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华鹏 李先芬 钟志宏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我国始终坚定优先发展教育、坚持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点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是中国焊接专业创建七十周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焊接教育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当年苏联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经验,聘请专家到国内大学任教,帮助建设新工科专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家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学本科生焊接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过程中,重点拓宽本科毕业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突飞猛进,对我国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2016 年以来国家实施的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强调高校教育要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1],为焊接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传统工科专业,焊接学科需要积极挖掘自身专业优势,在加强与前沿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将我国重大工程实践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贯穿于焊接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
金属熔焊性能是焊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焊接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在第6 学期开设。金属熔焊性能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主要讲授现代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焊接性的概念、焊接性的分析方法、焊接性的试验方法等;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焊接结构材料,如合金结构钢、高合金不锈钢及耐热钢、铸钢与铸铁、铝及其合金、钛合金、锆合金、镍合金、铜合金等材料的焊接性和焊接工艺特点进行系统分析,认识金属材料在熔化焊接条件下,其微观组织和性能与焊接工艺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根据焊接结构的技术条件,如何解决焊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焊接分析方法,对金属焊接的微观组织及相应性能变化有实质性理解,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及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金属熔焊性能是在物理化学和冶金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技术课程。课程针对各种金属材料,分别从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等因素入手,具体评价金属的工艺焊接性(是否“好焊”)和使用焊接性(是否“焊好”)。由于金属熔焊性能课程中的专业知识主要来自大量焊接工程实践经验总结,与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成型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相比,金属熔焊性能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相对较弱。大学本科三年级同学较少具备焊接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加上传统教学形式单一,专业内容比较枯燥,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以上金属熔焊性能课程传统教学特点,课程组中的前辈教师们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基地,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和发展的同时,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红色教育基地(上海、南京、洛阳、合肥等地),深入了解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过程不系统,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重点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如何塑造健康完整人格的问题上,没有开展系统的教学研究和深入探索。近几年来,课程组在前期教学基础上,立足课程教学特点,积极开展金属熔焊性能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金属熔焊性能课程组教师始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分析,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建立 “四个自信”,树立科技报国的雄心壮志。
金属熔焊性能课程涵盖的工程材料种类多(结构钢、特殊用钢、耐热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及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表面材料等),涉及工程应用领域广(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信息、压力容器、海洋工程等),因此本课程能够运用丰富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无缝对接;本课程注重工程实践,结合自身产学研成果的优势,课程组能够有效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围,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式和工程质量意识,同时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2]
课程组积极探索如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为一体,确立课程的思政目标:
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个人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因材施教,在对学生“授之以鱼”的过程中实现“授之以渔”的目标;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1.加强师资培训和建设
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沉淀和教育理念的开拓创新,课程组已经形成具有产学研背景与开阔的专业视野的课程思政师资团队。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课程组能够深层次解析和领会课程思政的深层政治内涵,更准确把握和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和过程。
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让课程组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抓好教师修炼,注重仪容服饰,规范个人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学识和教学能力,树立“育人先修己 教书必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课程思政”意识,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较高的金属熔焊性能课程思政教师队伍。[3]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党的知识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摒弃过去的以课堂教学为重心的思想,不能机械添加课程思政元素,流于表面文章,专业知识点和思政点讲授过程完全隔离,实际上仍然是知识能力和育人分离。到学生中去,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思考如何更多地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把更多、更有意义的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充满思政元素的大学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茁壮成长。课程组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①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内容,充分利用慕课等教学平台及学校和学院的思政素材数据库;②运用课堂、互联网推送、雨课堂互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开讲啦》等教育节目,观后组织讨论并写出心得体会;③邀请焊接科技工作者通过线上和线下形式开展学术报告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雄心和斗志;④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活动,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课堂中和课后的交流中,耐心给学生梳理国内外工业工程和焊接技术的发展脉络,立足于国内焊接技术的实际情况,理性对比分析国内外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潜移默化中培养同学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科学强国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不断改进课堂互动方式,通过微信等媒介推送“学习强国”知识和焊接相关科技进展,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力和兴趣;针对企业焊接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模拟实际焊接工况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从焊接方法、焊接材料选择、焊接工艺拟定和焊接结构设计等方面提出详尽的解决方案。[4]通过这种课堂互动教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让理论实践结合的理念和工程标准化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组坚持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原则,建立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不超过40%、过程教学(课堂测试、作业撰写、平时成绩)成绩占比60%的考核标准。首先,所有的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对于金属焊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综合课堂所学金属焊接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焊接问题的能力;其次,过程教学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长江雨课堂、慕课、学校精品课程平台、QQ 班级群、微信推送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专业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等,结合国内外关于合金钢和有色金属等重要工程材料在焊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基础上,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工程视野和思维格局来看待焊接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随堂提问、课堂测试、小组讨论和综述性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考核办法。小组讨论环节中,每3~4 名学生组成一个焊接课题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不同材料的焊接工程实例分析报告,包括材料的焊接性分析评估、焊接材料和焊接方法的选择、焊接工艺拟定和焊接检验等。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焊接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综述性论文环节,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媒介查阅专业资料,梳理各种金属材料及其焊接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脉络,追踪国内外最新焊接科技进展,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焊接工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树立科技报国的雄心壮志[5]。
焊接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需要尊重教学客观规律,坚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金属熔焊性能作为承接材料成型原理与后期焊接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的纽带课程,通过揭示材料熔化焊接工艺和结构特点——接头微观组织性能内在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实际焊接工程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可采取机械植入和刻意嫁接思政元素等错误做法,以避免学生的思政审美疲劳现象发生。结合焊接课程技术性明显的特点,借助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实事求是,深入挖掘“工程发展史+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的特色思政元素,合理融入金属熔焊性能课堂和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从历史维度和全球化视野把握焊接技术的要领及发展趋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