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学科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

时间:2024-07-06

(大连交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1)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之职能,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科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反映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专业建设水平则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特别是两者相关互助性研究成为高等学校关注的课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专业群的内涵与逻辑关系

1.学科与专业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的《高等教育新论》中学科的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我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学科归纳概括为:从知识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承担知识传递载体的角度来看,学科是指高等教育、科研等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1]。作为学术活动的平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把这类知识系统化、理论化。[2]

专业一般指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指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每个专业都有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体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计划和要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平台,专业的形成和发展遵循了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一规律,其核心是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学科与专业并存于高校之中,但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学科发展的目标实现必须是在专业基础之上,没有专业支撑的学科是“根松枝疏”;专业的设置又必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没有学科支撑的专业是“无本之木”。因此,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与专业之间是“根”与“枝”的关系;同时,学科与专业处于不同层次和范畴,遵从不同逻辑,互相之间又是非线性、非确定对应的关系。[3]

2.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4]主要任务是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梯队、学术资源改善。建设目标是建成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基地,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学科梯队,争取一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与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主要任务是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目标是建成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示范中心,培养一支专业师资队伍,争取一批高级别的教改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建成品牌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由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往往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尽相同,从而割裂了学科与专业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进而孤立地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导致不协调现象甚至冲突矛盾,产生教育资源相争问题。[5]其实,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学科建设包含了专业建设,重点也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中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等都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促进了专业内涵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专业建设依托于学科建设,并与学科建设是同步并行,专业建设的成果作为学科建设的内容,支撑着学科建设发展。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一体化的建设,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

3.专业与专业群

高等学校采取何种组织方式才能更好、更高效地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本科专业问题的实质;[6]而专业群则是若干个学科相近、学科交叉的专业组成的集合,其中包括2~3个的核心专业。专业群建设是“专业团队”建设,通过构建平台,集中优势,重点建设,目的是突出和延承办学特色,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群的设置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主动适应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符合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的要求;第二,依托已有的学科,明确发展方向,保持优势,巩固和发展特色;第三;在充分考虑学科交叉、知识互融及每个专业在专业群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打破学科、专业组织的实体化,确保专业群之间形成既相互依托又相互独立、既分离又融合的组织生态;第四,有利于教学、科研资源的统筹,实现课程整合(组合),师资重组优化,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保持专业竞争力;第五,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培育和增加专业和专业方向,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第六,能够反哺学科建设,有利于助推专业建设。专业与专业群之间是个体与共体关系。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力的高层次专业建设。

二、依托学科优势,创建品牌特色专业群

在与校内外的学科发展竞争与资源竞争过程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一些学科在高校会发展成为反映高校办学特色的优势学科,这些学科是高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是学科融合与交叉的拓发点,是其他学科发展的辐射源和示范,也是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与水平的基础,促进了品牌专业建设群建设。

品牌专业群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品牌专业群建设离不开学科依托,也有社会需求的驱动,同时更是大学对社会人才需求的直接回应。学科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软环境。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的发展进步,使现代大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链、成果链、人才链,正在成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专业群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服务面向和服务范围,为此,依托特色学科,突出了学校办学特色,根据社会需求,通过产业链学科联合、技术相似性学科联合和强强学科联合三种思路,组建了相应专业群,形成了可适用于各类人才培养的开放性资源平台。

1.学科优势与特色

大连交通大学办学的宗旨就是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工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学校始终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坚持服务铁路,以“以工为主,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作为学科建设的定位,明确了强化服务现代轨道交通的办学特色,紧紧围绕“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和“隧道工程”三个领域,做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学科体系,拓展现代轨道交通控制、现代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现代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安全学科体系。依托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构建特色专业群,进一步完善现代轨道交通业、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并由此衍生出跨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1个省二级重点学科,获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5项。现有学科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形成交通科学与技术、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五大学科群,覆盖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设计、制造、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交通控制与设施、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牵引等领域,创建了较为独特和完整的服务轨道交通的学科体系。学校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24个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作支撑,形成了学科专业、学位点、学术梯队、实验室“四位一体”模式的轨道交通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

2.创建品牌特色专业群

大连交通大学现有4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特色(示范)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重点支持专业12个,另有18个复合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和艺术学等7个门类。基于“轨道交通特色”的学科体系,根据“轨道交通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将现有本科专业、跨学科专业组建成品牌特色专业群,每个专业群涵盖4~6个专业。通过科学规划、交叉整合,形成了基于轨道交通的装备制造、信息与控制、运输与安全、运输管理与经济、双专业复合、中外合作办学等6个品牌特色专业群(见表1)。

表1 创建基于轨道交通的品牌特色专业群

★ 表示为核心专业

三、结 语

依托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按照轨道交通产业链创建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信息与控制群、运输与安全、运输管理与经济、轨道交通类跨学科专业群5个专业群和轨道交通类中外合作专业群,涵盖了学校一半本科专业,培养轨道交通产业链所需的各类高级人才。品牌特色专业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学校延承传统与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杀手锏”。同时,衍生出的轨道交通类跨学科专业,既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助推器,又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基地。专业群建设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必然要考虑其学科定位、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但同时要探索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将专业群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确保学科建设与专业群建设一体化,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机制;(2)进一步探索专业群组建模式,解决专业群中的专业归属在不同二级学院的问题;(3)构建与打造品牌专业群建设平台,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跨学科专业的互补共生,提升专业竞争力;(4)建立健全学科建设与专业群建设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完善的学科建设与专业群建设管理机制。

[1] 别敦荣.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C]//.高校学科布局规划、学科群构建与资源优化配置学术研讨会,2006.

[2] 曾冬梅,陈江波.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竞争与协作关系[J].教育与现代化,2007(3):67-71.

[3] 刘小强,彭 旭.理顺关系打破对应—关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3):30.

[4]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7.

[5] 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23.

[6] 卢晓东.本科专业划分的逻辑与跨学科专业类的建立[J].中国大学教育,2010(9):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