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改革的系统设计

时间:2024-07-06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逐渐被业内所认识,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 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事实上, 在微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必须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专业特点、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模式,才能实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笔者结合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省名校建设的实践及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特点,提出工学结合改革的系统构想,力求在微观的层面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人才培养模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面向船舶生产一线的生产设计员、工艺员、调试员、质检员,其核心职业能力的特点是实践性。针对这一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确定构建“校企互动,实践主导,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如下:

校企互动。与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船舶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实现人才共育。

实践主导。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船舶生产一线,其核心职业能力的特点是实践性。因此学校一方面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训3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整个育人过程中突出实践的主导地位,培养高素质的船舶制造设计员、工艺员、调试员、质检员。

能力递进。为实现职业素质由一般到综合、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综合的能力递进,把人才培养的过程划分为四个能力培养阶段。

二、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载体,课程体系的设计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衡量科研学术型人才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难以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的。而工学结合的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过程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学生在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构建知识和能力,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载体。[1]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步骤如图1。

图1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成立由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船舶修造工艺流程,明确本专业职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对应的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见表1)。

基于工作过程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例如在学科型课程体系中,“船舶柴油机”课程主要讲述柴油机原理及结构,“动力装置安装”课程主要讲述柴油机的安装工艺,“船舶检验”主要讲述柴油机的检验,这些课程反映的是学科内容,课程内容的逻辑主线是知识。而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基于柴油机安装、调试与检验这一典型工作任务,由“船舶柴油机安装调试与检验”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来完成,按照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进行组织,即以实践活动为逻辑主线序化完成,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构建知识和能力,达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对照表

三、核心专业课程建设的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其内容来源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 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2]。因此专业核心课程的工学结合要解决如下关键问题。

1.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

工学结合核心专业课程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因此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成为开展教学的关键[2]。学院新校区建设为此提供了良好机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认真规划实训室建设方案,以使其承担理实结合的项目课程的教学任务。例如船舶管系实训室的规划建设将按照尽可能与工作环境一致的原则,所涉及管子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与船厂生产车间设备工艺流程一致,同时制定相应生产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等,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树立规范操作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课程内容选取和校本教材的建设

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生产,根据职业资格的要求,教师要选择既能承载实践性、理论性知识,又包含工作过程知识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教材的编写形式应采用以“工作页”和“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 包括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内容说明、时间要求和评价标准等, 为任务引领式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这将是名校建设未来3年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学结合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其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应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性,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习系统的工作技术以及与工作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讨论、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关键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四、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对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学院的专任教师大多毕业于学科教育体系,普遍缺乏实践技能,未来3年,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将是名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五、评价体系的工学结合

考核评价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不是一次性的知识考试,而是从评价构成、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体系全程化。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相关比赛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课程评价体系的全程化。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讲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合作企业评价各占相应比重。三是考核重过程、重能力,真正做到突出能力、注重过程。船海系正在试点的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办法就是基于这一思路。

应当指出,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是高职教育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必然选择,其具体实施路径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微观层面,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详细的系统化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 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7.

[2] 赵志群.对工作过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7):13-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