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4-07-06

(集美大学 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由过去的政治思想导向职能向价值观念导向和人生发展导向职能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业不良、情感困惑、就业压力等问题不断困扰着他们,这一现象逐渐受到各方关注。根据教育部2005年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三成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16%~25.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1]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尤其培养具有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大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的主要方向之一。高校辅导员应该拓宽心理辅导、德育建设等相关知识,力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2]

一、当前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现状

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的过程。[3]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文件,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多次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当前高校心理辅导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现有心理辅导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虽然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面对高校动辄上万学生的规模来说,有限的几个心理辅导教师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许多心理辅导教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大多被动地接受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前来咨询,有时遇到突发事件还很难及时预约到咨询老师。绝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根本无法做到主动地深入一线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因此,很多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优势

高校设置专职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各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的200∶1的学生人数配备专职辅导员。经过多年建设,各高校都拥有一支成熟的辅导员队伍和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果能够对辅导员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培训,使他们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这将大大弥补现有心理辅导的师资不足。而且辅导员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还有以下几点优势。

1.与学生联系紧密,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大学生属于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有许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往往等到痛苦得难以忍受才寻求帮助。众所周知,心理问题往往越早干预效果越明显。许多因心理问题而轻生的学生也往往因为许多前期的征兆没有及时被发现并及时干预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然而遇到心理问题能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也只是少数,有许多学生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却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寻求帮助。对这一部分学生如果没有及时给予干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甚至健全人格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大多能够深入一线开展工作。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和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相对熟悉,这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便于对症下药。同时辅导员还拥有大量的学生干部资源,他们身为普通学生的一员能够了解身边同学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能够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这有利于辅导员掌握学生心理的第一手信息,并能够做到及时进行干预。

2.身份优势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

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为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主动与每位学生谈心是辅导员的基本工作内容,通过谈话,能及时发现存在于学生中的心理隐患和心理问题,更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有利于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在自己管理的学生中组织和开展一些如心理健康普测、心理健康月、团队素质拓展等活动来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辅导员的行政管理人员身份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如可以为神经衰弱的学生创造较安静的休息环境,为因家庭贫困而自卑的学生提供困难补助等。这些都有利于弥补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无法改变学生现实中困难处境的不足。

3.年龄和学识优势有利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目前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化。辅导员的年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都与在校大学生十分接近,能够较快地接受新兴事物。这样师生间成长差异较小,沟通起来隔阂较少。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普遍比较信赖自己的辅导员,遇到学习、生活和感情上的困惑都愿意主动与辅导员交流,寻求支持与帮助。据调查,与去心理咨询中心相比,大学生往往更愿意选择与辅导员谈心,那些因心理原因导致情绪低落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往往也更愿意将自己的问题告诉辅导员。现在高校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本科以上学历,知识基础较深厚,理论水平较高,接收能力较强,通过短期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便能够较快地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也比较容易上手。

三、 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事务性工作繁杂限制心理辅导的深度、广度

心理辅导是一项最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很难保证这项工作正常、高效地开展。当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职责不明确,学校各部门将各种涉及学生的事务均交由辅导员去落实承担,从思政教育、安全维稳到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事无巨细都要求辅导员一肩挑,有时辅导员甚至沦为学生的“保姆”“宿管员”“勤杂工”。这种现象使高校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遇到的问题也越趋多样性,协调起来难度颇大,这些都让辅导员倍感压力,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缺乏开展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咨询师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还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一些专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尽管多数辅导员都接受过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但许多高校针对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培训多以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向辅导员传授一套行之有效、易于开展的心理辅导技能。这使许多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实践时,将辅导变成了单纯的道德说教,并不能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多少专业、有效的帮助。

3.心理辅导工作相对于思政工作的特殊性增加了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度

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中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有数据表明,约有70%的咨询员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组成。[4]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两者而言,虽然在实践中经常是互融贯通的,但事实上两者间存在很大差异,这客观上增加了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对心理辅导专业知识不甚熟悉,运用心理辅导和干预技能不够熟练的辅导员来说,要自如地转换思政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这二者之间的角色并非易事。

心理辅导工作针对的是个人的心理问题,而思政工作则注重从个人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切入点不同,辅导员在进行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时,无论在操作内容上、目标偏向上还是在主体关系和处理方式上,使用的是迥然不同的两套模式;并且在学生跟辅导员交谈的过程中,假如表现出过于另类的价值观或显示出将有过激行为,身负思想政治工作重任的辅导员就不能将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中规定的对来访者保密原则贯彻到底,必须把握一个主流方向,将学生紧紧围拢在党的旗帜下。而对于谈话结果,出于对学生负责、对组织坦诚等多种原因,在必要时还必须向党组织汇报有关情况。

4.辅导员对心理辅导存在认识误区

虽然现在大部分辅导员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是有部分辅导员认为心理辅导费时费力收效较慢,应由专门的机构负责。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控与预防仍然抱有侥幸心理,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日常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有时甚至酿成悲剧。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高校辅导员只有真正从内心去接纳、去自觉践行,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取得成效、防患于未然。

四、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对策

1.明确职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教育部2006年7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搞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从中不难看出,国家规定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事务性工作之余,学校应该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个人时间去思考和提高自身心理辅导水平。只有更加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将辅导员从大量事务性工作中尽可能地解放出来,才能为辅导员从事和开展心理辅导提供切实的时间保障,也才能将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推上一个师生共进的新台阶。

2.加强能力培训,夯实心理知识储备

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是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必须克服短期速成的急躁心理,针对本地区、本校的学生实际,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通过深入培训和一对一的督导来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这项工作毋庸置疑需要国家、学校甚至辅导员个人的认同及支持,无论从经费还是观念层面,这都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有意义的举措终将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并最终让高校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3.把握、平衡好角色定位,促进双重模式的相辅相成

鉴于心理辅导工作相较于思政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工作性质,选取心理辅导中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借鉴其中有益的部分。另外,要尤其注意避免两种认识偏向,即心理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心理化。不能将在思政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更不能轻易地将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的政治问题简单地当成心理问题来处理,也不能夸大心理辅导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本身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因此在解决了基本的问题之后应该让状况确实严重的学生前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处寻求更切实的帮助。

4.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强调发展型心理辅导的理念

各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转变部分辅导员的认识误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有物化的结果也很难进行量化的评估,因此过程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辅导员要转变心理辅导仅仅针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陈旧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灌输,着重强调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高校也应当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1]郑华萍,姜丽萍,孙媛媛,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8(4):105.

[2]中国教育报评论员.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实施者[N].中国教育报,2006-04-29.

[3]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4]马建青.思想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J].上海高教研究,1995(4):59-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