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周宏根,唐文献,李滨城
(江苏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效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提出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被列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迫切需要制定全新的培养模式,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课题立足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际情况,主要从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卓越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方面探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原理与方法,也为江苏科技大学其他专业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程积累经验。
“卓越计划”是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依据“卓越计划”的内涵,确定学校机制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专业领域内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宽广的机、电、管理基础,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面向工业生产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开发、设备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掌握大学生所必备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外国语的基础上,主要系统地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加工自动化和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解决如下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等问题。最终使本专业学生得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训练和提升。
本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打造专业优势与特色,使本专业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船舶行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提供高水平船用设备科研成果的基地,促进船用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教学计划更加注重新技术、新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社会新技术需要衔接,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内容不重叠,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要结合生产实际。探索一系列诸如机电创新设计大赛等大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教育,充分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如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给大学生做报告,博士、教授给大学生做报告常态化,实行大学生指导教师制度等,切实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培养方案修订以提高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抓手,围绕船舶行业和苏南地区设计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本地区或行业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形成适合苏南地区制造业基地发展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即形成体现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课外科技实践与创新三元结合,科学有序、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注重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建立以工程应用型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结构,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学校企业实践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已经实行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培养试点,实行的2.5年打通的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前2.5年不分专业,全部课程打通,三年级下学期按专业、四年级按方向进行分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实行学分制、导师制和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新的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经过大学一、二年级的适应性学习和对专业有充分了解后,能更密切地结合实际能力和爱好重新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多次选择的机会将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选修不同课程,可以达到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这种富有弹性的学分制和教学管理制度,将体现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更大空间。
用三年时间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这其中部分课程聘请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高年级分阶段在企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工程实践训练,用半年时间完成毕业设计。
本培养模式在校学习期间采用导师制,在企业实习期间采用与现有工程硕士相同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制,分别由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乐于指导学生的教师和工程师担任,实行联合指导。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基于项目的CDIO 教学模式(见表1),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表1 实施CDIO 教学模式的课程
其中,二级项目基于课程群设置,共5 个,覆盖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控制等学科基础课程群以及专业课程群,强调相关课程知识的关联与有机综合;三级项目基于某门课程设置,共覆盖了多门主干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每门课程中应有20%~30% 时间用于项目式、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所有的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锻炼团队精神、学习基本项目组织、管理,培养CDIO 能力。
依托现有的行业优势,保持船舶、军工两大特色,结合船、机、电、管等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打造大工程教育环境,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更新与拓展,开展实验教学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由参与共建的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育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校内培养和岗位训练的高度融合。
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工程实践教学现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实践教育平台。其中全方位主要指面向产品或装备开发的多因素集成,如市场、环境、系统、管理、质量、效益等因素;而综合式主要指贯穿产品开发全过程的综合能力培养,如设计、制造、控制、使用、维护等能力;开放型是指该实践教育平台的面向对象和应用范围,如面向全企业学院和在校学生的培养提供全过程、全天候服务,包括教学、科研、成果孵化、人才培训、终身教育等。充分利用实践教育平台的软硬件条件,可全面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各项实践环节,总体安排与进度如表2 所示。
表2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内容及安排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1-08].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 mlfiles/moe/s3860/201102/xxgk_115066.html.
[2]于 卫.综合性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2).
[3]叶赋桂,罗 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4).
[4]余建星.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及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