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一精辟表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凝练定位于国家、集体、个人层面,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旋律;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新理念、新智慧。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这个群体“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和认同的内在需要,可是对待生活和未来,没有坚定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该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被称为迷茫的一代”。[2]有效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胜任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建构“三个倡导”进入“思修”课堂教学模式,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尝试。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点睛升华之作,就结构而言,“三个倡导”三位一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表述涵盖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主流价值理念与公民个人的道德底线准则,展现了我国基本价值观主体的价值追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已写入党章和国家宪法的党的基本主张及国家发展目标,反映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心声和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三个倡导”中居于统领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引领现代文明趋势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它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三个倡导”的重要支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我国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它作为公民基本价值观,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理想、行为规范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又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既突出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发散鲜活的时代特征,能够有效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只有准确解读“三个倡导”的深刻内涵与内在联系,在讲课中才能讲深、讲透、讲明白,才能有效地完成“三个倡导”进入“思修”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授课的第一个知识模块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应教材绪论中第二节——历史使命教育、第三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第一章——理想信念教育。将知识融会贯通结合第一个倡导,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授课中应讲清并强化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应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视角讲清中国梦的内涵,明确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满怀深情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实,这正是炎黄子孙世代以求的梦想。回顾1921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肩负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建立国富民强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启发当代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历史地位,思考如何完成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必须扛起民族复兴的旗帜。须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异常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大学生必须勇担历史重任,要有持久奋斗、持之以恒的思想准备;要有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坚毅决心;要有加强学习、不断进取的实际行动。
授课的第二个知识模块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应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知识:第七章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特别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概念,需讲清、讲透、讲明白;第八章宪法部分,可扩展结合宪法发展史讲清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历史渊源与当代解读,以及其在“三个倡导”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在“三个倡导”中如果没有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和谐,也不能保障个人的敬业、诚信,此为其他两个“倡导”的制度保障。应重点讲授以下方面。
首先,分析解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产生的历史渊源。在近现代史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初是由新兴资产阶级提出来,一方面他们为与强大的封建专制统治、等级特权相抗衡,扯起“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旗帜,最后建立起资产阶级法治制度。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日趋发达的产物。正如马克思的精辟论述:“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基本价值追求。党的十五大首次郑重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从而把我国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党的十七大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4]党的十八大则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未来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
其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当代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核心理念并非西方独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追求的基本价值标准,并且用中国的实践经验去界定和发展这些价值理念,赋予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当今时代的平等,已经不同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形态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同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观主张无产阶级最终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产生一切不平等、不自由的根源,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同时,要使大学生懂得,当今时代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念,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认识的不断跃升,同时反映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在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的巨大进步。
授课的第三个知识模块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我国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对应教材中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努力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诠释新时期爱国主义;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重点讲授人际关系——友善;第四章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重点讲授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重点讲授大学生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第三个倡导的四个基本道德要求源自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十八大报告凝练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涵盖了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诸方面,此为当代大学生重点践行的方面。结合教材主要讲授以下内容。
首先,强化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道德。要使大学生深知,爱国主义精神是鼓舞和凝聚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富。只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就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过硬本领;将个人的前途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用实际行动、用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回报祖国。
其次,强化诚实守信教育。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古至今,“诚信”都是作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来论述和践行的。诚信是与人类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在有史以来人类社会交往行为中,诚信是最重要的行为规范,是做人立德的根基,是人格修炼的起点。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品质,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诚信危机,表现在抄袭作弊、弄虚造假、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等,因此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最后,强化职业精神与友善道德。敬业是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强调了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忠于职守、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品质。只有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投入做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应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肩负起责任,扎根基层,立志报国,把自己的宏伟理想与祖国、人民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友善”是最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是一个无涉年龄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基础性的价值观。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有效地建构“三个倡导”进入“思修”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注重教学内容,同时亦应创新教学方法,保证“三个倡导”知识模块完整、集中、准确、生动地讲授,强化学生整体印象。
第一,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讲授“三个倡导”理论知识模块,必须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注意将抽象的理论鲜活化,增强感染力。为此,首先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才能把理论讲活、讲透,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结合社会现实,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疑点,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作出令学生满意的解答,用各种案例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让他们受到灵魂的洗礼。
第二,打造配套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整体特征,如接受新事物快,对网络有依赖性,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是其喜爱的沟通方式,他们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4]因而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掌握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使学生如临其境,立体化、多层次、丰富多彩,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完美结合。
第三,营造课堂交流互动氛围。教师应在吃透教材与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设计问题,层层递进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学生充分互动,使知识在轻松的课堂交流中得以传授。在教学中应讲好重点难点问题,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为他们释疑解惑,把道理讲深、讲透、让他们信服,为他们明辨是非、立德铸魂、提升综合素质,而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结合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使大学生在充分对话、深入探讨中作出理性、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思辨与比较中逐步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7.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
[4]史兆光,苏澜昕.“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困惑的成因与化解[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5):89-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