语教学不利于讲授地理名词

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有必要介绍一些世界气象和海洋概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地理类单词,学生很难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全面掌握这些单词的听说读写。较好的办法是将名词放在大气海洋环流图中,同时采用英汉对照的方法讲授。因为不管是使用全外语或全中文授课都会导致听众的词库记忆发生割裂,或虽已对某词的意义有所了解但是遇到该词时还是不能快速联系到对应的中文,比如Canary(加那列)、Siberia(西伯利亚)、Aleutian(阿留申)等;或者对于一些既有的中文地理词由于读音不容易和英文对应起来从而导致误解和误译,如有些正式文献将“黑潮”译为“black tide”,此类翻译对非汉语语境的读者是很不容易理解的。此外英文气象术语中还有一些外来词,如Monsoon(季风,来自于阿拉伯语)和Tsunami(海啸,来自于日语),中文构词简单易懂但英文构词不规范,如果直接从英文入手记忆的话较难,如果教学中适时指出它们的词源,学生会更有兴趣,也更能帮助记忆。

4.双语教学未考虑学生英语能力差异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中长期实施的应试教育使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书面阅读和做题能力较强,而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偏弱。笔者曾经用同一份英文考卷分别测试使用双语和中文授课的学生,发现两者的分数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反之,在课堂上对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使用全外语教学时,即使是相对简单的气象术语也有过半数学生没听说过,导致学习障碍,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1.减少全外语授课范围,鼓励因材施教和因内容施教

目前学校鼓励使用全外语教材、习题集、考试题和课堂授课,这样的规定并没有考虑到某些课程属于交叉应用学科存在大量非航海专业词汇的特点,会导致学生从不同语言环境分别接受到的知识产生脱节,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对需要通过船员适任考试的学生而言反而增加了新的负担。笔者认为,在航海专业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毕竟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好英文,当使用全外语授课已经影响到专业知识的掌握时,应当适当减少外语授课覆盖面。

根据笔者在国外学习的经验,当非母语听众对讲授内容有一定了解的时候,理解率会大大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应当对学生有一定基础和航海实践中应用比较多的内容使用双语教学甚至全外语教学,比如气温气压概念和海岸电台发布的天气报文等;而对有一定难度、强调理解为主的理论知识,比如在解释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机理时较多采用中文教学。此外针对中国学生听说较差而阅读较强的特点,建议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方式,即在汉语教材上大力增加英文内容或直接使用全外语的教材,而在授课时采用中英对照课件和对话,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可考虑适当增加实施双语教学的班级,即尽量对全体学生都实行双语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由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外语程度和对不同难度内容的掌握程度合理调节在课堂中使用外语的比例。

2.突出重点,对国际公约强调的部分适当增加教学课时

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船员具有从船用气象仪器中采集和识别天气系统的能力,尤其是对那些会引起强风大浪、影响航运安全的风暴系统更是要求船员能够掌握其分布特性,在传真图中识别和解释该系统的运动和预报该地区天气的变化。因此,对不同种类天气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也成为本课程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建议双语教学时采取半浸入式教学手段,即先用中英对照讲解再采用英文复述以加强记忆,相应地在双语教学大纲中增加这部分的教学课时。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得力的教学辅助工具。但是针对如何合理使用这个工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过。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中有来自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在本文的调研过程中,老教师们大多并不讳言多媒体课件带来的优势,但是也对由此导致年轻教师口头和板书表达能力的下降表示担心。一方面使用多媒体教学活泼、生动、形象,尤其在介绍云图、水文地理信息和进行天气图分析时有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不可取代的优势,但也存在信息容量过多和重点内容停留时间短、学生易疲劳的问题;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大多是由资深教师花费精力和时间制作而成,有些年轻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而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要避免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而学生成为不活泼的听众这样双输的局面,就应当规定年轻教师每年有一定时间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授课,以便有较多的时间考虑改进教学方法。

4.联系实际教学,注重新知识的介绍

“航海气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实践表明,如果只着重课堂书本教学是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的。笔者提倡从学生已有的切身体验出发来介绍最近发生和即将来临的天气,鼓励他们查看天气传真图和历史资料,并尝试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判定可能出现的天气,为户外活动提供天气保障,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不能全面介绍世界各种地区性中小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也不可能及时追踪本学科的前沿课题。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大气科学也在飞速发展中,一些原先的热点问题,比如臭氧层变薄、酸雨等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后果也有了新的认识,另外全球变暖、极地冰盖融化和提倡低碳环保生活正在成为媒体宣传的新热点。虽然这些问题不一定是航海气象与海洋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在这方面的讨论却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他们有意愿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探讨热点和前沿问题,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1]国际海事组织.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M].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

[2]吕红光,杨 明.航海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1(2).

[3]张永宁.提高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3(1).

[4]杨亚新.融英语于航海气象教学的尝试[J].交通职业教育,1999(5).

[5]赵怀森.航海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讨[J].高教探索,2007(6).

[6]李志华,高 超.在航海气象课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航海教育研究,1994(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