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王 丹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6)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从而使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能否赢得21世纪的竞争,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则在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而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所谓“素质”,就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的统一。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依据人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及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的全方位和综合性。这种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是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做到博学与专长、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做到学理与信仰、个性与社会、为学与做人的统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个特点与品格则在于要顺应并赶超时代,即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和适应性。现代化浪潮和世界各国的竞争,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舞台和现实需求,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就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只有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
根据上述分析,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第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的思想及奉献精神,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使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就是指其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的良好道德品质,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修身、治国、平天下作为人格完善的人生目的。第三,广博的知识文化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尤其是知识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同时应具有相应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第四,健康的身心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表现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壮的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表现在心理方面,要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创新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层理解,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崭新教育观念,它与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相对于创新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创造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弱点逐渐暴露,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缺陷,其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弊病,突出表现在:
第一,僵化的教学制度导致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制度直接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高度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导致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实行“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体制,这种体制反映在教育实践中,则体现为在对于同一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上,实行统一的教育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模式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在人才个性特点上“千人一面”的状况。第三,具有主导性的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倾向。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只被视为科学教育的补充,人文教育未能受到普遍关注。即使在校园文化环节中有所体现,也被看做是可有可无的事。
鉴于上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要培养具有全面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第一,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日益复杂的网络化管理体制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学会扩散性思维,习惯于创新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第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首先,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就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所谓“导学”就是指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最后,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素质的核心环节。要创新必须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选修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人的思维的广阔性和敏捷性,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等办法,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要重视学生的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以此来培养、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一直把传授知识当做教师的天职,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增加,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已经不再是以知识储备为目标,而应以提高智能水平,培养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这一转变必然要求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变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提高学生素质首先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学生能力首先必须是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仍然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已经不是简单的灌输而应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即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只能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去培养,那种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不能适应创造性教学活动的,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创造型的学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教师不仅在业务上要严谨治教,思想品德上要为人师表,还必须注意抓住学生周围的各种有利因素,组成教育上的合力,敏锐地发现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给予及时的扶植和引导。这样的思想教育,只有敏于观察、长于思考、善于因材施教、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做到。总之,实现教师的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转变,应该改变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中一些不利于教师智能发展的制度,把教育和教学的重点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到培养智能上来。当然教师更要适应时代锐意创新,要有自己自由独立的思想,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成为学生心中可爱的人,还应有对社会的担当精神,即承担社会责任。承担责任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找到幸福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也就是承担了社会责任。
校园环境建设是高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校园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硬环境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形象;软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学校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而言,应该将重点放在软环境上,即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一种在大学社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然而现在的高校教育环境却存在着种种弊端,从许多方面禁锢和妨碍了大学生能力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就是必须改变教育环境,将学生从各方面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不可否认,目前的高等教育已做了部分的改革和调整,但相对于社会的需求仍是滞后的。
校园文化一方面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另一方面它还直接成为常规教育和教学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补充。笔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创新的办学实践相结合。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是促进学校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逐步形成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包括以生为本、以师为先、以德为重、以学为尊、以和为贵、自主创新、协调发展、开放兼容、特色办学等。当然理念是一种理想意愿和目标追求,只有通过实践创新才能实现,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在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过程中逐渐提升形成的。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校长的引领作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长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组织者,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目标指向。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把校长的领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举办人文科学系列讲座,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转化。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加强硬环境建设。高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从各方面为大学生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要加大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使学生接触科学技术新成果,提高业务素质水平。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陶冶,精神上得到升华,素质上得到提高。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1.
[2]王 丹,吕 妍.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现实途径[J].航海教育研究,2007(1).
[3]徐 岩.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蒋 民,陈 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5]乔学光.将素质培养贯穿于育人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