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山东济宁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山东 曲阜 273155)
高校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由外部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需要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期望与教师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一方面是外界的教育、培育和塑造,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师自身的修养。本文从内外两方面探讨高校教师加强责任意识培养的几个有效途径。
提高高校教师责任意识需要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努力。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特别是在评级评优时,要坚持“学问与做人”并重。
第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规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特别是责任教育的内涵。制度规范不仅可以强化教师对学生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而且可以约束、遏制教师不负责任的思想和行为的滋长蔓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作引导和保障,师德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指出,进行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仅靠说服教育不行,还必须与法制相结合,要以法律作保证。法律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共计6部教育法规,国务院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也颁布了一些教育行政法规及行政规章,基本上形成了以《教育法》为核心,以教育专门法为骨干,内容较为完备,结构较为合理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等把师德建设提到了法规制度的层面,使师德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另外,还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等。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教师的职责,“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加强师德修养,增强师德责任,规范师德行为。
第二,在办学思想上,要强化“高校教师是办学主体力量”的理念。从高校发展战略高度看,优秀教师和大师级人才对学校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和解惑,在课堂之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强调教师是主体,主要是强调教师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对教师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加强学术环境、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加强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制度建设。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
第三,把约束与疏导结合起来。提高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必须建立一系列约束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帮助那些师德自律意识较差者正确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这属于“堵”的措施。但是,仅靠“堵”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必须辅以“导”。也就是说,要把引导和限制结合起来。高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同时,要关心教师正当的物质需要,提高物质待遇,使其自觉抵制和克服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高校教师要努力实现党和国家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要求,必须自觉接受外在的教育。
第一,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对社会、事业、学生应尽的道德义务。另外,要严格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活实践中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高校教师抵制不住物质诱惑,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工作上。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解决一些困扰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淡泊名利,合理合法取酬,正确处理付出与获得的关系。
第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全社会真正做到尊师重教。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的大问题,教师肩负着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因此,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骨干教师流失、对教书育人工作投入精力不足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高。邓小平同志曾特别强调,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所以,高校要千方百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减少其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心情舒畅地工作。教师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就会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以对国家和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第三,利用资源优势,营造人文环境。高校是人文教育资源优势最集中的地方,有一批学识渊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人文精神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崇高精神是开展人文教育的生动材料。应通过各种形式和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宣传他们高尚的人文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营造一个文明的校园风尚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其他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四,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工作。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在知识激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需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在职培训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要采取“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化的管理方式来开展工作。一方面,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对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受到其情绪状态的影响,这有赖于宽松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高校合理确定教师的工作量,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另一方面,尊重和信任教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肯尼迪认为:“在高等学府工作的人都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即使没有成形的规则,他们也能够完成教育学生和开展研究的任务。”[1]高校要尊重和信任教师的这种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的精神,要相信他们在面对学生和社会时,是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要切实做到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上积极培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
加强对教师责任意识的考评和舆论监督,是增强责任意识的重要保证。
第一,建立师德评价机制,严格考核。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要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采取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业绩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研和教学成果,还包括师德表现、教书育人成绩等。在考核中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对师德评价结果应奖惩分明,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职务评聘、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2]
第二,加强师德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就是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干得多、干得好、责任心强的教师,可以享受与其他教师不同的待遇;约束就是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按照规定严肃处理,对于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应坚决取消其教师资格,从而在道德和纪律的约束下,使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三,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来影响人们心理和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舆论的影响与监督是强化师德规范约束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广播、校刊校报、校内网站等宣传工具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四,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实行聘任制就是将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区分开来,从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教师中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相应的职务。教师被聘任上岗后,依法享受与其职务相应的待遇,学校有权对其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把思想品德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核内容,对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的教师可以缓聘或解聘。聘任期满,由高校对受聘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其结果作为续聘或解聘、晋升、奖励或处分的依据。只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才能形成竞争上岗的局面,从而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和高素质。
一个教师道德品质高尚与否,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修养”主要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以求得学识、道德、涵养等方面的充实、完善和提高。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自觉性在教师责任意识培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是单个进行的,许多教育行为具有“隐蔽”的特点,工作多少、工作效绩如何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在没有外界直接监督的情况下,只能凭借个人的道德觉悟和职业良心的自律,教师道德才能成为他的自觉行为。不误人子弟是教师应具有的最起码的教育良心,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责任感才能唤起和保持这种良心。
第一,高校教师从认识上应明确教书育人是自己的首要职责。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职业仍然是一种比较清贫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一种没有坚定信念和强烈使命感、责任感就不能完成好的事业。教师的思想波动,即使是非常短暂的波动,也可能对学生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应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应有强烈的职业荣耀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3]
第二,不断进行知识、实践的积累。作为高校教师,要力争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真正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高校教师应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强化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强化用先进教学思想指导教学的理念;强化鼓励学生探索创新的理念。另外,还应提高综合能力,要有“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紧迫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4]
第三,热爱学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热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是促使其进步的动力。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或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的真诚帮助能使他们得到进步的力量,并可能会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5]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掌握平等原则,即平等看待学生与自己的关系,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讲台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其次体现在学术上,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很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才是尊重学生的最好体现。[6]教师的爱和严是统一的,严慈相济,严中有爱。同时,教师对学生严格,首先要对自己严格,做到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以自己良好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7]
第四,高校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应在“自省”上下工夫。柏拉图说过,内省是做人的职责,人只有透过内省才能实现美德。高校教师更要常自省,反省自己是否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良心。
总之,高校教师应自觉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并形成强烈的内心信念,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1]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阎风桥,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70.
[2]中国高等教育评论员.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Z3):3-4.
[3]章季亮.耐得寂寞 终身学习//.左 飚.教海驾舟——百名教师谈教学.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
[4]于晓红,许纪倩.大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的修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 (15、16).
[5]张 佐.更多地关心后进学生[C]//.左 飚.教海驾舟——百名教师谈教学.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
[6]盛子宁.师生关系应平等和谐左飚.教海驾舟—百名教师谈教学.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
[7]张惠雯.严而不厉,慈而不纵[C]//.左 飚.教海驾舟——百名教师谈教学.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