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4-07-06

张楚涵 韩 泽

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正己、情义担当、家国情怀、文化天下等理念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可以使传统文化中冰封已久的教育资源换羽新生,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恰如沈壮海所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与目的性,不仅要匡正政治性被文化性所掩盖之偏,也要防止文化性被政治性所掩盖的问题,切实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色[1]。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可以提升教育工作的文化品位,增强教育的趣味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潜藏着丰厚的道德资源、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而这正是实现“立德树人”所需要的文化教育资源,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于近代才被提出,但是这种实践活动可以追溯至古代,只不过那时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发挥着育人功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德育资源,就是要将先进文明成果内化为促进人类发展的本质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适应、改造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全面发展人的各项才能[2]。这一过程也是文化向内完善的向度的体现,即人按照真善美的标准完善自己,达到理想状态。

现代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并没有比古代的孔子等人高,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并不会使人更加完美,时间也不会消磨人性中黑暗的一面。为什么随着经济的进步,现代人的道德水准没有“轴心时代”的人高,这值得我们深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实现“化人”与“育人”的充分结合,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新人。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失踪”,实属时代之悲哀。近代的知识分子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水火不容,将传统文化看作是落后的文化,在胡适看来,民族文化无关紧要,只要对我们民族好的、对我们国家发展有用的文化都可以采纳,为我所用,即便是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3]。与此相反,海外一部分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化人”作用,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冲突,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育中遗弃传统文化是荒诞可笑的。我们既非历史虚无主义者,也非文化虚无主义者,不可以数礼忘文、自惭形秽。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要用五千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自我教育、自我勉励,实现以文化人、育人[4]。因而,我们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

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正己、情义担当、家国情怀等理念蕴含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教育者应充分发掘其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加以取舍,增强教育的文化底色,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一,在古代,上至统治阶级,下至普通百姓,都注重修身养性,此乃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途径。修身在于修心、修知、修行,“慎独”和“自省”是进行自我修行的基本途径。《中庸》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细枝末节的事情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我们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们要时常自我反省。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道德无疑是最根本的,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便是崇尚道德、修养身心[5]。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践行“慎独”与“自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古人一直重视自身人格的完善与道德的修养,现代仍要赓续这一优良传统,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第二,传统文化中的重情重义、敢于担当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李泽厚认为,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重视情感,以情感为根基,在古人看来情感是一种“即世”却“超时”的东西,是人生的归顺与依附所在[6]。传统文化中的情、义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孟子强调“舍生而取义”,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上”,无不体现了对义的重视。由于市场经济过分逐利,造就一种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传统义利观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等思想,展现了古人勇于担当的品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这种担当精神发扬下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进取精神。

第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我们应该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果说国是一个个体,那家便是构成个体的细胞,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重视对青少年的国学教育,强化对他们的爱国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以及人格塑造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理想人格。高校应将“修齐治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而言之,我们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纳入“中国人”的自我觉醒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质已经从理论上证明,它可以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而,我们应从实践着手探索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繁杂而又漫长,离不开学生、高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第一,大学生个人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文化传统与民族相伴而生,在每个民族个体的身上都留下了与众不同的烙印,文化只有种类的区别而无三六九等之分,每一种文化都应该被承认和尊重,无论它背后的民族国家强大与否[7]。而只有认同才会有承认和尊重,认同是二者的前提,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都不认同,注定走不长远。因而,青年学生更应该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承认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在当今中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认同民族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于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且历经短暂挫折低谷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铸造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8]。首先,青年学生要认同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风格所在,它凝结着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在民族角逐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其次,大学生要认同党领导人民在争取自由与解放的斗争中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产物,内蕴着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是我们党在逆境中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支柱。最后,大学生要认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高校应整合各方面资源,为传统文化的融入奠定基础,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传统成分,营建温馨的传统文化气氛。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所想所为,滋润大学生的心灵,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校园的每一个建筑、每一个人文景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主题讲座、演讲比赛、文化沙龙等,引发大学生的国学兴致,实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媒介、宣传品等的作用,延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圈,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人人宣传,打造“博雅艺术”校园。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成效的好坏跟教师有极大的干系,应“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9]。思政课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在授课过程中以传统文化知识为载体,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不仅如此,教师应创新授课方法,采用灌输与讨论相结合,以学生发言为主,同时也要兼顾差异性,因材施教。对于教材编写工作,***总书记指出,传统因素在课本中“失踪”的“去中国化”行为令人悲恸。应当让经典入脑入心,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学校应该成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学习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使我们的后代不再是“传统文化盲”。最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离不开其他课程的配合,各门学科都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

第三,通过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塑造,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三位一体融合格局。孩子的所说所做体现着家长的言谈举止,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古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建设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美德,“家长应重视对儿童进行‘孝道’的熏陶”[11],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同样也离不开社会层面的配合与支持。社会层面应重视将传统因素融入社会活动,充分发掘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是历史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独家记忆,潜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通过举办丰富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活动,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实践这一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发掘潜藏其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资源,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同时也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赓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